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轶事第二部:千古女皇》
第5节

作者: 小六如居士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让辞官,韩瑗和来济两个人终日战战兢兢,但是时间一长,也觉得没什么。到了显庆元年(656年)十二月,武则天当了皇后也已经一年,仍然没有下一步动静,两人开始觉得是自己多虑了,不过没有觉得是武则天真的胸襟那么大,只是认为武则天果然只是个女人,当了皇后就安分了。于是两个人就没有再理会武则天,但还是希望把武则天从皇后的位置上拉下来。于是他俩就想把褚遂良从地方上拉回京城,再和他们在统一战线上。

  韩瑗上疏为褚遂良打抱不平:“褚遂良一心为国,当年不过是太激动了,他的出发点仍然是国家,以臣之见,褚遂良是国之栋梁,是社稷忠臣,陛下还是不要因为一时之气就抛弃这么个栋梁之材,臣看不如把他召回来,继续留在京城任职。”此言一出,唐高宗勃然大怒,褚遂良这般侮辱朕,朕怎么可能再召他回来?不过表面上还是没有发作,对韩瑗说:“褚遂良忠心,朕也知道,不过他桀骜不驯,忤逆犯上,所以才有此惩罚,你不要再为他求情了。”

  唐高宗李治所说的忤逆犯上指的就是褚遂良直接要挟皇帝不让立武则天,不过韩瑗认为皇后风波已经过去了,把褚遂良叫回来没什么不好,于是进一步跟李治争论道:“陛下,褚遂良社稷忠臣,为谄谀所诽谤,昔日微子去而殷国亡,张华存而纲纪不乱,臣以为,还是让褚遂良回来的好!”这话说出来,唐高宗的面子往哪放,首先,是褚遂良过于偏激,李治才打算把他贬出去,你说谄谀的人莫非就是皇上?其次,你把皇上比作什么,又把褚遂良比作什么,什么微子去而殷国亡,你的意思是大唐没有了褚遂良就会亡国?唐高宗李治越想越不是滋味,生气道:“你不必说了,朕说不许就不许。”

  任何人到了这个地步都应该知难而退,可是韩瑗大人不仅没有,还以官位要挟唐高宗李治!由于李治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直接请求告老还乡!好嘛,连你也用官位来要挟朕?李治大袖一挥,走人。李治回去后越想越生气,生气的后果就是拿褚遂良开刀,倒霉的褚遂良又被贬到桂州(今广西桂林)去了。
  这可把武则天高兴坏了,褚遂良啊褚遂良,托孤大臣又怎么样?更高兴的不是褚遂良又被贬,而是韩瑗和来济为褚遂良求情,于是她打算利用这个求情大做文章。
  褚遂良再次被贬后不久,许敬宗和李义府两个人就在武则天的授意下给皇上进谗言:“陛下,臣等以为韩瑗、来济和褚遂良密谋不轨。陛下,您想一想,桂州是用武之地,韩瑗来济两个人打算和褚遂良里应外合……”话都没有说完,李治就知道了什么意思,李治不是傻子,当然知道这种事情不可能,稍微想一想就能知道,广西桂林和陕西长安有多远,就放在现在,这么远的距离要对长安用兵,都不太可能,更何况是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不过唐高宗李治打算借机把韩瑗和来济这两个偏激的人贬出去,省得在京城动不动就说什么告老还乡。于是,韩瑗被贬为振州刺史,来济被贬为台州刺史,终生不得上朝觐见,而倒霉的褚遂良又被贬了,贬为爱州刺史。

  咱们的褚遂良大才子被贬到爱州之后,心里愤愤不平,想当年先帝驾崩时让我好好看着你李治,你李治当时频频点头,没想到当了几年皇帝翅膀硬了,先帝的话已经当做耳旁风了!不管了,我要为自己说话!

  显庆二年,在爱州的褚遂良上表自陈:“当年太子和魏王夺嫡,我不顾一切追随陛下,先帝要立太子时,臣帮陛下说话,陛下亲眼所见。要不是臣与无忌等四人力劝先帝,陛下何来今日?先帝临崩时,独臣与无忌同受遗诏,之后尽心尽力辅佐陛下,不过数日,内外安定,如今臣犯了点错被贬到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还请陛下念在臣昔日之功,让臣安享晚年。”
  大家想一想,这封奏折要是被李治看到,褚遂良还有什么好日子过,更别说安享晚年。我们来看,他首先提到了当年力劝先帝立李治为太子的功劳,然后又提到他受先帝托孤,帮助李治稳定局势,实在是功不可没,不过这封奏折并不是一个皇帝想看到的奏折。当皇帝的人最怕什么,最怕的就是臣下自恃劳苦功高,可以藐视一切,甚至不把皇上放在眼里,犯了错就以自己有功劳说事,这样的人哪个皇帝喜欢。可惜咱们的褚遂良大人,到现在还念着自己的功劳,还是那么激进,如果站在皇上的角度考虑,自然会想到,皇上不会喜欢这样的人……在皇上看来,这不是上疏求情,而是上疏威胁……

  没错,这一封威胁恐吓信到了李治手里,褚遂良的意思很明显,我功劳这么大,你怎么可以动不动就把我贬出去。而唐高宗李治的想法也非常简单,你功劳这么大,才会如此有恃无恐!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褚遂良认为他求情的资本在唐高宗李治眼里成了他不得不除的理由……我想褚遂良可以学一学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可惜不在同一个年代,虽然是同一个朝代。
  褚遂良把这封奏折寄给李治以后,就在爱州等好消息,可是李治给自己的升迁文件迟迟没有下来。显庆三年(658年),唐楷第一人褚遂良在爱州去世,享年六十三岁,直到死都没有收到皇上派发下来的升迁文件……
  既然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都被贬了,那么谁来接替他们俩的位置呢?这可是宰相班子的位置呀。就是一直支持武则天的许敬宗和李义府。许敬宗代替了韩瑗,成为侍中,而李义府当了中书令。有必要再提一下三省的职责,尚书省佐天子,总领百官,六部尚书都归尚书省管,而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最高首脑是中书令,门下省负责人审核,最高首脑是侍中……
  武则天当了皇后,臣下有很多人不服,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褚遂良、韩瑗、来济都是位高权重的人,李勣作为军方代表又不肯参与……当真是“武皇后,臣下不服,却又何如!”
  不对,还有一个人可以改变局势,如果说现在只有一个人可以改变当前的局势,那么这个人就是他……
  日期:2018-07-22 15:56:04
  第五章 长孙国舅不归路
  如果说还有一个人可以颠覆朝纲,那么这个人就是权倾朝野,当朝皇上的舅舅长孙无忌!
  在此之前,先说一说高阳公主谋反案,有人可能不明白了,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谋反案是唐高宗永徽三年的一个案子,那这和长孙无忌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还大着呢,因为审理高阳公主谋反案的人正是长孙无忌。
  高阳公主是唐太宗的女儿,唐太宗在世的时候非常疼爱这个女儿,为了巩固政权,唐太宗把女儿嫁给了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由于深受唐太宗喜欢,高阳公主嫁给了房遗爱之后很是骄纵,没有把婆家的人放在眼里,甚至张罗着要房遗爱和他的哥哥房遗直分家(公主教遗爱与兄遗直异财)。房遗爱受不了这个刁蛮公主,就跑到李世民那儿告状,李世民知道后狠狠地骂了公主一顿,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但是公主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