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侧面——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第34节

作者: 一阵疯818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9-19 08:37:58
  《历史的侧面》(134)
  在论战当中,郭沫若不仅有参与论战的派别出来反对他,就连一些不参与论战,只是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学者也出来反对他,甚至在“新思潮派”内部,也很少有人支持他。比如,赞主张“西周封建论”的吕振羽、翦伯赞、范文澜这几位大神,都不同意郭沫若的观点,都觉得郭沫若的观点纯属扯王八蛋,根本经不起学术的推敲。自己这一派虽然赞成“西周封建制”,但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和革命环境里做出做出的一种无奈的折衷。可是他郭大文豪是个什么东西,站着说话不腰疼,你确定不是出来搞笑的?哈哈!

  所以,等到郭沫若的封建观一出来,大家都像躲瘟疫一样唯恐避之而不及,生怕和他有什么瓜葛,都刻意和他保持着距离。
  一般来说,文人墨客之间参与论战、吵架,相互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很少有因为情绪激动而粗口骂人的,最多也就是动一动嘴皮子、喷一喷口水。比如,在此次论战当中,那些参与论战的各方虽然观点不同、立场相异、论证的方法也千奇百怪,但是大体上还是保持了学者应有的姿态和风度,以互相尊重为主,学术切磋为辅。
  所谓:我可以不支持你的观点,但我支持你发表观点的权力。
  但是,到了郭沫若这里不一样了,情况立马发生了逆转。
  日期:2018-09-19 09:54:22
  《历史的侧面》(135)
  可能是因为郭沫若的理论太奇葩、太无厘头、也太让人难以理解了吧,很多人实在看不下去,纷纷站出来声讨,结果招来骂声一片。比如,一向以温文尔雅著称、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的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在看郭沫若的奇谈怪论之后,就禁不住就爆了粗口。他评价郭沫若说,你那个“把一切人类不分种族、不分地域,都看成相同的”观点,是一种“迷误见解”,“完全是睁着眼睛说瞎话”!【83】

  所以说,在当时的学术圈子里,郭沫若就像一只跳梁小丑,猖狂捣乱而又成不了气候。同时在另外一些人眼里,郭沫若又像一个学术界的滑稽明星,被大多数人看不起。所谓,光着屁股拉磨,转着圈地丢人。
  然而,就在这骂声一片当中,这个最荒谬、最胡扯、最瞎掰、也是最不被学术界认可的奇谈怪论,却最终成为日后几代中国人关于“封建”概念的终极认知,也成为各大专院校、以及中小学生在课堂上必须研修的内容,并左右了大陆学界好几十年。
  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日期:2018-09-19 14:02:35
  《历史的侧面》(136)
  “封建”概念的最终厘定
  “决定大陆后来几代人对中国历史的封建社会的概念,并不在上海的阁楼上,而在延安的窑洞里。
  —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
  日期:2018-09-19 15:03:50
  《历史的侧面》(137)
  俗话说,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垒的,黄河不是尿的。“秦清封建”这样的奇葩怪论能够最终成为今人广泛的“共识”,也不是在一天两天之内就形成的。所以,要想全面了解“封建”一词的百年误读,还要以更宽广的历史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
  有证据表明,最早将“封建”概念进行“泛化”(冯天瑜语)处理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人之一—陈独秀(或者和他同一批次的人)。
  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史是一段非常屈辱的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寻找治国救民的大道理,而不断地上下求索。

  在他们中间,有的人到西方世界去寻求答案,有的人道东洋世界去寻找真理,还有一些人立足于本国现实,到中国历史里去寻求线索…
  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有一段时间流行出国热,也就是到西方先进国家去寻找强国救民之法。当时有去西洋的,也有去东洋的,去“西洋”就是去欧美;去“东洋”就是去日本。
  当时留学日本可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凡是家里有点闲钱、又不事生产的官宦之家或者土财主,都会派出一两个儿子到外国去学习深造,即使学不着什么,就算镀镀金也行,似乎镀金回来之后就与众不同了似的。而作为其中优秀分子的陈独秀自然也没能够免俗,从1901年开始,他曾五次东渡日本参观,游学,访问,希望能悟出强国富民的大道理。
  日期:2018-09-19 18:37:52

  《历史的侧面》(138)
  陈独秀留学日本期间,正好赶上日本“明治维新”末期、以及“大正盛世”前期。当时的日本刚刚结束封建时代,正要踏入近代的门槛。一切都在除旧迎新,改弦更张,打倒旧事物,建立新制度。关于日本的“封建制”,我们在后边会单独列出一章,专门探讨这个问题,这里只简单说明一下。
  要说起日本这个国家,人家的古代史可确确实实是封建的。这种封建制度,可不是中国“秦朝至清朝”那种转了义的“封建”,而是类似于西欧中世纪的那种封建(“feudalism”)、以及中国西周时期的那种封建(“封邦建国”)。
  他们都是在一个“共主”之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级封君虽然对上级称臣,但在自己的封地内部却是绝对的主人,享有近乎独立的自主权。他们和“共主”一起组成一个结构松散、相互独立的联合体。这种“联合体”与中国秦朝之后的那种“郡县制度”完全不同…
  正因为如此,明治时期的一批启蒙思想家在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之后,惊奇的发现,日本的古代史与西欧的中世纪居然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所以,他们普遍认为:

  “我国的封建制度与前述欧洲诸国的制度酷似。”【84】
  而旅居东亚多年的英国外交家欧卢柯库(阿礼国)在对比了西欧、中国、印度、以及日本社会的差异之后,也认为:
  “日本人及其生活实态,与数世纪的前欧洲相似,与欧洲过去的封建时代的特征相似。日本史上的封建制度,其主要特征与欧洲封建制度大体一致。”【85*欧卢柯库《大君の都》】
  另外,被称为“日本的伏尔泰”的思想家福泽谕吉、被称为“东洋的卢梭”的中江兆民、以及著名的哲学家西周(姓西名周),都有过相似的论断。
  特别是这个福泽谕吉,他是幕末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不认识他的人可以到一万元面值的日元上去找)。这位“明治时代最伟大的功臣”,据说平生有两大志愿【86】:
  一个是将日本国民从西方列强的压迫当中解放出来;一个是将国民从封建制度的束缚之下解放出来。
  所以,他们在翻译由西方传播过来的“feudalism”一词时,将它与“封建”一词相互对译,也就成了“一种顺理成章的事情”【86】。
  后来,这种对译方式,又经过一批旅日留学生的示范作用,反向传播回国内,从而形成“封建”一词百年误读的另外一条线索。
  日期:2018-09-19 19:53:17

  《历史的侧面》(139)
  因为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确实是封建的,而日本的“主从封建”又与西欧的“契约封建”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所以,当时日本的很多思想家,纷纷仿效法国的启蒙运动,将过去的、腐朽的、落后的制度、观念和习俗都笼统地称之为“封建的”。
  比如,“开国”就是先进的,“锁国”就是封建的;“立宪”就是先进的,“幕藩”就是封建的;“喝咖啡”就是先进的,“吃大蒜”就是封建的,咳咳…(最后一个是我瞎编的)反正这样的论述在当时的日本到处都是,泛滥成灾。
  而当时旅日的中国留学生,包括陈独秀在内,显然是受到了这股思潮的影响,认为新的事物都是先进的,旧的事物都是封建的。等到他们回国之后,又将这股风气带回到国内,由此也开启了“封建”一词滥用的先河。

  在一定程度上说,“封建”一词本来起源于中国。传到日本后,又被日本的思想家用于修饰“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社会。等到日本打开国门以后,发现自己古代的政治制度居然与西欧中世纪的“feudalism”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所以,他们索性将两者相互对译,从而形成了日本近代的“封建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