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中前行,记录尴尬的日子》
第21节

作者: 可曾记得啊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相信,宗教最初就是这样产生的,因为宇宙和人生的这个真相实在太过残酷,令人无法直视,人们只好幻想出种种美好的天堂、神祗、意义和价值,使得人生可以忍受,使得真相不显得那么生硬刺目,那么赤裸裸,那么令人惨不忍睹。在这个意义上,我羡慕那些信神的人,哪怕是那些不是清醒地而只是懵懵懂懂地信神的人,他们的人生比我的比较容易忍受。但是难道他们真是清醒的吗,他们坚信不疑的事情是真实的吗?

  我的心底始终是无神论的。至多不过是古希腊罗马人那样泛神论的。他们心目中的神祗不过是一种美好的神话传说,就像童话故事一样。虽然不情不愿,但是我的理智和我所受到的所有教育都告诉我,无神论是唯一的真理。承认这个是需要一点勇气的:既然根本无神,你就只能把眼睛拼命地睁开,直面宇宙的荒芜和人生的无意义。
  我很年轻时就接触过存在主义,它立即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因为它说出残酷的真理:存在纯属偶然,人生全无意义。存在主义同时为人生指明出路:人可以选择,并自己去承受选择的后果。既然人生没有意义,人为什么还要活着,还有什么必要?既然没有必要,是不是只有去死这一种选择了呢?
  存在主义的回答是,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选择死,也可以选择活;可以选择这样活,也可以选择那样活。于是,我愿意我的人生更多出于自己的选择,较少出于外部力量的强迫。即便这样,有些事情还是会强加在我身上。比如,我选择了爱情,但是命运(偶然性)却最终残忍地让它夭折;我想选择文学,命运却不给我艺术家的忧郁,而随手给了我明晰和单纯(本雅明认为这两项品质不属于艺术家)。当然,在可能的范围内,我还是要尽量地选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因为这才是存在,否则不是存在。

  萨特有一次说:“在不存在和这种浑身充满快感的存在之间,是没有中立的。如果我们存在,就必须存在到这样的程度。”这话说得够决绝,人或者存在,或者不存在,没有中间项;而存在与否的标准在于是否浑身充满快感。按照这个标准,这个地球上存在的人并不太多,至少不是时时存在的。这个标准听上去简单,但是实施起来却并非易事,仅仅观念一项就可以扼杀无数人获得快感的愿望和机会,遑论习俗、文化、五花八门的行为规范。可是,萨特所指出的难道不是唯一可能的存在方式吗?

  既然宇宙是如此浩渺荒芜,既然人生全无意义,快感的存在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我愿意选择存在,尽管它最终还是无法改变存在并无意义这一残酷事实。
  日期:2019-02-28 10:57:22
  李银河:只有审美的生活才值得一过
  我的参禅
  有一段时间我开始读“禅”,心中有极大的共鸣。禅揭示了生活的无目的,无意义;它提到要追求活生生的生命,生命的感觉。其实,生命的意义仅在于它自身,与其他一切事和人都毫不相关。参禅时,我想到,过去我常常受到世间虚名浮利的诱惑,其实是没有参透。

  然而,我又不愿意在参透之后使生命的感觉变得麻木。而是循着快乐原则,让生命感到舒适 (没有病痛,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 和充实 (精神和肉体的enjoyment)。它包括对好的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的享用。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个艺术品,让自己的生命活在快乐之中,其他的一切都不必追求和计较。美好的生活应当成为生存的目的,它才是最值得追求的。
  最富有灵感的是美好的生活
  毛姆曾说过:“我认为,要把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看成不是令人厌恶的,唯一使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美,而美是人们从一片混沌中创造出来的。例如,人们创作的绘画,谱写的乐章,写出的作品以及他们所过的生活本身。在所有这一切中,最富有灵感的是美好的生活,这是艺术杰作。”
  工作只是手段,而享受人生才是目的
  我所喜爱的哲人、古罗马皇帝奥勒留说:要尽量少做事,只做必须做的事。福克纳也说: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是可耻的。那位隐居山林的美国人梭罗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因此他才有大量的闲暇与大自然在一起。
  我想,他们这样说的原因在于,工作只是手段,而享受人生才是目的。你如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生命)去谋生,只能证明你人生的失败,你生活质量的低下,你没有时间去享受生命的美好和宁静。我要让我做的事情都不是工作意义上的事,而是自己生命的需要。它的性质就像吃饭、睡觉、听音乐和表达内心的思绪。
  看四季的轮回难道就不算是一种职业吗
  梭罗的一句话常常回响在耳边,他说:看四季的轮回难道就不算是一种职业吗?这个想法总是容易被人当作玩笑,难以认真对待。…如果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来,活过与没活过又有什么区别呢?梭罗的职业虽然是在山野中观察四季的轮回,但是他毕竟留下了著作。我们可以只选择这个职业而不留任何痕迹吗?这真的可以是人生的一种选择吗?我现在倾向于认可。原因在于,所有已经留下痕迹的人和他们所留的痕迹最终还是会灰飞烟灭。所以如果才力不够,留不下什么痕迹也不要紧,也可以做这个选择。

  保持对生命的敏感
  记得以前也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上帝给一个已死的人放三天假,让她回世上再活三天。她早上起来感觉就和一般人很不同,觉得阳光格外明媚,花格外香,人们格外可爱。她心里非常紧张、激动,对每件事的感触都很强烈。在这三天当中,她对生命的感觉肯定比一般人的强度要大得多,她生命的“浓度”也会比一般人要大得多。  
  我觉得,这里的问题是对生命的敏感和麻木。大多数人在两万多天的生命中如果已经活了一万多天,他早就麻木不仁了,哪里还有什么敏感可言?所谓把生命的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过,就是想保持对生命的敏感,可是这又谈何容易?我希望自己能保持对生命敏感和刺激的感觉,使自己的生活成为一件美好的艺术品。
  一个思想者的最佳生活方式
  尼采:“首先,他所需要的东西,一般来说,正好是那些别人瞧不起和扔掉的东西。其次,他很容易感到快乐,没有任何特别的昂贵的爱好;他的工作是不累的,而且似乎是宜人的;他的白天和黑夜没有蒙上良心谴责的阴影;他以一种与他的精神相适应的方式活动、吃、喝和睡觉,使他的心灵变得越来越宁静,越来越强壮和越来越辉煌;他的身体使他感到快乐,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要恐惧它;他不需要同伴,有时他与人们在一起,只是为了随后更好地欣赏他的孤独;作为一种补偿和代替,他可以生活在死去的人中间,甚至生活在死去的朋友—即曾经存在过的最好的人中间。”

  这是一个思想者的最佳生活方式,也是我理想的生活方式。
  只有审美的生活才值得一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