《君可知隋朝之大隋崛起》
第51节

作者: 回青山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杨坚私下里曾对高熲说:“宇文孝伯实有周之良臣,若使此人在朝,我辈无错手处也。”这句话还真不是谦虚,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天下初定,大权在握,杨坚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于是手下的人接连劝杨坚接受天命,天命不可违啊早没看出来)。随即周静帝降诏,表示‘周德将尽、祸难频兴’,要顺从天意禅位于杨坚。杨坚先后让了三次(不多不少),最后实在是推辞不了才‘勉强’接受(真不好意思)。
  大定元年(581)二月十四日,杨坚即位,改元开皇,定国号为隋,立独孤伽罗为皇后。
  一代盛世即将开启!
  它跟大秦有着相同的命运,历二世而亡,却如流星之破空,惊艳全世。
  宋末著名的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写道:“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可是在大众的印象里宋、唐、汉比较富庶,一个宋朝的史学家居然夸赞隋朝富冠古今,真的是这样吗?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同往下看。
  日期:2019-06-29 09:30:40
  接下来杨坚将以非凡的魄力,操刀大隋的顶层设计。首先他采纳了崔仲方的建议(当然是商量好的),废除北周六官制采用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对中国的影响很大,从隋朝到清朝一直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尤其是唐朝初期,唐太宗将其发挥到了极致,才开创出令后人称颂的大唐盛世。
  不过确切来说隋朝共有五省: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内侍省。由于秘书、内侍二省没什么权力,所以可以忽略不计。尚书省下又设:吏、礼、兵、度支(民部)、都官(刑部)、工六部。统称为三省六部。
  大家熟知的三省六部制是这个样子的:

  内史省参与决策并撰写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有封驳的权力;尚书省只管执行。三权分立,相互制约,分工也更加明确。
  举个例子:
  比如内史省跟皇上商量好让李三担任度支尚书,门下省一看直接就给驳回去了,此人贪婪成性,根本不配当度支尚书。
  内史省这边被驳了面子极其不高兴,这可是圣上恩准了的!
  门下省根本不吃这一套,圣上恩准也不行!
  结果内史省把状告到了皇上那儿,皇上一看,罢了,那就换赵四去吧。
  门下省知道赵四品行兼优,于是立马就给批准了。而尚书省只有执行的份,直接让李四上岗工作。
  其实上面说的这套操作方式是唐中宗以后才施行的,不论什么制度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怎会像教科书上说的那样一成不变。
  杨坚设计的三省六部制实际上是另一种面貌。
  尚书、内史、门下三省均参与决策(不是只有内史省),达成一致之后,基本上就按照上面说的方式来操作:
  内史省写诏令,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但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操作方法:
  1. 尚书省提出执行的要求;
  2. 门下省审议;

  3. 审议通过之后内史省再撰写诏令。
  看着有点绕,其实就是正着可以操作、反着也能操作,我们再来举个例子:
  假如某位官员犯了罪,按照大隋律令应当处以流刑(到边远地区服劳役),尚书省把判决结果提到了门下省。门下省一看没有问题,准备批准。可是皇上很关心这个案子,就打听了一下:
  “怎么样,是不是能死啊?”皇上的意思很明显,能死最好。
  “禀圣上,按照大隋律令应施以流刑。”
  这位皇帝比较开明也就没有坚持己见,最终还是处以流刑。

  理论上是应该按照上面那么操作,即便皇上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门下省都有权封驳。但实际执行起来就走样儿了,中国人办事儿讲究人情,门下省即便是为公事儿封驳内史省的请求,人家也会认为你是找茬儿不给面子。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矛盾就不易调和了。
  再说皇上这边,如果是个极其开明的皇帝,看到被臣子封驳,顶多是生一时之气。但大部分皇帝都喜欢顺从自己的臣子,一看这个不听话,换个听话的就是了,省着整天给自己找气受。
  再好的制度也需要有职业操守的人来执行,古今通用。
  不过三省六部这一神来之笔,可不是杨坚凭空创造的。杨坚对外宣称的是承袭汉、魏,实际上承袭的是北齐和南朝的梁、陈。陈寅恪前辈对此做过充分的论证,在此就不多说了。

  制度是设计好了,各省的领导会是谁呢?
  尚书省、门下省:
  尚书令是尚书省的长官,不过在隋唐时期这个职位基本上是空缺的(权力太大了嘛),下面就是左、右仆射。
  高熲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赵煚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
  左仆射的权力高于右仆射,所以说尚书省是高熲说了算。不过杨坚安排赵煚可是另有意图。
  赵煚是前朝老臣,官职也不高(民部中大夫),但有一点,他身经百战,对各地形势了如指掌。并且他曾与南陈交战十六次,屡搓南陈大将吴明彻。让他当尚书右仆射,主要是为攻打南陈做打算。可见杨坚眼光之长远。杨坚的想法是不错,但赵煚称不称职就是另一回了。事实证明他这一次还真是看走眼了,没过几年就把赵煚给撤了。
  纳言是门下省的长官,共设两人,因暂时还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由高熲兼任。也就是说早期两省都是高熲说了算,可见杨坚对高熲的信任程度之高。
  内史省:
  虞庆则被任命为内史监兼吏部尚书;李德林任职内史令。内史监与内史令平级,同为内史省长官,但虞庆则还兼任吏部尚书,明显比李德林的权力要大一些,这又是为何呢?
  因为虞庆则手中的兵以及他对杨坚的拥护。
  虞庆则的先祖曾仕奉匈奴赫连氏,父亲是北周灵武太守。有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虞庆则说得一口流利的鲜卑语,跟少数民族朋友交流起来丝毫没有障碍。宣正二年(579),稽胡闹叛乱(就是不想交税),虞庆则随高熲等人率兵平之。光平没啥大用,等大军撤了稽胡朋友该闹还得闹。最有效的办法是留下一个能镇抚稽胡朋友的将领,并且众人一致认为虞庆则就是最佳人选。
  于是朝廷委任虞庆则为石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总管,虞庆则采取的治理办法是恩威并施,把稽胡治的是心服口服。原先治安在全国排倒数的石州,在他的手里居然变成了‘治安先进州’。这就好比一个原本成绩排全校倒一的班级,在换了虞庆则班主任之后,成绩直逼全校第一,校长不在大会上表扬人家才怪。
  在杨坚谋划篡位期间,虞庆则是他忠实的拥护者。如果虞庆则带领石州的稽胡朋友一起闹事,也够杨坚喝一壶的。并且大乱初定,而大隋北部突厥强盛,杨坚还要靠他领导稽胡朋友抵抗突厥的骑兵。
  更重要的是在杨坚即位之前,虞庆则劝杨坚尽灭宇文氏,这个提议甚合杨坚心意,可是李德林坚决表示反对,丝毫不做退让。杨坚大怒:“你是个读书人,有什么资格参与此事!”结果宇文氏全族被灭,李德林在杨坚心中的地位也没有以前那么高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