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 真实考据——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第12节

作者: 格林强夫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二是中目党的意见.他认为手宫文字更接近鄂伦春语, 但又与鄂伦春语有所不同, 属东通古斯语, 也就是乌苏里江地区使用的一种语言, 中目觉称之为靺鞨语.他根据通古斯族与土耳其交往中使用突厥文的史料记载, 认为手宫文字是用古突厥文写下的靺鞨语.中目觉还解读了手宫文字的内容.文曰: `我率部下, 渡大海, 战斗, 入此洞窟'.
  第三是朝枝文裕的中国古文字说.他认为手宫文字刻於殷商至春秋时代.译文为: `方舟, 未, 至, 旅, 帝入, 变血.'意即船队来而未达目的地, 至此设营、帝死, 葬入穴, 有变, 血祭之.朝枝考证`方舟'二字连写见於东周石鼓文, 故认为手宫文字刻於西周之前, 是大陆船队所留下的.以上三种说法虽有不同, 但都承认这些洞窟文字是从大陆或经由大陆的`外来民族'创作的, 而不是北海道当地居民阿奴人的作品, 这一看法是以一定史实作为根据的, 或者说有些旁证.日本的北海道与中国的最早联系, 以中国古史记载为依据, 当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发生了.在中国的文献中, 最早提到北海道的是成书於汉初的《山海经》, 称之为`毛民之国'或`毛人之国', 《山经海》也讲到古日本`倭'.从古地理学上看, 古代中国在如此久远的年代就能知道日本和北海道的存在也并非不可能.两万年以前, 即史前时期的后冰河时代, 中国和日本是以陆地相连的, 直到12000 至11000年前左右, 日本列岛才逐步形成, 北海道也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岛屿.《山海经》有关`倭'和`倭人'的记载, 极可能便是远古时期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自由往来的先辈们世代相闻的传说.

  1928 年7 月30 日, 《北海道新闻》、《北海时报》等报报道: 石狩町红叶山遗址发掘出1800 年前的漆弓.漆弓长1.20 米, 宽0.04 米, 有鲜艳朱红底色上的黑色图案花纹.考古学家江上波夫认为漆弓花纹式样酷似西伯利亚蒙古地区的风格, 再从同时出土的陶器、石器、骨珠等装饰品来看, 它们与中国大陆之间的文化联系相当明显.在此以前, 北海道有过类似漆弓的出土约19 张.阿奴族古来无漆, 也无使用漆的迹象, 因此, 一般的看法认为, 这些弓均为其他民族携来的.然而这些携弓带箭来到北海道的`北方民族'是些什么民族?

  明组邑——明组(阿伊努),邑(聚落)
  阿伊努人(阿伊努语:Ainu、苦夷),是日本北方的一个原住民族群,或译爱努人、爱奴人、阿衣奴人(元代、明代:骨嵬、苦夷和库野),是居住在库页岛和北海道、千岛群岛及堪察加的原住民。在阿伊努语中,“阿伊努”即“人”的意思。至今,很多阿伊努人都希望人们称谓他们为“ウタリ”(日语罗马拼音:Utari,阿伊努语中“伙伴”的意思)。在官方文献中,“阿伊努”和“乌塔利”此两种称呼都有。

  曾广泛分布于日本列岛。18世纪以前在坎察加,20世纪以前在库页岛南部、千岛群岛、本州北部也有分布,后被迫退缩至现在住地。 在十七至十八世纪,阿伊努族大部被消灭,人口逐渐减少,现仅存2.4万人(1980)。已与和族无别。
  陵鱼(丘陵一般的大鱼)——鲸
  不多做解释了。
  灰鲸
  抹香鲸
  座头鲸
  大鯾——翻车鱼
  翻车鱼(学名:Mola mola),又称翻车鲀、曼波鱼、头鱼,是硬骨鱼纲,翻车鲀科(Molidae)3种大洋鱼类的统称。分布于栖息于各热带、亚热带海洋。也见于温带或寒带海洋。中国沿海均产 [1]

  钉灵之国
  丁零部落之一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在冒顿单于时臣属于匈奴。南迁入中原的敕勒被称为丁零。鲜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汉朝击溃北匈奴之后,敕勒的地域开始南移,与中原的汉人交往。秦汉时期,游牧于北海(贝加尔湖一带)。公元前200年左右,被匈奴征服。丁零和其他几个民族因不堪匈奴的掳掠和残酷压迫,曾联合起来对付匈奴。 [5-6] 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冬,丁零、乌桓、乌孙向匈奴进攻,沉重地打击了匈奴。神爵元年(前61)前后,丁零又几次袭击匈奴。公元1世纪中叶以后,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势力日趋衰微。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丁零和鲜卑、西域各族,与南匈奴一起,打败北匈奴,迫使北匈奴西迁。 [1] [5-6] 三国时,丁零有一部分仍在今贝加尔湖以南游牧,称北丁零;一部分迁徙至今新疆阿尔泰山和塔城一带,南与乌孙、车师,西南与康居为邻,称西丁零。西丁零胜兵6万,随水草游牧。还有一部分从东汉建武时就到了今甘肃河西走廊、宁夏一带游牧。两晋南北朝时,丁零有一部分南迁,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 4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人大都已鲜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人在北魏时期大量参加鲜卑人、汉人的战争,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渐融入汉族。 [3-4] 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在中原的丁零人曾建立翟魏政权。敕勒中北方的一部后来成为回纥,现代维吾尔族的祖先。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北魏九次发动对他们的战争,虏获六七十万人,置于漠南各地。公元5世纪末柔然在北魏打击下趋于衰落,最后灭于柔然。

  现代疑似丁零人后裔——
  涅涅茨人是俄罗斯原住民族群,人口有41302人(2002年之前)。多数居住在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和涅涅茨自治区,有本民族语言涅涅茨语。传统的涅涅茨人以驯养驯鹿为生,他们的驯鹿与马一样大。
  涅涅茨(Nenets,意为“人”)人,旧称萨莫迪人(Samoyeds,实为萨莫迪人一支)、涅涅茨人生吃鹿肉(Yuraks)。有历史揣测,涅涅茨人的族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的“丁零”人。中国汉代时游牧于萨彦岭地区。因战乱一批丁零人沿叶尼塞河向北迁移,到达北冰洋沿岸,其中一部分越过了乌拉尔山。他们吸收一部分当地居民的语言和文化成分,逐渐形成新的民族—萨莫迪人。涅涅茨人祖先住西伯利亚西南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涅涅茨人居住的地区全被俄国征服。

  疑似丁零人后裔雅库特人
  俄罗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雅库特共和国,部分散居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北部埃文基和泰梅尔民族区,以及马加丹、库页岛、黑龙江流域。属黄色人种西伯利亚类型。使用雅库特语,内分多种方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雅库特人是西伯利亚东部主要民族之一
  雅库特人,20世纪晚期约有38万人。17世纪时居住在勒那河中游河畔小片的地区,今已扩展到俄罗斯东北端整个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发源于贝加尔湖一带,中世纪(10世纪)时为防范布里亚特人北迁至北极圈一带至勒拿河、阿尔丹河、维柳伊河及雅库特共和国,那里也是全世界最冷的地方维科扬斯克(冬季时气温可降至摄氏-60度),他们有80个部落,各部落又有很多氏族。他们是高车后人,赶走了大多数通古斯人,融合了一部分鄂温克族与埃文人。一说他们是骨利干。骨利干即敕勒人部落之一,居安加拉河至贝加尔湖以南,分三姓。据记载,其地夏天几乎没有日落,出好马,先是东突厥臣下,后服薛延陀,曾向唐太宗贡马。唐先于其地设置玄阙州,662年尹余吾州。694年再贡马一次。后融入回纥汗国,另一部分成为雅库特人一族源(即是元代前的三姓豁里)。但是另外的资料则证明雅库特人的祖先来自南方,也有可能是匈奴人的后代,同大草原及阿尔泰山区的突厥语诸部落族源相近。萨哈人的早期历史很少传世,虽然叙述诗故事可追溯到公元10世纪。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