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鬼谷子》
第6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1-28 21:14:26
  《鬼谷子》反应第二
  原文: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注释:大化者:了解大道变化的人,圣人。无形:无和形,类似道德经的无名,有名。

  译文:在古代能以“大道”来化育万物的圣人,其思想都能从无,形两个方面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验未来;返回以考察历史,再回首以了解当今;反顾以洞察对方,再回头以认识自我。动静、虚实的原则,如果在今天看起来不符合现实得不到应用,那就要到过去的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经验,从中找到真正的规律。有些事情是要反复探索才能把握的,这是圣人的见解,不可不认真研究。

  人家说话,是活动;自己缄默,是静止。要根据别人的言谈来他的辞意。如果其言辞有矛盾之处,就反复诘难,从其应对中他的真意就会显露出来。
  评论:第一篇是大纲,从第二篇开始,鬼谷子开始讲具体的一些技巧。动静,虚实是谈话,辩论的技巧。也是值得仔细揣摩的心理战,信息战。
  不过,道家的思想是执今之道,儒家才比较推崇执古之道。这个在道德经里讲过了。以史为鉴当然是对的,不过生命之树长青。现实肯定比过去更为复杂,进步,必须看到这一点。不必把崇古摆到第一位。

  日期:2019-01-30 07:41:35
  无,形,也许可以理解为,无是社会发展规律,不容易认识,形,是各种社会现象,无形俱生,也就是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日期:2019-01-30 22:06:07
  原文: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纲也。常持其纲驱之。

  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注释: 钓语:勾引对方的话头。司:操作,擒获。
  译文:语言可以用象形的类比,说理的方法可以用比喻的。既有“象”和“比”存在,就可以预见其下一步的言行。所谓“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谓“比”,就是类比言辞。然后以无形的规律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引诱对方说出的言辞,如果与事实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对方的实情。这就像张开网捕野兽一样,要多设一些网,聚集在一起野兽落网的概率就大。如果把捕野兽的这个办法也能应用到人事上,那么对方也会自己说出实情的,这是钓人的“网”。 可以经常拿着“网”去追逐对方,探清实情。

  你用这个方法去探讨,对方也有类似的方法,彼此之间运用“象比”,所说的话可以比较类推了,心里就有底了。向对手一再探讨,反反复复,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说话反映出来,无论对方是愚者和智者,圣人都可以让他们把实情说出来,这些不必再怀疑。
  点评:我们工程学上有一个说法,就是如果要找出一个问题的根本原因(root cause),那就必须问七个为什么。不断问下去,有七次基本上你就可以触及最深层的原因了。事实上,大多数问题只需要问三次就足够了。如果说辩论的技巧,逻辑是非常重要的,鬼谷子先生似乎更重视象,比,兴的技巧,也许这样更直观,更容易说服人吧。
  日期:2019-01-31 21:51:39
  原文: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远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

  注释:审:周密。定基:基准,底气的意思。
  译文:古代善于从反面听别人言论的人,可以像鬼神莫测一样刺探到实情。他们随机应变很得当,对对手的控制也很周到。如果控制不周到,得到的情况就不明了,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心里底气就不全面。要把象和比灵活运用,就要说反话,以便观察对方的反映。想要讲话,反而先沉默;想要敞开,反而先收敛;想要趋高,反而先下降;想要获取,反而先给与。要想了解对方的内情,就要善于运用模仿和类比的方法,以便控制住对方的言辞。同类的声音可以彼此响应,合乎实际的道理会有共同的结果。或者由于 这个原因,或者由于那个原因;或者用来侍奉君主,或者用来管理下属。这就要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以分辨对手的真实情报或诡诈之术。活动、停止,应该说、沉默都要通过这些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也都要借助这些模式,都要事先确定法则。

  点评: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这个大概是共鸣法。也就是设身处地的替对方考虑,引起双方的共鸣。再有一个,欲取,反与,也是要求放低自己的位置,以图说服对方。所以,综合一点,与人打交道,不要高高在上,而是平等交流,以攻心为主。

  日期:2019-02-01 21:40:38
  原文: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注释:螣蛇:能飞的蛇,飞龙。
  译文:总之,用逆反对方愿望的心理方法来求得对方的回应,(因为你的话不符合对方的心理,他必然予以反驳),观察其回应中的的真实反应。所以就用这种以反求复的方法。要想获得对方回应的信息,首先自己要平静,不情绪化,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雄雌。虽然这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据轻微的征兆,探索出同类的大事。就像刺探敌情而深居敌境一般,要首先估计敌人的能力,其次再摸清敌人的意图,像验合符契一样可靠,像螣蛇一样迅速,像后羿张弓射箭一样准确。

  评论:以反求复,从中探听真相,这个方法和人性是密切相关的,人,总喜欢对方认同你,所以,即使他想隐瞒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可是你的话总是逆反他心里原则的话,人总是会不自觉的反驳,这些反驳就暴露了他的原则,也就是他的真实想法。
  日期:2019-02-02 21:40:18

  原文: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铁;若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方。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