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大明王朝(朱元璋)》
第7节

作者: 卡卡卡卡卡k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一块馒头或者半张大饼面前,尊严是什么?脸面是什么?根本不重要。
  所有经历的这一切,让朱重八的心变得坚硬起来。渐渐地,他开始看透世间的人情冷暖,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面对死去的父兄只能跪地哭泣的孩童了,他已经具有了坚强的意志品质,他已经成长为一个能够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
  第二,增长了见识。
  朱重八不同于一般的要饭和尚,他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和嗅觉。尽管那个时候他并不明白这敏感和嗅觉能够为他带来什么。
  他在化缘讨饭之余,还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游览。在外游方期间,他走遍了淮西一带的名都大邑,详细的了解和掌握了这片广大地区的地理风貌、山川河流,也深入的了解了这里的风土人情。这一切都极大的扩充了朱重八的眼界,让他增长了见识。
  当然那个时候,他做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他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要知道这些事情,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东西将来能够为他带来什么。他只是凭借着一种本能,一种天然的直觉,他觉得他应该去了解这些。

  而当几年之后,他再次回到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会由衷的感谢今天那个懵懵懂懂的自己。
  第三,加入了组织。
  朱重八加入的组织叫做明教。
  你想的不错,就是《倚天屠龙记》里面的那个明教。熟悉这部武侠小说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明教的一把手是他们的教主,叫做张无忌,是个大侠。他的下面是光明左使杨逍和光明右使范遥。再下面是“紫白金青”四大护教法王,分别为紫衫龙王黛绮丝、白眉鹰王殷天正、金毛狮王谢逊、青翼蝠王韦一笑。四大法王的下面是五散人,分别是彭和尚、铁冠道人张中、冷面先生冷谦、布袋和尚说不得和周颠。

  当然,这里面有很多都是金庸老先生为我们虚构出来的人物,但是有一些人物却是在历史上有原型的,例如五散人之一的彭和尚。
  彭和尚原名彭莹玉,他的公开职业和朱重八一样,也是一个游方和尚。但他的真实身份远比他的和尚身份厉害,他是明教的领导人,而且是很高级别的领导人,至少比《倚天屠龙记》里面要高。
  非常巧合的是,朱重八在淮西游方的这几年,彭和尚也在这一代活动。
  与朱重八不同的是,彭和尚不是真游方,他主要的目的是传教,传播明教的教义,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加入。
  朱重八在这个时候加入了明教。因为明教告诉他,现在这个世道太黑暗,我们应该联合起来推翻他,等待“明王出世”,到那个时候就能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了。
  朱重八加入明教,聆听了彭和尚的教诲,对于很多内容他听不懂,但是彭和尚为他描绘的美好未来,他听懂了。
  他知道,如果真能建成那样的社会,他的父母兄长就不会去世,他自己也不用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了。
  于是,他把这幅美好的图景记在了心里,并暗暗下定决心,他一定会尽心尽力的帮助彭和尚去实现那副美好的图景。
  加入组织,是朱重八一生事业发展的重要转折。从此,他把自己一生的追求从走好我的路变成了走好我们的路。
  加入组织的朱重八还没有来得及享受组织的温暖,就骤然的失去了组织的庇护。
  因为这个明教虽然在民间流传甚广,但却是个非法组织,属于朝廷重点取缔的对象。彭和尚的传教也都是潜伏地下悄悄进行的,最近朝廷突然加强了监管,形势陡然紧张了起来。于是明教教众四散而走,彭和尚也不知去向。
  朱重八很失望,他不明白有着如此远大理想的一群人,在小小的困难面前怎么就那么的脆弱,不堪一击。他开始反思他加入的这个组织能不能带领他实现那美好的社会图景,他也开始思考自己该如何去实现那美好的社会图景。
  在这样的反思与思考中,他的心智慢慢成熟起来了。而这心智的成熟是他今后走向创业之路的重要基础。
  失去组织的朱重八还得继续活下去。但是他却不打算继续游走下去了,他想回家了。于是在离开了三年之后,他又重新回到了皇觉寺中。
  今天的朱重八已经不是当年的朱重八了。他已经能够从容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协调方方面面的利益了。极高的情商加上谦恭的态度,很快他就在皇觉寺站稳了脚跟,成了寺里长老师父们的红人,而在众多师兄弟中也颇受欢迎了。
  与此同时,朱重八也发现了自己文化上的不足,于是抓紧时间利用寺院里的资源看书习字,学习文化知识。

  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他的文化水平很快就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就在朱重八悄悄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天下也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江淮流域的贫苦农民起义了,武力推翻元朝的战争开始了。
  日期:2018-07-06 20:08:21

  9.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其实,抗争的火苗早已经埋下了。
  至正三年开始,黄河多次决口,黄河流域大片土地被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那时候元朝主持政府工作的是丞相脱脱,他意识到了黄河连年决口,百姓民不聊生的严重性,于是计划疏浚河道,修堵决口。

  脱脱派人去现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但带回来的勘察报告却很不乐观。报告中指出,黄河决口十分的严重,要进行全面的修堵,工程量极大,需要花费巨大的工程费用,还要召集几十万的民工参与修堵工作。当时黄河流域各地已经零星分散的出现了一些小规模的农民武装起义。如果修河工作组织不力,到时候民工与起义军联合起来,怕是局面无法收拾。因此,建议不要修河。
  脱脱否定了这个建议。
  他有自己的想法,黄河决口造成的后果已经这么严重了,人民已经开始吃不上饭了,时间长了,肯定是会铤而走险的。为了不酿成民变,只能早下手,起码先表个姿态,说明朝廷心里还是挂念着人民群众的。这样也能暂时缓和一下矛盾。
  脱脱丞相,主持政府工作,他说修就只能修。于是脱脱派了大臣贾鲁做工部尚书兼河防使,主持修河工作。
  脱脱的想法没有错,但是不全面。他虽然看了手下人交上来的调查报告,但是却没有仔细思考。报告里面说,如果修河的民工和地方上起义军联合起来,形势会无法掌控,但是却没有说他们为什么会联合。
  而脱脱也没有深入的思考这个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困难,简单说就是元朝咎由自取,因为元朝实在是太腐败了。
  修河就得花钱,施工材料得花钱,民工的伙食得花钱,但这一切在元朝各级地方政府官员看来这都是自己增收的重要手段。

  材料嘛,用点残次品,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以后再决口了也淹不到自己的家;至于民工的伙食嘛,少吃一口,多吃一口能怎么着,该克扣就得克扣。
  这样层层盘剥下来,朝廷拨发下来的钱,真正用到修河上的可能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剩下的都进了各级贪官污吏的腰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