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本关乎心灵与智慧的书》
第47节

作者: 昆X
收藏本书TXT下载
  鉴于接舆的本意是好心劝阻孔子退隐山林、远离政治;故,取第二说。不过,接舆虽为好心;然而,有识之士若均如接舆那般,只知道明哲保身的话,那么又由谁去匡扶正义。如此,世道岂不更加衰败危乱;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正如子路所说,接舆这类隐者是“欲洁其身,而乱大伦”(18·7),不可取也。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啊,凤啊,你的德慧怎会如此衰弱?过去的已经无法谏阻,未来的尚可追补。算了,算了。今日从事政治实在凶险啊!”孔子下车,想同他聊聊,接舆却快步避开,孔子未能与之交谈。
  日期:2019-03-30 16:03:43

  论语正解25:孔子行走之谜(一)
  18·3章—18·8章:
  以下六章,集中阐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和目的、途中所遭遇的质疑与辛酸、对逸民的评价以及他异于逸民之处。
  日期:2019-03-30 16:04:38
  齐景公待孔子:

  公元前522年,齐景公与晏婴到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了孔子,共同讨论了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由此,孔子与齐景公结识。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亦离开鲁国,到了齐国。起初,齐景公对孔子寄予厚望,希望孔子能够参与齐国国政,让齐国再度辉煌;然而,好景不长,由于齐大夫的谏阻 ,齐景公最终放弃了重用孔子的打算。虽然对孔子继续予以礼遇,但敬而不用,并向孔子摊牌。

  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可有两种说法。一、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鲁君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二、自己不会像季平子那般待您,但亦不会像孟懿子那般待您;就用介于他们两者之间的方式待您好了。
  不少注家取第一说。之所以不从,是因为考虑到季氏和孟氏皆为鲁桓公的后人,鲁国的贵族,权倾朝野,即便孟氏的实力不如季氏,那亦只是稍逊,不会相差很远。如公元前517年,孟懿子还助季平子,联合赶走了鲁昭公。因此,即便齐景公只能像鲁君对待孟氏的待遇来任用孔子,亦属相当不错。因为此时的孔子,在鲁国尚未任大司寇,甚至连宰亦不是;齐景公却肯以卿大夫的待遇来任用孔子。如齐景公真地开出如此优厚的条件,而孔子却不愿接受,仍想“善贾而沽”(9·13);那么只能说孔子年轻时,气太盛、谱太大。这便有点像《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吾虎女安肯嫁犬子”,实在有违孔子的谦谦君子形象。

  故,取第二说。那么季平子是如何对待孔子的,孟懿子又是如何对待孔子的?我想,季平子是为难与打压,要不然孔子便用不着离鲁适齐;孟懿子则是尊崇,公元前535年,孟僖子离世前,嘱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孔子。
  “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随后,齐景公向孔子作出解释,称自己已垂垂老矣,雄心壮志不复,不敢启用孔子这样的大才。换而言之,齐景公只是希望孔子留在齐国做个帮闲凑趣却无所作为的清客。这自然使得孔子复兴周道的理想落空。孔子明白,如果继续留在齐国,自己虽可衣食无忧;但无助于谋道、易道,只会白白耗费光阴,故离齐而去。
  日期:2019-03-30 16:04:45
  齐景公讲到孔子的待遇时说:“自己不会像季平子那般待您,但亦不会像孟懿子那般待您;就用介于他们两者之间的方式待您好了”。继而又说:“自己已垂垂老矣,不敢启用您了。”于是,孔子离开了齐国。
  日期:2019-03-30 16:08:29
  季恒子:
  季桓子,季孙斯,季平子季孙意如之子,季康子季孙肥之父。

  齐人归女乐、三日不朝:
  归:同“馈”,赠送。
  三:不一定便是特指,而是泛指,“多”。
  公元前501年,孔子出任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次年,孔子由中都宰升任小司空,后升任大司寇,并随鲁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由于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
  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
  公元前497年春,齐国唯恐鲁国做大,为了削弱鲁国,齐国赠送一批歌女给鲁国。季桓子和鲁定公欣然接受,并迷恋之,多日不理朝政。孔子大失所望,自己的政治理想再次破灭,于是离鲁奔卫,周游列国十四年。
  日期:2019-04-08 10:43:22

  正解论语26:仁人志士
  18·1章—18·2章:
  以下两章,共提到的四位人物,尽管结局各有不同,但无不例外,均不害仁,且无所怨悔,称得上“仁人志士”。
  18·1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日期:2019-04-08 10:44:26
  微子:
  名启,殷商帝乙的长子,帝辛(纣王)的庶兄。纣王后期无道,穷奢极欲,暴虐嗜杀,导致众叛亲离,国势日衰。微子屡谏,不被采纳,惧祸出走。周武王姬发灭商,微子自缚衔璧乞降。周公旦平定管蔡武庚叛乱后,周成王封微子于商族发祥地商丘,以示不绝殷商之祀,国号为宋,爵位为公,准用天子礼乐祭祀祖先。
  箕子:
  名胥余,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性耿直,有才能,在纣朝内任太师辅朝政。箕子佐政时,见纣王进餐必用象箸,感纣甚奢,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屡谏纣不听,于是便披发佯狂为奴,随隐而鼓琴以自悲。纣见此,以为箕子真疯而囚禁之。武王灭商建周后,命召公释放箕子,向箕子询治国之道。箕子不愿作周的顺民,于是带领了一批遗老故旧从今胶洲湾东渡到朝鲜,创立了箕子王朝。

  比干:
  亦为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叔,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便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纣王。比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纣王后期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

  殷有三仁:
  本句更为准确的表述应是“殷末有三仁”。因为整个殷商除了微子、箕子和比干外,六百年里,一定还涌现出不少仁人;即使到了殷末,亦肯定会有其他能够称得上“仁人”的人,如伯夷、叔齐。不过,在众多仁人中,微子、箕子和比干的确可以算是代表人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处只是以抽象的“仁”来指代具体的“仁人”,并不意味着“仁”同“人”;正如《诠解》所说,“仁”同“人”的观点是不对的。
  日期:2019-04-08 10:46:17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