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那些事儿(刘裕拓跋珪卷)》
第4节

作者: 云海孤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百年前,鲜卑人从匈奴人手中夺取大漠南北的广大牧场。天王苻坚打败鲜卑人,利用匈奴人压制鲜卑人,故而把草原还给匈奴人。鲜卑人畏惧的不过是匈奴人的后台,而不是匈奴人。三部匈奴互相残杀,拓跋鲜卑人最后获利,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
  若想制服拓跋鲜卑人,必须除掉拓跋珪。拓跋珪是什翼犍老代王的嫡亲孙子,根红苗正,拓跋部的灵魂。拓跋部想重新成为草原主人,定会拥戴拓跋珪称王。

  怎么办呢?最保险的办法就是除掉他,死人无论如何也称不了王。
  杀死拓跋珪不能过于张扬。因为独孤部称霸草原离不开鲜卑人支持。一旦暴露,拓跋人会投向其它两部匈奴。
  刘显召集部落首领开会,准备采取暗杀手段,神不知鬼不觉地找机会下手。他的秘密不小心被商人王霸获悉。王霸是谁?代北的大富商,和拓跋珪关系很好。草原和中原需要物资交流,必出大商人周旋于各部落,魏国开国名臣安同曾经做过商人。
  开会之日,部落首领们纷纷进入独孤匈奴人的毡帐,王霸机智地踩拓跋珪的脚示警,帮助拓跋珪溜走。
  一计不成再生二计,刘显随即和弟弟刘亢泥、谋士梁六眷密议,亲率匈奴骑兵队赶往七介山,袭杀拓跋珪。

  就当时形势,势单力孤的拓跋珪根本不是匈奴人的对手,拓跋珪逃过大难全靠母亲贺氏。
  这个女人不寻常
  贺氏不姓贺,本姓贺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姓贺,所以现在贺兰的姓氏不多见。提及贺兰,我们会想到贺兰山。
  贺兰山在哪里呢?在宁夏与内蒙交界之处,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崖谷险峻,是宁夏最高峰。东望滔滔不息的黄河,俯瞰鄂尔多斯高原。
  古时青海云杉,白桦覆盖,金钱豹出没其中。山势雄伟,若骏马奔腾。阿尔泰游牧民称骏马为“贺兰”,故名贺兰山。这里栖息过一个匈奴人部落,鲜卑时代各部落多依山谷为姓氏之名,因之称为贺兰部。拓跋珪的母亲贺氏便是贺兰部的女儿,代国王妃,未来魏国的王太后。

  贺氏具有草原女子勇敢机智的性格,代国亡国的逃亡路上已经显示出贺氏机警沉着的过人之处。
  从草原过阴山穿戈壁到漠北逃难,道路漫长,车辆轮子跑掉了。贺氏急中生智,取下头簪插入轮中,重新把轮子简单固定住,又跑出一百多里,车轮不倾,从而躲过大难。
  代国亡国之后,贺氏拢络住一批忠于拓跋部的精干人才,这批人才在复兴代国、统一草原、南下中原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贺氏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南朝人说她嫁给了公公老代王什翼犍,并由此认定拓跋珪应该叫拓跋什翼珪。不管贺氏嫁给公公也好,小叔子也罢,我们对于这个帮助儿子成功复国的草原奇女子,只能用一句话来表达敬意:这个女人不寻常。
  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刘显采取行动之前,有人向贺氏告了密。谁呢?刘亢泥的妻子,刘亢泥妻子和贺氏母子有什么关系呢?刘亢泥的妻子是刘库仁的老婆、什翼犍的女儿,也就是拓跋珪的姑姑。匈奴旧俗,父死妻其后母,刘库仁死后,拓跋氏为刘亢泥所有。为保护拓跋人的血脉,拓跋氏派人通知贺氏。
  贺氏和拓跋珪当然不住贺兰山,现在那里是铁弗匈奴人的草场。他们依旧呆在拓跋鲜卑人龙兴之地的盛乐,阴山山脉一处山峰七介山脚下的牧场,这个地方后人称之为“敕勒川”。
  告密的不仅仅一拨人,刘显的谋士梁六眷参与了。梁六眷是代王什翼犍的亲外甥,他派部族人穆崇、奚牧去七介山告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拓跋部的联姻非常广泛。拓跋部用血缘关系拢络着一个又一个毫无干系的部族。这是拓跋部能够从小小部落做大的原因,就象一家股份公司,不断吸取外来资本壮大自己。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北魏孝文皇帝会进行汉化,这是拓跋人久远的传统。这种传统对华夏民族的作用不可估量。我们可以想想,从历史长河中消失的匈奴、羯人、鲜卑人、氐、羌、丁零人去哪里呢?他们都成为汉人了。

  贺氏获得消息后大为吃惊,起初不相信刘显会鲁莽行事,将信将疑。随着穆崇和奚牧二人的到来,彻底打消幻想,立刻采取行动,让拓跋珪兄弟和代国老臣长孙犍、元他、罗结轻装骑马逃走,自己则呆在营地等待刘显到来。因为她知道,如果刘显发现拓跋珪逃走,一定会彻底撕下伪装进行追杀,那时,恐怕谁都难逃一死。
  刘显率匈奴骑兵闯到七介山,声言要把拓跋珪带到军中历练,却怎么也找不到人影。贺氏骗他说刚刚出去,吩咐侍女们端上煮奶和大块的羊肉,烫了一壶马奶酒招待。
  论起辈份,贺氏是刘显的舅妈,刘显自然不能太过份。再者,想等拓跋珪回来带走,便留下来。贺氏亲自陪座给刘显斟酒,刘显是个残酷无情的人,却不是好色之徒。父亲刘库仁死后,后母拓跋氏中年美貌,刘显并不动心。他一心视拓跋部为最大敌人,不肯和他们走得太近,把拓跋氏让给兄弟刘亢泥。
  贺氏生来美貌,风韵犹存,酒量不错。男人和美丽的女子一起喝酒总是吃亏,何况和贺氏如此精明漂亮的女人呢?刘显心中有事,莺呢燕语之中耳软眼饧已然大醉。
  一阵马的嘶鸣、人的喧哗声把刘显从梦中惊醒。抬头一看,黎明的晨曦透过毡帐的窗口射进来,毡帐外嘈杂不休。
  刘显双目朦胧问道:“怎么回事?”

  帐外的亲兵回道:“大人,马厩里的马惊了,贺夫人正在外面哭呢。”
  刘显这才想起昨夜在贺氏处饮酒,醉了被扶到一处帐篷里睡下。不待他多想,外面吵闹得厉害,刘显披上衣服走到帐外。
  毡屋外围满人,贺氏正在那里哭哭啼啼。见刘显出来,贺氏哭得更凶,眼泪断线珠子一般滚落下来,冲刘显哭诉:“适才我的儿子还在此处,怎么一会的功夫就不见,你们谁把他杀了,嗯┄ 我苦命的儿子呀!”悲悲切切啼哭不休,把个刘显弄得糊里糊涂,心道:“这么说,拓跋珪夜里回来了,不见了?不行,快追!”
  刘显想要去追,又见围观的人有不少拓跋部众。游牧民族住穷庐,就是帐蓬,现在的蒙古包,四下都是开放的,不象汉人们圈墙住。
  牧民们黑压压地聚了一片。刘显不想失去拓跋鲜卑人支持,这样一闹,不好再四下搜寻拓跋珪。思前想后无计可施,只好辩白非他所为,假惺惺劝解贺氏:“舅母,你别伤心,我看拓跋兄弟是不知有什么事自己出去,再派人找找。若说我的手下想害拓跋兄弟那不可能,我与拓跋珪是兄弟,若谁有这个胆子,看我不剥了他的皮。”

  此事原本是贺氏故意让人惊马演一出戏,目的就是不让刘显再去追自己的儿子,见刘显出面说话也就借台阶下,止住悲声道:“既如此,我再派人找找,珪儿没福,只可惜辜负你的一片心意。”
  贺氏这个女人不寻常,聪明,有识见,不愧部落首领的女儿,不愧为代国两位王子的王后。非但把你拖住,分不开身,还要让你不能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刘显中了贺氏的计策,拓跋珪等人安全逃到贺兰部的聚居地大宁。与拓跋珪一道逃亡的有一批忠于拓跋珪母子的原代国势力,这批人成为北魏开国功臣,史称“元从二十一人”。
  贺兰部也是匈奴人,他们容得下拓跋珪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