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鬼谷子》
第15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注释: 智贵不忘:聪明才智体现在记住重要的东西。
  译文:所以与智者谈话,就要以渊博为原则,与拙者说话,要以强辩为原则;与善辩的人谈话,要以简要为原则;与高贵的人谈话,要以鼓吹气势为原则;与富人谈话,要以高雅潇洒为原则;与穷人谈话,要以利害为原则;与卑贱者谈话,要以谦恭为原则;与勇敢的人谈话,要以果敢为原则;与上进者谈话,要以锐意进取为原则,这些都是与人谈话的原则。然而不少人却常常背道而驰。所以,与聪明人谈话时,就要让他明了这些方法,与笨人谈话时,就要把这些方法教给他。然而事实上很难作到,因为很多人对人性认识不够深刻。所以说谈话有各种方法,所论事情会不断变化。 (掌握这些要领)终日谈论,也不会把事情搞乱。事情不断变化,也不会失其原则。故就智者而言重要的是要记住重要的原则,听话善辨真伪,聪颖则善断是非,出言要变化莫测。

  评论: 看菜下饭,跟不同的人,用不同的交流方法。这还是人性决定的。当然,这个不是诡辩术,比如他跟你讲政治,你跟他讲法律,他跟你讲法律,你跟他讲道德,他跟你讲道德,你跟他讲人情之类的绕圈子诡辩术。

  日期:2019-02-21 15:12:17
  谋篇第十
  解题:鬼谷子擅长心理战。在权衡对手之后,接下来就是谋对手了。一是得其因,求其情,以生奇计。二是变生事,注意事情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不要刻舟求剑。三是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好计策不如结成利益联盟。这一点,鬼谷子比任何人都深刻。
  原文: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

  注释:仪:准则。壅:阻挡。古之所从:遵循从古到今的法则。
  译文:凡是筹划计谋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一定要弄清事情的原由,以便研究实情。审慎的研究实情,来确定“三仪”。“三仪”就是上、中、下。三者互相渗透,就可谋划出奇计,而奇计是所向无敌的,(为什么如此),因为奇计都是遵从古到今的法则。
  评论:上中下三策,我们看到很多故事都是这么说的,比如三国演义,就经常就一个事情提出上中下三策。为什么奇计难以阻挡?就是因为计策之中符合人性,自古以来的人性。符合人性的奇计,才是好计策。比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借助敌人的思维惯性。思维惯性,就是一种人性。
  日期:2019-02-21 15:45:46
  原文: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 ,亦事之司南也。
  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 ,斯盖其分也。

  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仪,仪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注释:
  译文:所以郑国人入山采玉时,都要带上指南针,是为了不迷失方向。付度才干、估量能力、揣度情理,也类似作事时使用指南针一样。
  所以在某事上情理相通之人,如果互相认可支持,那是因为大家都是某事的获利者;如果想法相同而关系疏远,那是因为为其中的某些人受到了损害。有同一个敌人而大家互相认可支持,因为大家都是受害者;有同一个敌人而大家互相疏远不能一心对敌,那是因为只有部分人受到了损失。
  所以,如果能互相带来利益,就要密切关系,如果相互牵连地造成损害,就要疏远关系。这都是有定数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异同的原因。凡是这类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墙壁通常因为有裂缝才倒塌,树木通常因为有节疤而折毁,这都是理所当然的。
  因此,事物的变化导致了事情,而事情产生了谋略,谋略又产生了计策,计策又分为三仪,三仪又产生了游说,游说产生了进取,进取后就有退却,退却后就产生了控制。事情由此得以控制。可见各种事物的道理是一致的,不论反复多少次也都是有定数的。
  评论:鬼谷子的利益分析法,需要好好体会。第一相益则亲,相损则疏,第二,要俱成者,不要偏害者。不要吃独食。

  鬼谷子的控制环: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仪,仪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这个类似工厂的过程控制,例如PDCA流程图。但鬼谷子的精细多了。
  日期:2019-02-22 13:23:08
  原文: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注释:数:事情的前后变化步骤。理: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
  不肖:品行不好。

  译文:那些仁人君子必然轻视财货,所以不能用金钱来诱惑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捐资出钱去干大事;勇士会轻视危难,所以不能用祸患来恐吓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不们镇守危地,处理危险的情况;一个有智慧的人,通达事情的变化,明于事理,不可以不诚之心去欺骗他们,反而可以给他们讲清道理,让他们建功立业。这就是所谓会仁人,勇士、智者的“三才”。因此说,愚者的人容易被蒙蔽,一个不肖之徒容易被恐吓,贪图便宜的人容易被引诱,所有这些都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

  评论:易经,就是象,数,理的统一。象,就是现象,数,就是事情前后变化的步骤,理,就是认识到事物的变化的规律。这个大概属于是归纳法的范畴。
  当然,如果能够用演绎法,那就更高明了。
  日期:2019-02-22 13:52:54
  原文: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注释:直:公正合理。曲:曲折,不合理。不足:这里应该用节省的意思。
  斥:使退去,使离开。

  拥:围着。塞:堵住。
  译文:所以强大是由弱者发展而成;直的公正是曲折积累而成;有余是由于节省积累而成。这就是因为“道术”得到了实行。  
  所以,对那些外表亲善而内心疏远的人,游说要从内部利益着手;对那些内心亲善而外表疏远的人,游说要从外部的道德取向着手。因此,要根据对方的疑问所在来改变自己游说的内容;要根据对方的表现来判断游说是否得法;要根据对方的言辞来归纳出游说的要点;要根据对方情势的变化适时达成目的;要根据对方所厌恶的危害来权衡利弊;要根据对方所讨厌的祸患来设法防范。揣摩之后,告知对方的威胁;抬高对方,策动对方加以行动;用细微的迹象证实自己的谋略;对方认识到我方的正确之后,加以响应;对方被我方征服之后,围着对方堵住对方的意见来源,让对方只接受我方的意见;搅乱对方的思想之后加以迷惑住对方。这就叫做“计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