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轶事第二部:千古女皇》
第6节

作者: 小六如居士
收藏本书TXT下载

  被老爹批评教育了一番,高阳公主还是没有悔改之心,甚至对唐太宗心生怨怼,没有消停多久,这高阳公主又爆出了和辩机和尚私通的新闻。
  事情是这样的,高阳公主外出打猎,偶遇了和尚辩机,两人一见钟情,于是开始了地下恋。高阳公主可能是觉得给丈夫戴了绿帽子对不住他,于是找了两个美女来服侍房遗爱。可是,纸包不住火,高阳公主与一个和尚乱搞的事情被捅了出来。唐太宗知道这个事情后,甚觉丢脸,而且是丢皇室的脸。盛怒之下,唐太宗腰斩了辩机和尚。高阳公主因此恨透了这个严苛的父亲。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驾崩,没有了父亲的管束,高阳公主越发肆无忌惮。而房遗爱呢,敢怒不敢言。直到唐高宗李治登基,房遗爱被贬为房州刺史。本来嘛,房遗爱也算是出身高贵,宰相房玄龄的儿子,又是朝中驸马,谁见了不给几分面子。关键在于,房遗爱站错了对,在贞观年间选择了追随魏王李泰,后来李泰被废,房遗爱也就没有了平日的威风,但至少还在京城,也是元老重臣之后,当朝驸马,身份在那摆着,也没有人会对他下手。可是,咱们的唐高宗李治同志登基后就直接把房遗爱贬到了地方。

  在地方好好当官不就行了,可是房遗爱适应不了地方上的生活,满腹牢骚。当然要发牢骚也不可能整天自言自语,他还结交了一伙儿同样是官场上失意的人,其中包括柴绍的儿子柴令武,还有荆王李元景。这柴令武是巴陵公主的丈夫,而李元景辈分就比较高了,和李世民同辈,都是皇亲国戚呀,同是天涯沦落人。
  本来这一伙儿人天天发发牢骚不算什么,主要是高阳公主不满足,他盘算着扳倒房遗爱的哥哥房遗直,让她丈夫房遗爱继承父亲房玄龄的爵位,于是就诬告房遗直对她实行非礼。房遗直忍无可忍,这泼妇在房家的时候就不守妇道,私通和尚,现在还来倒打一耙。于是转脸就到李治那里告状。房遗直告状也只是想保全房家的名声,他对李治说:“陛下,高阳公主实在无礼太甚,加上她又与其他人乱搞,这样下去对我房家的名声不利。”李治也认同房遗直这个说法,于是让长孙无忌去查一查这高阳公主两口子。

  不查还好,这一查就查出个谋反!长孙无忌综合房遗爱夫妇在地方上的表现,直接给定个谋反的罪名。不仅如此,长孙无忌这个谋反罪名还牵扯出来了吴王李恪!前面提到过,这个吴王李恪有些才华,英明果敢这一点很像李世民,李世民打算立吴王李恪为太子,却被长孙无忌给劝了回去(详见第一部《龙飞晋阳》)。李恪知道后,开始记恨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也知道自己反对李恪当太子肯定得罪了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李恪也拉下水。

  就这样,李恪稀里糊涂的丢了性命,临死前大骂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窃弄权威,谋害忠良,苍天有灵,长孙无忌当灭族不久矣!”和他同样丢了性命的还有房遗爱夫妇,柴令武夫妇,薛万彻和李元景。在行刑之前,李治都亲自为他们求情道:“荆王是朕的叔父,吴王是朕的兄长,朕想能不能网开一面,免了他们的死罪。”李治很快就得到了很坚定的回答——不能!
  连皇上求情都没有用了,事情果然比较严重。更严重的还在后头,一大批跟长孙无忌政见不和的官员都被“牵扯”到了高阳公主谋反案中,统一被贬。
  这就是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
  长孙国舅的末路
  武则天自然知道现在的局势,韩瑗和来济被贬,褚遂良死在了爱州,李勣撒手不管,谁当皇后关他什么事,唯一的威胁就是长孙无忌,必须要办他了。当时,洛阳人李奉节告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结为朋党,肯定会和当朝权贵有所关联……
  这是个好机会,武则天让她的心腹许敬宗去提审韦季方,一定要“揪出”当朝权贵。许敬宗明白皇后的意思,于是严刑拷打,无所不用其极,就是要让韦季方供出长孙无忌。韦季方不过是个小人物,在他眼里,长孙无忌简直高不可攀,怎么敢诬陷长孙无忌。韦季方受不了这种折磨,打算自杀。自杀是可悲的,更可悲的是自杀都失败了。
  许敬宗敏锐地抓住了这个自杀事件,很唐高宗李治说:“案子已经有进展了,这韦季方打算自杀,陛下,您想想看,他肯定是做贼心虚,不然为什么要自杀,我怀疑他勾结长孙无忌打算谋反,迫于长孙无忌的淫威不敢招供,所以畏罪自杀。”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这么一个五品官员会和长孙无忌勾结,长孙无忌平时可能都不带正眼瞧他一眼。
  李治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震惊,说道:“舅舅被小人离间,对朕不满意肯定是有的,但是堂堂国舅怎么会谋反?”许敬宗立刻回答道:“陛下,长孙无忌反形已露,陛下还要怀疑,恐怕非社稷之福”李治突然哭了,哭着说道:“真是家门不幸,亲戚总想着谋反,往年高阳公主谋反,如今我舅舅又谋反,朕愧对天下臣民……”
  许敬宗没有为李治的哭泣所动摇,进一步说道:“陛下,往年高阳公主不过是女流之辈,他谋反也掀不起什么风浪,可是长孙无忌跟随先帝打天下,在朝廷威望甚高,而且当了三十年宰相,他要是谋反,陛下怎么对付他?现在事情露出了端倪,要赶紧扼杀在摇篮状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李治就派许敬宗继续审理这个案件。
  第二天,许敬宗又上奏道:“陛下,我昨天又审理了这件案子,韦季方已经招供和长孙无忌勾结密谋造反。不仅仅是长孙无忌,还有其他人。我昨天提审韦季方的时候问他:‘长孙国舅权倾朝野,为什么要谋反呢?’韦季方说:‘其实也不是长孙国舅的意思,是韩瑗暗中挑拨,他曾经挑拨长孙无忌和陛下的关系,说什么本来陛下是立李忠为太子,现在李忠不做太子了,陛下一定会怀疑你,不如早做打算。’臣发现,这件案子不是只有长孙无忌指使这么简单,韩瑗、来济、褚遂良、柳奭(王皇后的舅舅)、于志宁等人都参与了。”许敬宗这一本参的够狠,这些人都是元老重臣,当时都支持王皇后,现在无一例外都被牵扯到了谋反案中。

  李治又哭了,还是哭着说道:“舅舅要是真谋反,我也不忍心杀他,要是杀了我舅舅,天下人怎么看我,后世子孙怎么看我!”许敬宗怕李治下不来决心,进一步怂恿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长孙无忌是王莽、司马懿这类的奸雄,陛下要是不忍心,以后悔之晚矣。”李治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毕竟这是谋反案,不是平常的小打小闹,于是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官职,把他贬到了黔州(今重庆彭水县)。

  李治并不是傻子,他稍微用点脑子就能猜到这是诬陷,长孙无忌位高权重怎么可能会勾结这么一个小官,不过李治还是要办了长孙无忌,因为他太狂妄了,没有把皇上放在眼里,所以李治不得不动他。唐太宗托孤的时候就对褚遂良说过,长孙无忌位高权重,千万你千万要看着他,不要让小人离间长孙无忌和李治的关系。没想到,还真有人离间了长孙无忌和李治。
  长孙无忌毕竟是李治的亲舅舅,李治不能杀了他,只是把他贬了出去,其他人都是元老重臣,李治也不能背负这个杀功臣的骂名,全部被贬。这样一来,反对武则天的权贵被一网打尽。
  这还不够,这些所谓的顾命大臣有的在路上被人杀了,很显然这是斩草除根。三个月后,唐高宗又下令进一步追查长孙无忌谋反案,很有秋后算账的感觉。长孙无忌知道大势已去,仰天长叹一声,就地自杀了。

  堂堂国舅,一时间权势熏天,却落得如此下场,不知李世民泉下有知做何感想?不知当年竭力反对长孙无忌掌权的长孙皇后做何感想?
  现在,朝堂的人都认识到了武皇后的厉害,连长孙无忌都不是对手,我们这些人还是明哲保身为妙。就在武则天对付长孙无忌的同时,大唐还发生了另外一些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