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归来----道德经解读》
第8节

作者: 老头子2018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天地对于万物一律平等,人与万物一样,要生老病死,甚至优胜劣汰,人类有什么资格要求自己去不平等呢?故人与人平等是天决定的。有的人能力强,有的人能力弱,决定了人与人必然有差异。尤其在物质方面不可能完全对等,在人格方面却是完全对等的。这是天所决定的。为了资源,人类建立了雇佣关系,履行雇佣关系就是契约社会,契约的约束性在道德方面体现为“忠”。
  儒家把义演化为忠义。所谓忠义,主要体现在阶级社会各种人际关系上。对下,可能会偏袒窝藏;对上,会无条件的去效忠和捍卫;对朋友同事,会情大于法。若是相关的人犯了错误,让他受到相应惩罚会视为不讲义气。
  日期:2018-09-12 12:26:35
  第二十章 孤独的老子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真的学问,人们不会斤斤计较在一些世俗的是事物,故人们担心的事情不多。应承和反对能相距多少呢?善与恶差距多大呢。
  大家都害怕的,我不能不去害怕。这种习惯来源已久,好像无法根治的样子!
  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思考,这种有违大道的事情会带来什么恶果。我如同找不到归途被小伙伴遗失的孩子,茫然无助凝视这个人世间。众人都有所得,而我却像丢了什么一样。

  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我在发愁什么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好像迷迷糊糊;众人都斤斤计较,唯独我不去计较这些得失。人们的行为如滔滔海水,似乎没有尽止。世人都很聪明精巧,善于获得,唯独我冥顽不化不去追逐那些。我唯独与人不同的,我少向天地母亲去索取,多去思考事物的根源。
  老子思维和众人思维有巨大差异。他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我们一般会把矛盾两极化,成为一组根本对立的事物,它们有无限差距。而老子却认为,它们差别不大,无非唯与阿、善与恶中间有一定差距。同理我们可得黑白、大小、上下等一切矛盾均是有一定差距。
  第二章解读中提到过,矛盾和生命息息相关,矛盾存于意识之中,矛盾是区间内事物。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唯之与阿,善之与恶。我们要思考有无相距多少呢?上下相距多少呢?长短相距多少呢?总之一切矛盾,相距多少呢?
  比较容易理解的矛盾,比如大小,我们首先会想到体积;比如先后,我们会首先想到位置;黑白我们会首先想到光线亮度。无论描述大还是描述小,是在描述一个事物:体积;无论描述前还是描述后,也是在描述一个事物:位置;无论描述黑还是描述白,都是在描述光线强度。还有一些矛盾比如有无,比如善恶大家都懂得在描述一种事物,却又无法言说。只有深度思索的人才会懂得一对矛盾其实是一个事物,它和人脑、感官息息相关。它们之所以不同,是存在一个“相去若何”的问题。

  因价值的核心“人类自身”的丧失,人们在追逐利益时一窝蜂状态;因人们的好奇心不再是遵循大道,学习自然知识,而是把好奇心用于猎奇之上,于是又是一窝蜂状态;人们不讲究平等,而是看领导眼色行事,于是还是一窝蜂;人们为了追逐虚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等等一窝蜂状态,老子表示深刻忧虑,他不知道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众人好像获得了,而他在失去什么。众人行为如滔滔江水,他却难以力挽狂澜。他在众人眼里是个不开化的不合群的傻乎乎的人。面对这种无奈,老子把希望寄托于圣人身上,他希望圣人明白后把他的理想付诸于社会。但是希望渺茫。为了拯救世界,在那个年代,他字斟字酌,字字玑珠,绝不浪费一个字,也写下了洋洋五千言,可谓用心良苦又孤注一掷。至于效果,我们都看到了,道德经散乱,流荡于民间,演化成了神鬼术士的根本教义。

  绝学:知识不可创造,只能被发现。不是发明了知识,而是我们所知只能遵循于知识。我们的一切见识均为知识服务。我们发明文字,是为了交流和记录知识而用的,我们创造的一切,是为了提升人类能力,能力的提升可以获取更多知识。人类为了获取能力,会制定一些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因此这类学说也不是真的知识。一些学术流派可能会告诉人们说,学这个吧,这个就是知识。须知知识的本身就是自然,一切知识一旦与自然冲突,请修正学术流派的知识,无法修正,这种学术就该被淘汰,若是要强制生存,就会浪费众人时间。

  日期:2018-09-12 12:27:08

  第二十一章 德为道之精神内涵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德的根源来源于大道。(人们认识大道后,大道的精神在人间演化为道德。也就是说,道精神化之后既是德。)大道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像;大道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大道幽暗深渊啊,其中却有精神;大道之精神真真切切,这些精髓之中包含着一切信义。从当 溯到更古,它的概念永远不能废除,将永远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依据它才能判断社会秩序是否趋于良性。我怎么知道社会秩序是否良好之现状呢?是从上述来判断的。

  古今中外,多少哲人大贤苦苦追寻道德是从哪里来的,无论儒家的东方还是基督的西方,亦或佛教和伊斯兰教,总之意识形态或者思维形态的不同是对道德起源的理解差异而发展后所得来的。
  老子明确指出,人间的一切精、气、神、一切信义、一切道德、一切规则来自于大道。
  西方哲学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神公义且无所不知,神把道德赋予于人间。尼采深刻研究道德之后,说道德从来没有,道德是富人的状态,他说穷人不配拥有道德。比如节俭的美德,穷人恨不得一根绳子分三股使用;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穷人无能,我们不能把无能转换成美德来尊崇他。于是尼采成了一名反道德论者,他认为道德系统为无根之萍,必须全部倒掉,因此他又说,上帝死了,要有超越道德的超人存在。如果尼采的哲学按此逻辑继续发酵,西方人会沦为野兽,而《道德经》的出现能力挽狂澜。

  日期:2018-09-12 12:27:24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