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鬼谷子》
第8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先选择顺着君王的言辞说,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就可以有与君王不同的意见。善于随机应变的,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附合阴阳,管理人民。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志向和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还有很多不了解的。如果你的策略建议合乎君王之意,却没有任何结果,那么你应该表面上亲近,而暗中与之疏远。如果与君主不能合拍,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

  评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鬼谷子对此说了自己的理解: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利益如何去分析?除了上面这些玄妙的说法,还有上文说了四个利益链接的点:道德,小团体,金钱,思想。或许利益分析就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去分析。
  具体的技巧,鬼谷子提了一个,往顺来变。很正常,过去的就要赞同君王的策略,毕竟过去无法改变。人性总是喜欢听到赞扬的,赞同的话。
  与领导有一个合拍投缘的东西,叫缘分也可以,其实多是和性格,兴趣爱好,思想等方面决定的。所以,不合的话,还是早点离开,免得互相耽搁。
  日期:2019-02-08 16:52:13
  原文: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注释:阴德:心意暗合,私下有恩。

  不见其类:没有搞清楚对方是那类人。
  见逆:与愿望相违背。
  不得其情:不掌握具体的情况。
  见非:遭到非议。

  译文:所以说,与君王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私下曾经有恩于君王,彼此心意相通;距离君王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王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革职离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为他的主张被实践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王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的策略被实践证明实施不了;距离遥远可是有一点信息就被君王想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与君王的决策都相合,正等着他参加决断大事。

  所以说,在还没有搞清楚君王是哪类人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策略建议,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圣人立身处世,都以自己的先见之明来驾驭万事万物。
  评论:关于人性的弱点,推荐大家看一下卡耐基的书,人性的弱点。楼主写不出这样的著作,对人性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
  楼主就录其中的一条,尽量去了解别人,而不要用责骂的方式。要让人对你产生同情,忍耐和仁慈。这个其实就是和鬼谷子有暗合之处。
  不得其类。怎么分类?可以参考上文,从道德,小团体,金钱,思想,外貌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这是分类。也可以从个人的性格,属相,血型,星座等方面分析,包括个人家庭背景,阅历,遭受的重大的人生事情,职业经历,朋友群体等方面。
  所谓得其情,制其术,就是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有的放矢。要知道,你面对的是君王,那就更要慎重了。
  日期:2019-02-09 08:12:00
  原文: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

  注释:诗书:诗经,书经。书经指的是尚书,传说中的三坟五典之一。不过应该是后世伪作。
  译文:其先见之明来源于道德仁义,礼乐忠信和计谋。首先遵循《诗经》和《书》的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来讨论就任还是离职。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扰力量用在外面。无论外和内,都必须明了道数,也就是理论和方法。要提出处理未来事情的策略,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建立名声,拥有自己的财产事业,(而这些,都是君王的恩赐,建立了个人与君王的联系), 这叫做楗而内合。

  评论:道德经是主要写给谁看的?鬼谷子又是主要写给谁看的?
  在楼主看来,道德经主要是给君王看的,是君王统治艺术,是王道。而鬼谷子,是主要写给大臣们看的,是臣道。明白这一点,我们就有了基础的认识。
  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这段话,楼主看很多人是理解错了。很多人理解为加强内部团结和置身事外之法。是这个道理,但是要正确理解,就必须从上下文来看。

  所谓外,就是先取诗书。所谓内,就是混说损益。所谓内楗,显然不是指的是诗书之类的,而是利益结合。利益的结合,由此而诞生的内部团结,恐怕比只讲道德,仁义,礼乐,忠信更牢靠一点。不过,楼主可不是反对道德,而是事情有两面,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外托道德,内结利益,双管齐下。
  从另外一点说,所以,鬼谷子说离去的最好方法是多讲道德仁义,哈哈,确实,君王听到这些大道理,那个脑袋不大?
  当然,我们不能忘了鬼谷子所处的战国时代,乃是大争之世,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所以这个背景不能忘。楼主观察历史的观点是平乱世主要用道,治世主要用德。孔子孟子不被用,显然和乱世的背景有密切关系。
  日期:2019-02-10 09:01:29
  原文: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注释:寤:通悟,理解明白。飞之:强调立刻离开。
  御之:抵制,防御,指的是不接受君王的召令。
  大仪:秘诀,大法。大原则。
  译文:如果君王昏庸不理政务,又不理解下层的动乱的原因, 那么你献策的时候就用外楗的方法(大谈仁义道德使得君王认为你只是个庸臣),想办法离开。君王在内骄傲自得,排斥外来来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游说之后就要想办法立刻离开,免遭祸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来,要礼貌迎接,但又要拒绝接受。(如果拒绝不了诏命)又想离开,就趁着危机到来之前把权力交还尽快离开。但是这个过程要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不出你想要干什,(面对危机)选择急流勇退是最好的办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