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侧面——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第13节作者:
一阵疯818
然后让他们自行招聘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喜欢谁就招谁,谁能力强就用谁,避免不同宗派之间勾心斗角、党同伐异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
做完这一切之后,再让该县令
“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县之城郭皆其藩垣,县之仓廪城郭皆其仓廪。”【24】
意思是说,让县令在一定限度内拥有自己的私人财产,包括土地、生民、城郭、仓储等物品,并具有一定的“选官、莅政、理财、治军”等军政权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允许地方官技术入股,参与国家利益的分红,调节官员个人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避免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代理人心态。
这样一来,天下人就会“各怀其家,各私其子”,然后就可以“合天下之私”,“成天下之公”了!
你看,顾先生的思维是不是很超前……
日期:2018-09-07 19:07:04
《历史的侧面》(48)
他的很多观点和我们现在的“联邦共和制”很有些类似,就是——小事、缓事、具有地方特色的事儿,由地方说了算;大事、急事、关系到国家安危和国家整体利益的事儿,由中央说了算。
地方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但不会太大,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尾大不掉,出现分离倾向。
同时又能保证中央具有统筹全局的能力,可以统一调度、指挥、部署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资源,可以充分发挥郡县制度那个令人眼红的优点,就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样一来,双方各取所长,各避其短,共同促进,最终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
你看看,我们老祖宗的思维是不是很超前,特别是在政治制度方面,显得特别的“早熟”(梁漱溟语)。
而顾亭林这种分析方法的优势在于:他没有其他儒家学者那样的道德腐臭味,总是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发号施令,严于律人,宽于律己。
儒家从顾亭林开始,也开始言利了,这个“利”可是“利益”的利。要知道,在此之前的儒家是耻于言利的。比如,孔子他老人家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的本意是指,君子和小人的价值观不同,君子做事,在于明辨是非、懂道理,而小人做事,则只在乎物质利益,不顾道德。
但这并不能说君子只重义、不言利,其实君子也言利。比如,孔子还爱当官呢,还爱吃好吃的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啧啧,美食家呀!
只不过孔子不收取不义之财,用他老人家的话来说就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你看看,先秦儒家并没有把事情做绝,而是什么都留有余地。可是,到了后世一些腐儒那里就不一样了,他们通常把事情搞得很极端,只重义,不言利,谁要是言利谁就是小人,谁要是摆弄机器发展生产力,谁就是奇技淫巧。反正一切以道德为准,一切以品格为先。存天理,灭人欲,只顾个人的品德修养,不重视自身的能力培养,治起国来,就算有那个心,没那个力,曲高和寡,眼高手低。所以说,完全依靠儒家来治国是不现实的,只能把路走死。
日期:2018-09-08 08:48:42
《历史的侧面》(49)
在顾亭林之后,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最著名的评论,来自于新史学的先驱梁启超先生。
1899年,梁启超在海外创办《清议报》,并在报上发表了一篇《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的文章。在文章里,梁启超很明确地将秦以后的两千多年社会排除在“封建制度”之外。
他发现:中国当时(满清)的“国体”与欧洲国家的国体大不相同。
“它们都依次经历了家族时代、酋长时代和封建时代这样三个时代……”
但是,
“中国周代国体,与欧洲希腊国体,其相同之点最多,即封建时代与贵族政治是也。彼此皆列国并立。”
但是,
“中国与欧洲的国体在春秋以前大略相同,而同春秋以后则截然相异。”
在“秦废封建、置郡县以后,二千年循起轨而不易。”
中间虽然经历了“汉初封王”、西晋的“八王”、明代的“燕王”、“宁王”之乱,“虽有封建之举,不移时而遂变灭”,但都没有形成“列国之形”。
“至于汉末的州牧、唐代的藩镇,也都是涌乱一时……”
所以,梁启超先生很肯定地下结论说:
“中国的进化,实际上远在欧洲人二千年以前……”
意思就是说,我们中华社会的进化速度其实要比西方快很多,“封建制度”大致在两千多年之前的秦朝就已经基本结束了,如果再称呼秦朝以后的社会是封建社会,无论如何都是不合适的。
不过,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假如上面这个结论成立的话,那么从秦朝到清朝,这中间隔着的两千多年,应该如何定义呢?
梁启超试探性地将其称为“统一时代”,或者称其为“君主专制政体全盛之时代”,反正就是不称呼它是什么“封建时代”。
等到了民国时期,一些国学大师在对比了中外制度的异同之后,也给出了相似的论断。
比如,
日期:2018-09-08 11:30:02
《历史的侧面》(50)
比如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严复先生,在比较了中外制度的异同之后认为:中国从上古的唐尧虞舜一直到周代这两千多年“皆封建之时代”,而秦朝以后则是“郡县封域,阡陌土田”。
按严复的说法,秦朝以后一直到清朝这段历史时期属于“霸朝”,也就是“帝制盛行的时代”【25】。
而另一位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考察了日本的历史之后也有相似的判断。他认为中国“去封建远”,而日本“去封建近”【26】。
意思就是说,到了近世,中国离封建时代已经很遥远了,而日本则刚刚走出封建时代。
所以在章大师看来,中日两国在步入到近代社会时,他们在政治制度方面是完全不同的,在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时,所表现出来的国家性格也完全不同。
章太炎这个人,特别痛恨君主专制制度,内心向往宪政,认为中国到了近代之所以积贫积弱、被动挨打,就是因为流行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限制了中国的发展,所以,他迫切希望当时中国的封疆大吏(也就是他文中提到的“藩镇”比如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这些人)能像日本的萨摩、长州两藩那样支持维新、拥护革命,最终将中国推进到宪政的历史阶段。
日期:2018-09-08 12:32:40
《历史的侧面》(51)
除此之外,阵疯还能列举出一长串的大师名单,其中包括一些史学巨匠和文化达人,他们都无一例外认为先秦社会是封建制、秦朝以后的社会是郡县制,从来不认为秦朝之前是什么“奴隶制社会”、秦朝之后是什么“封建社会”。
因为这是学术,不是在搞笑。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