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侧面——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第12节

作者: 一阵疯818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可以想象,在那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里,中央政府要想有效控制那么一大片疆土,会有多么难。所以,这些远古圣王只好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将国土划分成小块,然后分封自己的“亲戚”、“功臣”和一些远古圣王的后代(“先贤之后”)做诸侯,让他们到地方上分片包干管理,这就是所谓的“封建制”。
  如此一来,周天子就可以在自己的直属封地上(王畿),高枕无忧了,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只要不把自己折腾死就行。
  你看,我们的古人是不是很聪明!
  当然啦,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从人性的角度讲,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他们的思维、想法、情感、欲望都是相似的,不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古代人并不一定就比现代人高尚,现代人也不见得就比古代人龌龊。
  其实古往今来都一样,人类的本性还是那么的贪婪,充满了欲望,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日期:2018-09-06 20:25:13
  《历史的侧面》(43)
  另外,这些远古圣王之所以赞成封建制,并不是因为他们大公无私,以天下为己任。与之相反,封建制的实行,反而是出自于他们的私心。用柳宗元的话来说,就是:
  “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这些远古圣王,并非像我们想象当中的那样高尚纯洁,他们实行封建制,不过是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私欲,或者给子孙留下一笔遗产,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夸耀的。
  由此一来,柳宗元又从“公”与“私”的角度对“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优劣,进行了一番分析。
  在他看来,
  日期:2018-09-07 07:32:41

  《历史的侧面》(44)
  在他看来,人们一谈到“封建”,往往认为它是“公”的,因为它把权力下放了嘛,使权力得到分享;可一谈到“郡县”,总认为它是私的,因为它使权力集中于一人(皇帝)。
  然而,经过柳大神的分析,秦始皇废封建、置郡县,其动机虽然是为了一己之私,但是由于皇帝仅凭一己之力无法照顾到国家的所有事务,只能雇佣“非世袭的职业官僚”来代管天下,这样一来,反倒使得天下财富始终一直处于“无主的公有状态”之中,这在客观上反而达到了一种“公”的效果!所以,柳宗元说: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也就是说,“公天下”反而是从秦朝才开始的。
  郡县制才是“天下为公”的开始!
  日期:2018-09-07 12:26:58
  《历史的侧面》(45)
  另外,柳宗元还对周、秦以来治乱的原因进行了深度探讨。
  在他看来,中国自周、秦以来,封建诸侯反倒成了动乱的祸首,而不是维护和平的原因。东周的时候,周王室已经衰微的不成样子,只剩下一具躯壳,名存实亡。而当时的天下局势就是列国纷争、战乱不断。可郡县制出现以后,反倒是“有叛人而无叛吏”(比如秦朝),“有叛国而无叛郡”(比如汉朝),“有叛将而无叛州”(比如唐朝)……所有这一切都表明,郡县制更有利于天下的和平,封建制只能引发更大的动乱。

  柳宗元的《封建论》一文措辞谨慎,谨严雄辩、险拔陡峭,洞悉历史的走向,论证起来颇具哲学思辨的味道,不愧是千古名篇,有兴趣的人可以拜读一下。

  不过,也正因为这篇文章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论证内容也太深刻了,导致在他之后的数百年里,再也没有出现一篇像样的文章。偶尔出现的那几篇,也如蜻蜓点水一样说不到点子上,谁让大师总是难以逾越呢!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
  日期:2018-09-07 14:33:30
  《历史的侧面》(46)
  在明亡清兴、“天崩地解”的那个年代里,出现了一位重量级人物,他就是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绛,字忠清,尊敬他的人,都尊称他为“亭林先生”。
  顾亭林出生于江南,自幼博学多才,气节慷慨。他15岁时加入“复社”,与宦官弊政做斗争。等清兵入关以后,他投笔从戎,积极组织义军抗清。虽然屡遭失败,但始终坚贞不屈。顺治十二年(1655),顾亭林返回家乡处理家族事务,不幸又遭人暗算,几乎丧命,幸亏友人搭救,才得以幸免。
  顾亭林的人生可以说是集“国仇家恨”于一身,面对汉族政权衰亡、异族势力入侵的血淋淋现实,他不得不对运行了两千年的“郡县制度”进行深刻的反思。
  与其他儒家学者偏好“崇圣、信古”,疯狂迷恋“三代”制度(也就是封建制)不同,顾亭林一改往日的腐儒作风,开始从理性的角度思考两种制度的优劣。
  顾亭林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位具有历史责任感和理性主义精神的学者。
  顾亭林一生遍历名山大川,考察各地风土人情,又读遍了史学方面的著作,研究各个朝代的典章制度,对于各地的历史、地理、经济、军事、风俗、人情事故等等都做了细致入微的考察。
  最后他得出结论:
  要想恢复先秦那种“封建制度”是绝对不可能了,但是“郡县制度”在运行了两千年之后,也不是一点毛病没有,与之相反,倒是腐朽不堪,积弊丛生,从根子上已经烂了,所以,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行。为此,亭林先生写了千古名篇——《天下郡国利病书》,对于封建制和郡县制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探讨。
  在顾亭林看来,“封建”与“郡县”各具优势、又各具劣势,所谓: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21顾炎武《郡县论一》】
  意思是说,西周那种封建制度的缺陷在于:地方势力过大,尾大不掉,导致中央指挥不灵,最终会导致国家灭亡。
  而秦朝那种郡县制的缺陷在于:中央的权力过大,地方没有自主性,皇帝老想着集权于中央,不给地方长官自主权,对于地方不信任,这样的管制方法从长远来看依然治理不好国家,最终还会导致国家灭亡。

  那么,怎么办呢?
  日期:2018-09-07 17:24:34
  《历史的侧面》(47)
  顾亭林给出的答案是: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22】。
  意思就是说,将封建制和郡县制各自的优点混合到一起,让它们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然后相互取长补短,尽量避免封建制容易导致国家分裂和长期动乱,而郡县制又会因为中央的过度集权而导致的地方活力不足的问题。
  比如说在县一级,“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23】。
  也就是将知县的品级从正七品提高到正五品,然后将“知县”之名改为“县令”。
  你可不要小看了这一字之差,因为知县的“知”字,在古代有“代理、代表”的意思,“流官”的意味太浓重,往往造成“铁打的官衙流水的官、搜刮完一遍就跑路”的风气。而变成“县令”之后就顺耳多了,一看就是一县之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