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可知隋朝之大隋崛起》
第52节

作者: 回青山
收藏本书TXT下载
  所以虞庆则被任命为内史监兼吏部尚书也就不奇怪了。
  除了上面几位,还有一位传奇人物不得不提—太子少保苏威(史上最被低估的经济学家)。
  苏威的父亲苏绰曾官拜西魏度支尚书并且深受宇文泰赏识,可不幸的是苏绰在小苏威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按理说一个普通的五岁的孩子(还是虚岁),连死意味着什么都还搞不清楚,更别提为之悲伤了。但小苏威的哀伤之情发自肺腑,感动了在场的各位亲朋。这跟薛道衡小时候的经历有些相似,有这样的环境苏威同样很努力,但他不像薛道衡那样年少便已成名,也没有高官排着队到他家里去参观。

  这是因为两人主攻的方向不一样,薛道衡主攻的是锦绣文章,而苏威专修的是他父亲那样的经世之道。前者只需一支笔、一张纸,便能书写胸中之逸气,而后者需要的是一个能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
  长大之后苏威在郡里当功曹,一次宇文护跟他聊天,对其才学大为惊叹,回去就把自己女儿嫁给了他(不要房子不要车)。当时宇文护正处于鼎盛时期,别人想巴结都来不及,可苏威一反常态,干脆躲进山里,两耳不闻窗外事,整日以读书为乐。之后宇文护被杀,苏威也因此躲过了一劫,但宇文邕、宇文赟父子在位期间,也没怎么重用他。
  苏威私下里跟高熲十分要好,二人互为欣赏。杨坚当丞相期间,高熲经常在他面前提起苏威而且赞不绝口,既然能受到高熲的褒奖必定不是等闲之辈,于是杨坚就召见了苏威,引入卧内,二人相谈甚欢,果然是百闻不如一见。
  过了一个多月,苏威听闻杨坚准备夺取皇位,直接就卷铺盖逃回了乡里(随便你们怎么干,我不掺和)。对此高熲十分不解,这么好的机会摆在眼前怎么甩手就走了。于是高熲找到杨坚,我去追他回来吧?杨坚笑着摆了摆手,他是不想参预我们的事儿,先不用管他,事成之后,他自然会回来。
  有这样的识人之明,杨坚想不当领导都难。
  如果说上一次苏威躲进山里是明智之举,那这一次就显得胆子有点忒小了。了解了苏威的胆识,我们才能看得懂隋末苏威怪诞的行为。
  结果不出杨坚所料,即位之后,给苏威安排了一个太子太保(无实权)他就欣然接受了。没过多久,杨坚又给他安排了两个职务:纳言、度支尚书。前面我们也说过纳言是门下省的长官,也就是说如今门下省由高熲、苏威二人共同执掌。

  听闻这一消息,高熲倒吸了一口凉气,皇上明显是嫌自己的权力太大了。相权历来为皇帝所忌惮,人之所欲无穷,权力再大也填不饱一个人欲望,当上宰相后还想篡位当皇帝的大有人在。为了限制相权古人也是想尽了各种办法,以至于很多朝代把宦官都给用上了。
  高熲主动提出可以把尚书左仆射让给苏威,杨坚思量再三(也动摇了)最终还是决定由高熲继续任职。
  苏威对此倒不是很在意,因为在他心中度支尚书才是最重要的职位,只有它才能让自己实现儿时的理想。
  理想

  小的时候苏威经常翻阅他父亲遗留下来的书籍,徜徉于书海之中,他享受到的是跟父亲之间的精神交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父亲写在书上的一句话:
  “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驰之!”
  这句话是对西魏经济政策的评语,在苏绰看来国家征税太重,若想安天下使国富民强,减税才是硬道理。
  读完此句小苏威怆然泪下,没想到父亲有如此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父亲,孩儿誓将完成您的未竟之志!(每以为己任)。
  苏绰的这句话为苏威照亮了一条路,在无数个不眠的夜晚,小苏威一遍又一遍翻阅着他留下的藏书,只为长大之后自身的才学不负心中的理想。
  而度支尚书这个职位就能让苏威实现自己的理想。
  自由市场经济
  我们打小学到的历史知识是这样的:士、农、工、商,商人在古代的地位最为低下,因此中国很难发展出西方那样的商业文明。有人会提出宋朝就是个例外,因为宋朝的商业文明极其发达,而我想说的是能跟隋朝媲美的恐怕只有宋朝(顺序没错!)。
  因为隋朝施行的是自由市场经济,虽然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自由市场经济是什么。

  真是让人惊叹!
  马端临在说上面那句话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问题:隋朝只收田租和调,他怎么能那么富有呢?
  那隋朝的租、调是怎么收的呢?我们让农民杨三来给大家串演一下:
  杨三出生的时候他老爹十分高兴,因为大隋施行了‘均田制’,等杨三长到十岁的时候国家就要给他分田了,到时会分‘露田’四十亩,‘永业田’十亩;等杨三长到十八岁的时候国家会再分给他同样面积的土地(也就是翻倍)。

  所谓‘露田’就是适合种粮食的田地,‘永业田’不适合种粮食,杨三用它种植桑树。
  在十八岁以前,杨三的这份田是不会被国家收田租的(难怪杨老爹那么高兴)。十八岁之后,如果杨三娶了媳妇,国家每年要收他三石粮食、一匹绢、三两绵,仅此而已。不过杨坚统一了度量衡,改了量具,隋朝的三石粮食约为北周的九石,而北周每年的税收为五石粮食,如此看来隋朝的税收明显是加重了嘛!有人就凭此指责隋朝税收过重,所以国家才那么富,而老百姓实际上很贫穷。杨三听后笑了,只看田租这一块当然会得到这样的结论,我们慢慢往下看。

  日期:2019-06-29 09:34:23
  杨老爹爱喝点小酒,可以前他是很少买,因为光吃盐他就得花掉大笔钱。北周施行酒、盐专卖,具体收入不得而知,不过参考一下汉武帝时期及中唐后期的盐税收入,北周的盐税收入应该不低于国家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但是还有比这更伤‘钱’的,宇文邕父子执政时期共换过三次货币:
  第一次:保定元年(561)发行货币‘布泉’,当时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叫‘五铢’而宇文邕规定1布泉=5五铢。这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你一觉醒来发现央行发行了一款新货币叫布泉,发行数量不限与人民币共同流通,并且20布泉=100人民币,你还能吃得起二师兄吗?
  第二次:建德三年(574),北周又发行了一款货币,名曰:‘五行大布’,1五行大布=10布泉;
  第三次:大象元年(579),北周又又发行了一款货币,名曰:‘永通万国’,1永通万国=10五行大布。
  假如这都是央行发行的,那么最终100人民币=0.2永通万国,杨老爹连盐都吃不起了,还喝什么酒!农民都还有地有粮食(硬通货),能够自给自足。最苦的要数商人,辛辛苦苦干了二十年,挣的钱全捐给国家了。
  隔壁老王给杨老爹提意见,咱们别种地了,还是打猎或者打鱼去吧,拿到市场上去卖总能挣点酒钱。只能说老王想多了,山、泽一般都被豪强霸占,你要打猎?对不起: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不管你打啥,都得拿钱来。退一步讲,即便你真打着了要拿到市场上去卖,对不起,您入市就得交一钱,不管您能不能卖出去。可能大家听着感觉一钱不多,但对于一个临时到市场上卖东西的农民来说,他手的东西又值几个钱呢?无非是卖点柴、鸡、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