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本关乎心灵与智慧的书》
第48节

作者: 昆X
收藏本书TXT下载
  18·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日期:2019-04-08 10:46:34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士师:掌管刑狱的小官。
  三:多为虚指,屡屡。
  黜:罢免不用;不过,据“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15·14),这里可引申为仕途受压制。
  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直道:用正直恰当的方式,坚守该有的原则。
  枉道:不讲原则、不择手段的歪门邪道。
  按正直的方式行事,到哪里不是受压制;不按正直地方式行事,又何必一定要离开本国,在本国便可左右逢源。
  本章,虽为柳下惠的自我写照,但又何尝不是孔子的真实写照。如果孔子能够以“枉道事人”,又何必“去父母之邦”,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司马迁说孔子“数称柳下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便不足为怪了。当然,这两人还是有区别的:柳下惠是甘于被动地接受世界,孔子则是积极主动地改造世界。
  日期:2019-04-08 10:46:41

  柳下惠任典狱小官,在仕途上屡屡被压制。有人问:“您难道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直的方式行事,到哪里不是受压制;不按正直地方式行事,又何必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日期:2019-04-08 11:00:56
  正解论语27:概论《阳货第十七》
  本篇共二十六章,内容看似杂乱,既谈到了孔子对出仕的看法,亦谈到了先天性情与后天教化的关系;既强调了“学”的重要性,亦列举了种种不善的行为。不过,这些章节,无一例外不是围绕着“修德”的主题而展开。人如果不修德,那么便会如本篇最后一章所说,“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17·26)。其中这二十六章,又可以粗略的分为四个单元。
  日期:2019-04-08 11:02:21

  (二)基础在学
  17·8章—17·11章:
  “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自古有之。孔子自然亦希望弟子及其后人能够通过学 ,使德行能够升华,以避免形似而非神似。而在众多的学 形式中,孔子便强力推荐“诗”作为重要的学 工具,列举出诗的六大功能,并希望学诗之人,能够切实的领悟;此外,礼与乐亦是如此,要能够领悟其精神实质,而非仅仅流于在“玉帛”与“钟鼓”(17·11)这样的形式上。
  日期:2019-04-08 11:03:18

  (三)德之贼
  17·12章—17·18章:
  这七章,所列举的种种行为,均可称之为“德之贼”“德之弃”,是对德行的败坏和背弃。
  日期:2019-04-08 11:04:00
  (四)原因
  17·19章—17·26章:
  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任何事情的发生均是有原因的;特别是一些看似不合理的事情,其发生亦一定会有原因。如:孔子为什么要“欲无言”(17·19);孺悲求见时,孔子为什么会“辞以疾”(17·20)却又有意让孺悲知道自己没病;孔子为什么要称“予之不仁也”(17·21);以及为什么会觉得“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17·25);这些亦均是有原因的。
  日期:2019-04-09 15:54:13
  本章中的“见”为助词,相当于“被”,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如见外、见谅、见笑等。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2·4),即:人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应有自己的主见,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左右。它意味着,人到了四十左右的年纪,心智等各方面应该相当成熟了。故,在古时,“年四十”被部分学者亦称为“成德之年”:不会被众人恶之,至少不会被善人恶之。假若一个人,到了“成德之年”,仍被众人恶之,可见该人并无改恶从善之心,那么其一生再无从善的可能,恐怕只能在恶中度过余生了。

  当然,与“女子难养”一样,凡事皆有例外。有的恶人如果能在五六十时,幡然悔悟,恐怕亦还是“见菟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不过,就一般而言,年到四十,确实是人生成熟并且定型的阶段;因此,人还是要趁年轻,多修些德,多为些善,以免终老一生,均在骂声中度过。
  日期:2019-04-09 15:56:57
  正解论语29:孔子歧视女性吗
  17·25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本章,引用率颇高,常被男权主义者借来骂女人;因此备受倡导男女平等者所诟病与批判。如杨伯峻先生,便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章表明孔子轻视妇女的思想。这是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后来则演变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男权主义。”当然,本章亦有不少的注家为之辩护,试图从一些新的角度来阐释之。大致可有六种说法。

  日期:2019-04-09 15:57:19
  一、“汝子”说:
  张玉卿先生在其所著的《论语新译》中便认为,《论语》中的本处的“女子”和前文的十七处“女”均不指“女人”,而是通假“汝”,“汝子”即是指你们这些弟子(“汝”:你们;“子”:弟子);并从构词上进行了分析,列式对比出孔子所说的“女子”与现代文中的“女子”是不同的:孔子说的是“女(代词)+子(名词)=词组(短语,两个词)”,而现代用的“女(实词素)+子(虚词素)=词(合成词,一个词)”,拿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女子(一个词)”,套两千多年前孔子所使用的文言词组“女子(汝子,两个词)”,失之偏颇。

  可谓言之凿凿。然而,该观点早已被李存山先生所反驳。“女子”一词指“女人”,这是古代文献中的通义,而绝非“两千五百多年之后演化而来的”“现在的词性和语言 惯”。其例几乎不胜枚举,如作于西周时期的《周易》,在其屯卦六二爻词:“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此处的“字”是指许嫁或妊娠,而“女子”当然便是指女人。又如《左传·僖公元年》:“君子以齐人之杀哀姜也为已甚矣。女子,从人者也”、《墨子·辞过》:“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它们的成书时间与《论语》不相上下。此外,学说相近的《孟子·滕文公下》亦有:“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而作为古代训诂之书的《尔雅》在其《释亲》一篇中更是明确:“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谓侄之子为归孙,女子子之子为外孙。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注:同出谓俱嫁事一夫)。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