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 真实考据——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第13节作者:
格林强夫
日期:2019-03-01 11:28:10
大家把心收一收,不用天南海北的继续想了,我们回到国内继续考察我们的山经,是不是到外面看了一圈心野了,国内的觉得没意思了?这次我们不走西山了,改走南山。
先考察南次二经
考据南次二经:
1、区吴之山——
此山是欧余山——“越王无疆封会稽,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欧阳氏的起源之地。”
传说:欧阳姓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欧阳姓出自姒姓,夏君主姒少康封自己的庶子无余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封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
欧余山一名升山,在浙江湖州东郊10.5公里处,就是现在的升山村一带丘陵。又名欧亭台。
2、浮玉之山——
苕水出其阴,北流注于具区。
具区:具区(ou),太湖之古称,另一古称为“震泽”,又名"五湖"、“笠泽”,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约在100万年前,太湖还是一个大海湾,后来逐渐与海隔绝,转入湖水淡化的过程,变成了内陆湖泊。
《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 扬州 ,其山镇曰 会稽 ,其泽薮曰 具区 。”
《尔雅·释地》:“ 吴 越 之间有 具区 。”
太湖湖泊面积2427.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2338.1平方公里,湖岸线全长393.2公里。其西和西南侧为丘陵山地,东侧以平原及水网为主。
太湖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属季风气候。太湖河港纵横,河口众多,有主要进出河流50余条。
太湖水系呈由西向东泄泻之势,平均年出湖径流量为75亿立方米,蓄水量为44亿立方米。太湖岛屿众多,有50多个,其中18个岛屿有人居住。
太湖日落
苕水即苕溪——苕溪,在浙江省北部,浙江八大水系之一,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由于流域内沿河各地盛长芦苇,进入秋天,芦花飘散水上如飞雪,引人注目,当地居民称芦花为“苕”,故名苕溪。由东、西二苕溪组成,因两条溪大小相仿,又称姐妹溪。东西苕溪远在湖州城东汇合,经大钱口入太湖,兴建东苕溪导流工程后,两溪在湖州城西杭长桥汇合经长兜港、机坊港入太湖,太湖流域治理工程实施后,两溪在湖州市白雀塘桥汇合经长兜港注入太湖。苕溪干流长158公里,流域面积4576平方公里,河道落差779米,平均坡降4.9‰。东、西两苕水系在东部平原散作千港万湖,形成密集的河网湖群,天目山脉尾闾的青山翠峰在岸相映,构成这一地区特有的秀丽胜景,所谓“水逶迤而清深,山连属而秀拔”,即所谓“山水清远”。
东苕溪,又名龙溪、仇溪、余不溪。上源由南、中、北三个支流组成,而以南苕溪为正源。南苕溪主流长76公里,流域面积1420平方公里,发源于天目山南麓临安临目马尖岗,自西向东流,经临安市的里畈、桥东、临天、青山和余杭区的余杭镇,自余杭镇折北而流,称东苕溪。东苕溪流至汤湾渡左汇中苕溪,至瓶窑左汇北苕溪,流至德清县城左纳余英溪。新中国成立后建东苕溪导流工程,自虎墩山沿导流经横山、鲍山,至湖州市西的杭长桥与西苕溪汇合。
如此看浮玉之山就在东天目山。
天目山:素有“大树华盖闻九州”之誉的天目山,地处浙江省杭州市西北部临安区境内,浙皖两省交界处,距杭州84公里,在杭州至黄山黄金旅游线中段。主峰仙人顶海拔1506米。古名浮玉山,“天目”之名始于汉,有东西两峰,顶上各有一池,长年不枯,故名。
东天目山天池
西天目山天池
世界唯一天目铁木生长地——天目山
天目山铁木纪录性质: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纪录来源:中国世界纪录协会纪录详细:世界唯一天目铁木生长地——天目山
中文名:天目铁木 拉丁名:Ostrya rehderiana Chun 中文科名:桦木科濒危种。天目铁木分布极窄,数量极少。仅产浙江西天目山,目前只残存5株,损伤严重,其中胸径达1米的大树主干顶稍已断,另高达18--21米的4株,其中下部侧枝几乎全部砍掉,生境受到破坏,更新能力很弱,幼苗极少,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将有灭绝的危险。而且,全世界仅存不到10棵!西天目山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对本种的保护较为重视,在生于路旁易破坏的大树周围筑有石墙磡。应严禁人畜践踏,让其天然繁殖,并加强采种、育苗,扩大种植。杭州植物园、浙江农林大学已引种栽培。2009年,天目山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唯一天目铁木生长地。天目山创造或打破了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3、成山
(浮玉之山)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左丹右上隹右下又。外门内豕水出焉,而南流注于上虎头下乎勺,其中多黄金。
这不就是名震中外的——良渚古城吗?
良渚古城(公元前3300年——2300年)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 ,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
良渚古城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距今已经有4700至5100年。 2018年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东西长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城墙底部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宽度40——60米,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部分地段地表以上还残留4米多高城墙。共发现六座水门。城市的普通居民住在城的外围,贵族住在城中央的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土台上。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良渚古城中部位置发现了世界同期最大的土台——莫角山巨型台址和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最高等级墓葬——反山墓地,在城外北偏东五公里处发现了著名的瑶山墓地,曾出土大批最高等级的良渚文化玉琮、玉壁等礼器。有人从田野考古学角度判断,良渚古国的“首都”应该就在这里。
良渚古城四方三坛不言而预。就是大小莫角山和乌龟山
莫角山遗址——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450米,面积30余万平方米,最高处1.2米,土层厚达10.2米。现可见人工堆筑的3个土墩,呈三足鼎立之势。西北为小莫角山,东西100米,南北60米,相对高度约5米;东北大莫角山,东西180米,南北110米,相对高度约6米;西南的乌龟山形若龟背,东西80米,南北60米,相对高度约8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