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写写中国历代不为人知的冷门谋臣》
第24节

作者: 天人啸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11-20 13:45:21
  (12)围师必阙
  赤壁之战结束之后不久,孙权趁着大胜的余威,亲自披挂上阵,出兵攻打淮南重镇合肥,而此时身为长史的张纮也随同孙权一起来到了合肥前线。战事刚开始很顺利,此时的合肥仅有张辽、李典等人率领的少数曹魏士兵驻守,兵力悬殊,只能进行殊死抵抗,孙权指挥人马将合肥团团围住,战事陷入僵局。
  张纮虽然不是带兵打仗的将军,但是他从军事行动布局中察觉出团团围住合肥不是好办法,于是他对孙权说:“自古围城之战都会故意留其一面不去堵截,这样可以让守军产生突围的逃跑的想法,这样就可以动摇敌军的士气和战斗力。现在我军把整个合肥城围得水泄不通,同时又不分昼夜地进行攻城,敌军眼见根本没有突围的可能,只能孤注一掷、负隅顽抗,这样的城池是最难攻破的。所以臣认为应该减缓对城池的进攻,并故意留一个决口,让敌军在是战还是逃之间摇摆不定,等到敌军士兵斗志涣散就可以一举拿下合肥。

  日期:2018-11-20 22:27:59
  从上面张纮的策略可以看出,虽然他是谋士没带过兵,但是《孙子兵法》一定看过,这招“围师必阙”正是《孙子兵法》围城攻坚之战中最有效果的一招,历史中很多统帅都用过此招,屡见其效。
  这本是一条妙计,但奈何却遭到了一些将领们的反对,这也使得孙权的被动技能“容我三思”自动发动,于是在孙权犹豫不决的情况下,战机稍纵即逝。不久,扬州别驾蒋济使用疑兵之计,他告诉士兵们有数万援军正赶往合肥,这也使得合肥守军士气高涨,又可以多撑一段时间。(其实并没有)
  后来真正的曹魏的援军赶到,主动向孙权挑战。孙权眼看战机已失,气急败坏,竟然打算效仿当年自己的哥哥孙策亲自率领精锐对敌军展开突袭。张纮这下不乐意了,他最不喜欢冒失行动,如果孙权死了都不知道再去找哪个接班人。张纮严肃地告诉孙权:“冲锋陷阵乃是先锋官的职责,不是统帅应该做的事。”在张纮的劝阻下,孙权终于打消了一时的冲动,面对现实作出了撤军的决定。
  日期:2018-11-21 13:39:11
  (13)三国鼎立
  过了一年后,曹操在荆州地区重要的战略据点江陵陷入孙刘联军的左右夹击中,为缓解江陵之围,曹操不得不多次从外调集兵力进行增援,合肥一带的防御力量相对较为薄弱。合肥作为孙权心中最大的氹(氹dang是粤语,意思是坑,一个另孙权欲罢不能的地方)所以一有机会又打起了进攻合肥的念头。

  这时张纮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一次提出自己的意见,他对孙权说:“自古以来帝王是承受天命的君主,作为一个优秀的君主应该文治和武功都要同样令人佩服,现在最主要不是攻城略地,而是稳定内部,首先开展农耕养殖,提高商业经济,然后多任用贤德之士,多听取别人好的意见,同时推行宽松的政策,让百姓安居乐业,最后才是加强内政建设,训练军队,制作攻城器械,到时侯国力强大再出兵征伐,岂不是更容易成功吗?”

  张纮的意见在看重大局观,而不是一城一地,孙权同意了暂时不出兵(真的是暂时,要不孙十万的外号是不会有的)开始着手治理东吴,同年年底,曹操在荆州地区重要的战略支撑点江陵被孙刘联军拿下,荆州大部地区也从此易主,孙刘联军取得了江陵争夺战的最后胜利,进一步稳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日期:2018-11-21 21:51:40
  (14)迁都秣陵
  张纮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 年)又向孙权提出建议,他认为应当离开吴郡定都秣陵(江苏南京),史书《江表传》里这样写道,纮谓权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
  张纮这个建议不但得到了孙权的首肯,刘备后来到访东吴也承认是秣陵是建都的好地方,孙权迁都秣陵后不久,在该地兴建石头城,第二年又修筑濡须坞,并将秣陵改为建业,
  从此东吴集团的政治、军事中心迁至长江下游地区,这个建议也是赤壁之战后东吴集团战略调整的重要一环。赤壁之战之后,东吴集团的发展重点从荆州一线转移至长江下游,在巩固长江下游防线的基础上加紧与曹操在淮南地区的争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