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中前行,记录尴尬的日子》
第20节

作者: 可曾记得啊
收藏本书TXT下载
  “熵”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核心,明明只是个物理名词,为什么却让人思虑深远?而熵增定律又是为什么会让人沮丧?宇宙的一切物质状态真的一去不复返吗?一起来看一看吧!
  在1854年,一位叫克劳修斯的德国人,首次提出了“熵”的概念,认为“在孤立的系统内,分子的热运动总是会从原来集中、有序的的排列状态逐渐趋向分散、混乱的无序状态,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自发过程中,熵总是增加。
  当熵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达到最大值时,系统就会处于一种能量守恒状态而呈现一种热寂状态。“熵”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核心概念,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一层含义是,随着平衡的呈现,熵的递增是不可逆转的。
  也就是说,熵是“时间之矢”(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爵士原话),时间是有力量的,时间亦是万物永恒的腐蚀剂,时间将所有的人,社会、生物、地球、太阳系以及宇宙引入不可逆的寂灭之路。
  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大踏步地在向着坟墓迈进。这是恒定的铁律,在科学上被冠以“不可逆的熵增的必然性”。
  这是一条有史以来令人类越看越绝望的物理定律!有的科学人员甚至沮丧地声称:宁愿没发现它!
  因为每当一看到这条定律,就会让人联想到一幅宇宙终结的画面:“宇宙中仅存的最后一个文明,环绕着宇宙中最后一颗红矮星,建造了最后一个戴森球,带着对宇宙几万亿年的历史的怀念,绝望地看着那颗恒星慢慢地暗下去。”
  熵增定律揭示了宇宙演化的本质,断绝了大家对宇宙永恒的幻想,注定了时空的命运无法避免灭亡的最终走向!所以让人绝望,让某些人希望从来没有发现它。
  那怎么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呢?从现实微观的角度理解就是:热量只能从高向低流动,如果要反过来,就必须额外消耗能量。事物会自发从有序态转化成无序态。
  根据爱因斯坦博士的质能转换方程式,我们知道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也就是说物质可以变为能量,宇宙万物量终逃不过熵增的“腐蚀”。

  比方说:开水变凉,要让水再次烧开,就需要消耗电能,电能的产生需要水的势能或者风能或者核反应;机械表钟不走了,需要人旋转柄头上发条,人的能量又需要饮食产生的新陈代谢作用,粮食又需要太阳的光能,光能的产生又需要H原子核反应…
  由此追根溯源,从广泛意义理解,假如把我们熟知的宇宙看成一个封闭系统(因为再也找不出第二个系统),那该定律表明了:宇宙的“熵”,即无序程度将与日俱增,无法避免!
  这时,系统内部达到一种完全均匀的热动平衡的状态,不会再发生任何变化,除非外界对系统提供新的能量,但在目前的认知下,宇宙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系统了。
  所以,对宇宙来说,一旦到达热动平衡状态,就一片黑暗,没有任何生命可存活,最终完全死亡。这种情景就是物理学家对宇宙未来预言的被称为“热寂”的状态,也就是未来宇宙末日的可能情景画面。

  也有人对熵的概念进行了延伸理解。在1981年,美国曾出版过一本轰动一时的著作:《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它将熵的概念从自然科学范畴推演到了人类的社会学(很会找热点),其中谈到:熵增定律最终控制着政治制度的兴盛和衰亡,国家的自由和奴役,商业和实业的命运,贫困和富裕的起源,以及人类总的物质福利。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物理学家薛定谔曾在获得物理诺贝尔奖后转攻生命科学,他也想利用物理化学结合生物知识解释生命的本质。
  他在《生命为何物》中谈道:“一个生命体的熵是不可逆增加的,当趋于接近最大值的危险状态,那便是死亡的到来。生命体作为一个非平衡的开放系统要摆脱死亡,从物理学的观点看,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中不断汲取负熵来抵消自身的熵增加,有机体是依赖负熵为生的。
  霍金也谈到过黑洞的熵。事实上“黑洞无毛”一直是被科学界广泛接受的观点,它是指无论什么样的黑洞,其最终性质仅有几个物理量唯一确定。黑洞被视为了时空奇点,似乎是进入黑洞物质的永恒尽头。但霍金的黑洞辐射理论推翻了这一点,他认为黑洞最终会由于对外的辐射而蒸发殆尽。这说明强大如黑洞的宇宙怪物,也逃不过熵增的腐蚀。
  日期:2019-02-28 10:16:02
  熵增
  物理定义:熵增过程是一个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Bortz, 1986; Roth, 1993)。 热力学定义:熵增加,系统的总能量不变,但其中可用部分减少。统计学定义:熵衡量系统的无序性。熵越高的系统就越难精确描述其微观状态。
  早在1947年薛定鄂就曾高瞻远瞩地指出了熵增过程也必然体现在生命体系之中(Schrodinger 1947)。人体是一个巨大的化学反应库,生命的代谢过程建立在生物化学反应的基础上。从某种角度来讲,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具有抵抗自身熵增的能力,即具有熵减的能力。在人体的生命化学活动中,自发和非自发过程同时存在,相互依存,因为熵增的必然性,生命体不断地由有序走回无序,最终不可逆地走向老化死亡。

  日期:2019-02-28 10:18:47
  直面惨淡人生 —李银河
  在我的一生当中,人生哲学对我来说是一位不可或缺的朋友,是一位频繁来访的朋友,又是一位永远无法彻底了解他的、神秘而可怕的朋友。
  像罗素在5岁时想道:我的漫长的生涯才过了1/14,因而感到无边的惆怅一样,我也是从很小就开始思索宇宙和人生的问题。有一段时间,我不敢长时间地仰望星空,因为从中看到人生的荒芜,冰冷,无意义。我无法接受这个可怜的生命仅仅在无边的宇宙中像一粒微尘一样存在过短短的一段时间然后永远消失不见的残酷事实。荣格说,这个问题不能常想,否则人会疯掉。我却常常想,不由自主,至今尚未疯掉只能说明我的神经质地坚韧,而且不是一般的坚韧。

  这种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并非全无益处。一个显而易见的益处就是,无论碰到什么样的灾难或看似难以逾越的障碍,只要像我惯常所做的那样,往深处想想宇宙和人生,想想宇宙的广袤,想想人生的无意义,这些貌似难以逾越的大墙就会登时分崩离析,轰然倒塌,消除于无形。就连让人一想起来就热泪盈眶的爱情之火都可以熄灭,就连最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都可以黯然失色。因为在宇宙最终的熵增的一片混沌中,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一粒微尘而已,甚至连微尘都算不上,如果它仅仅是人这种渺小生物的一种感觉或痴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