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本关乎心灵与智慧的书》
第42节

作者: 昆X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1-23 17:07:29
  正解论语(13):大德与小德
  19·11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大德、小德:

  可有两种说法。一、犹“大节”“小节”,大的德行、小的德行;二、上贤之人,次贤之人。
  这里从众,取第一说。
  逾闲、出入:
  逾闲:有的版本亦作“踰闲”,即超越底线。“逾”,同“不逾矩”(2·4)中“逾”,超过、越过;“闲”,《说文》:“闲,阑也”, 木栏之类的遮拦物,同“矩”,借指规则、底线。
  出入:一进一出,引申为差距、差错、不符之处。
  日期:2019-01-23 17:07:56
  明清之际的经学家李颙在《反身录》中讲到:“论人与自处不同,观人当观其大节,大节苟可取,小差在所略;自处则大德固不可逾闲,小德亦岂可出入?一有出入,便是心放,细行不谨,终累大德”。

  此论值得回味。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待人时,自是不必过分追究小德的出入,即“无求备于一人”(18·11);且孔子亦提倡“赦小过”(13·2)。律己时,则不能“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以为恶小便疏于防范;那么便会积少成多,终坏大事,所谓“小时偷针,长大偷金”,一定要重视防微杜渐,不让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何况,“小德出入”并不等同于“可为小恶”,尤其是刻意地“为小恶”。因为有些恶虽小,一旦为之便属“逾大德”。以“偷针”与“偷金”为例:虽然就刑而言,偷几颗针多半是够不上刑的;但就德而言,偷针与偷金,其性质是一样的,都是趁别人不注意时拿了不该自己的东西,同样属“逾大德”。如果一个人逾了“大德”,却因为“恶小”而免于刑罚,非但没有感到羞耻愧疚,反而觉得沾沾自喜;那么此人便可能由此渐渐地变得胆大妄为,从而最终滑向罪恶的深渊。这或许便是孔子所提倡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而非“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2·3)吧。

  可见,凡涉及到品行、关乎到原则的德,都应算作“大德”,不可逾闲;只涉及能力、不关乎原则的德,则可算作“小德”,可以有所出入。如普通马匹之德,自然抵不过骥之德(14·32);又如《黔中驴》中的驴之德,便肯定比不过虎之德;人亦如此。毕竟每个个体的能力多少会存在些差异。这便譬如射箭,有的膂力大一点,可以穿透靶子,有的膂力不够,便未能穿透靶子;穿透靶子固然可贺,但没有穿透靶子,其实亦不打紧,因为“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3·16)。又譬如考试,只要不是作弊,而是凭自己努力;那么即便分数少一点,名次后一点,亦是没有关系,又何必苛求个个都拿满分、都去并列第一。

  日期:2019-02-02 18:10:48
  正解论语(14):子夏眼中的小人与君子
  19·8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本章,子夏则旨在劝勉君子不能似小人那般文过饰非,用漂亮的言辞来掩饰自己的过错。如此,便会“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5·30);相反,如能知过必改,则会“人皆仰之”(19·21)。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会用漂亮的言辞来掩饰。”
  日期:2019-02-02 18:11:43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本章,子夏通过“远望”“近观”和“闻言”这三个角度给人的不同感觉,来阐述君子所应具备的涵养和气度。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俨然:多义词,这里指容貌庄重、严肃。

  即:接近。
  厉:严厉不苟。
  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即之也温’与‘其言也厉’适足互补,否则,或将拒人千里,或将狎昵侮辱”。此外,本章亦可与7·37章“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参看之,或许子夏的“君子三变”的灵感,正好来源于孔子。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观时,觉得庄重严肃;接近时,觉得温和可亲;闻言时,则又觉得严厉不苟。”
  日期:2019-02-02 18:11:53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信”,对人而言,无比重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22)。本章,子夏便通过两个实例来进一步论证“信”的重要。
  劳、厉、谏、谤:
  劳:劳役,民众出劳力当差服役。
  厉:同“今也滕有仓禀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孟子·滕文公上》)中的“厉”,虐害、损害。
  谏:劝谏,对君主、尊长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
  谤:诽谤,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

  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后才能劳役民众,否则民众会以为是在虐害。同样,君子亦须取得信任后才能去劝谏;否则,被谏者会以为是在诽谤。”
  日期:2019-02-02 18:15:56
  正解论语(15):子夏的学习心得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本章,子夏论述了何谓“好学”:不仅要知新,而且亦要能温故。唯有做到知新不忘故,学问方能日积月累,卓然成家。
  另外,我想,这里的“日”“月”并不一定便是特指每天、每月,而是泛指时间的近远。
  子夏说:“每天能够学些未知的学问,且能时时地温习已有的学问,不使忘记,这便算是好学了。”
  日期:2019-02-02 18:15:59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百工居肆:
  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
  肆:古代社会制作物品的作坊。
  本章,子夏以“百工居肆造器”为喻,旨在劝勉君子亦应具备“工匠精神”,对自己的学问能够“如琢如磨”(1·15)、精益求精,以达“有道”(1·13)。
  子夏说:“百工在作坊里尽心完成自己的作品,君子亦应竭力精修自己的学问,以达有道。”
  日期:2019-02-02 18:21:18

  正解论语(16):“小道”是什么道?
  19·4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本章,子夏以小道为喻,旨在规劝世人应尽量行走正途。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小道:小路,支道。
  可观者:值得看、吸引人的地方。
  吸引人走小道原因有多种,如:有的人是因为看中小道的僻静,能够小径通幽,能够体会含蓄的艺术之美;有人的是因为看中小道的冒险刺激,可以领悦险峰的无限风光,收获挑战成功的喜悦;更多的人则是因为看中小道的近便与快捷,能够让人迅速地到达目的地,所谓“捷径”。

  泥:沼泽、泥潭,一旦深陷其中,往往很难自拔。当然,这里亦可代指小路上所遇到各种危险。
  是以君子不为也:
  君子之所以不喜欢走小道,是因为他们明白看似近便与快捷的小道,往往狭窄且崎岖;到达目的地所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未必比行走正途所需的要少。况且,小路蕴藏着许多潜在的危险,越远人迹便越是罕至,这种潜在的、不可预见的危险也就越大;不少时候,非但到不了目的地,而且会弄得遍体鳞伤,甚至白白牺牲。所谓“欲速而不达”(13·15),本想贪便图快、取巧进身、不循正轨,结果弄巧成拙,看似的捷径反而成了不便通行的弯路、死路。因此,君子不会选择小道,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稳健地由正途走向目的,收获成功,可谓“先事后得”(12·21),徙义崇德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