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本关乎心灵与智慧的书》
第43节

作者: 昆X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2-10 16:30:14
  正解论语(17):微型辩论会之交友之道
  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本章,论述了子张和子夏的交友之道。子张主张:君子应当既尊重贤才,又能容纳众人;既能够赞美善好之人,亦能怜悯能力不足之人。子夏则主张:可以交的朋友便交,不可交的朋友便拒交,交友应当有所甄别。
  日期:2019-02-10 16:31:00
  子张和子夏的一容一拒,看似矛盾,实则不然。正如《诠解》所说,交友一般可分为初交和深交两个阶段:初交时,要学子张而泛交;深交时,则要像子夏那样当慎交,所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16·4),且当以“多贤友”(16·5)为乐。
  然而,不管是初交还是深交,关键是自己能正其身。若自身正,即便所交的是“损友”,亦能被之感化,转为“益友”,“损友”实在转化不了,亦会因为臭味不能相投而自行疏远;但若自身不正,则反之。何况,君子“周而不比”(2·14)、“群而不党”(15·22),又何必刻意地去甄别他人是“益友”还是“损友”。

  日期:2019-02-10 16:31:43
  因此,如将本章视作微型的辩论,我个人更赞同子张的观点,毕竟“泛爱众而亲仁”(1·6)。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爱人的同时,亦要学会如何恶人,如果不能做到“以直报怨”,又怎么能更好地“以德报德”(14·33)。
  至于东汉文学家蔡邕在其《正交论》中所说:“商也宽,故告之以距人,师也褊,故训之以容众,各从其行而矫之”,则恐有偷梁换柱之嫌,经不起推敲。因为《论语》中所说的是“师也过,商也不及”,且前提为“师与商也孰贤”(11·16),比得是谁更贤。而本章,如从友人的角度来看,子张较之子夏,确实更为贤惠、平易近人些。因此,我想,此二人的交友观点,并非孔子矫之的结果,而是自身个性的使然。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如何结交朋友。子张反问:“子夏怎么说?”该学生答道:“子夏说,‘可以交的朋友便交,不可交的朋友便拒交’。”子张说:“这与我听到的所不同,‘君子应当既尊重贤才,又能容纳众人;既能够赞美善好之人,亦能够怜悯能力不足之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之人,那么对他人有什么不能包容的;假如我非贤良之人,那么他人家便会拒绝我,又怎么谈得上去拒绝他人呢 ?”

  日期:2019-02-10 16:49:10
  正解论语(18):士的四种美德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照例,简单地概述下本篇:《子张》篇共二十五章,所记皆为孔子弟子言论。尽管如此,但不乏真知灼见,尤其是前二十一章;后四章,则集中记述了子贡对孔子的维护与称颂。
  日期:2019-02-10 16:49:19
  本章,子张根据孔子的理念,概括出士所应具备的四种美德。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同“见利思义,见危授命”(14·12),请详见之。

  祭思敬,丧思哀:
  关于祭祀与居丧,子张亦完全继承了孔子的主张,即贵在内心的真诚,而非徒有外在的形式:“丧,与其易也,宁戚”(3·3)、“吾不与祭,如不祭”(3·12)、“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3·26)。
  子张说:“士在危难时,能够尽心竭力担负起职责,乃至牺牲生命;有所得时,能思考其来路是否合乎于义;祭祀时,能够想到自己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能想到自己是否悲伤哀戚,这样便可算作士了。”
  日期:2019-02-10 16:49:57

  19·2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
  执德不弘:懂得德,却不能发扬光大。这便犹如“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明明知道该如何正确行事,可偏偏就是做不到。“执”,持有、掌握,这里引申为懂得;“弘”,发扬光大;
  信道不笃:信仰道,却不能坚定不移,这样往往会“自画”,因“力不足”而“中道而废”(6·10)。“信”,信仰;“笃”,坚定不移。
  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可有三种说法。一、这种人,怎么能算有德有道,又怎么能算无德无道,即所谓的“半吊子”;二、这种人对于德与道的传承与发扬,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可有可无,多他不多、少他不少;三、这种人还能做什么?又还有什么不能做。
  鉴于子张主张君子应“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19·3);因此,本章的主旨,便很可能如第一说,旨在勉励那些“不弘不笃”的人能够“弘而笃”、知行合一,这样才能“守死善道”(8·13);而非如第二说,纯粹地轻蔑之。至于第三说,则当属意译。除非真如何新先生认为“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乃当时的成语,或者如赵又春先生所说,“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为“焉能有为,焉能亡为”的倒装。

  子张说:“懂得德,却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却不能坚定不移。如此,怎么能算有,又怎么能算没有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