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侧面——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第11节

作者: 一阵疯818
收藏本书TXT下载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很有头脑也很有作为。所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里的“唐宗”,说的就是他。
  在中国古代的“贤君”榜上,李世民同志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人物”。

  然而,人类这个物种,有的时候真的很奇怪,一旦出名,就会膨胀。如果说,肉体上的膨胀,只会使人发胖,那么思想上的膨胀,就会使人飘飘然而不明所以。
  唐太宗不知是吃饱了撑的,还是儒家经典读多了,忽然之间突发奇想,想要做什么“千古圣君”,估计是觉得名留青史还不够,还想跻身于“圣王”的行列。
  那么,这个“圣王”有什么标准呢?
  标准就是:励精图治、治理好国家、奉天法祖、爱护百姓,同时还要努力学习“三代”(也就是“夏商周”三代)的精神,继承它们的意志,恢复它们的制度,包括恢复井田制、建立贵族政治、分封亲戚功臣、复辟封建制等等,以此来博取不朽之功业……,总而言之吧,李世民的理想很远大,实现起来也很复杂。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犯糊涂了,怎么还要恢复井田制?还要恢复贵族政治?还要封建亲戚?这不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吗?
  你说的没错,这正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特别是孔子本人的思想,其实是为西周封建制服务的,不是为秦朝以后的郡县制服务的,关于这一点,请大家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弄混了!一旦弄混,你就成了棒槌,中国历史的脉络你也就把握不清了。至于其中的原因,我请允许我卖个关子,我们后边慢慢地说。
  日期:2018-09-06 14:23:43
  《历史的侧面》(39)
  贞观二年(628),唐太宗下了一道旨意,说是要“复封建”,也就是要分封几个最有功劳的大臣到地方上做刺史。
  这个“刺史”还不是一般的刺史,而是可以世袭的刺史。不但可以世袭,而且,还能够控制当地的民政、财政和军政,可以割据一方。这可是响当当的诸侯啊,可把那几位有资格分封的功臣给吓坏了。
  大臣们心想,太宗皇帝您是怎么了,你咋不上天呢?别人都是想方设法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可是你老人家居然想着怎么分权,还要实行封建制。您脑袋秀逗了吗?还是老年痴呆症犯了?要不就是出门忘吃药了。

  当然,这些话都是他们心里想的,谁也敢说出来。当时,围绕在太宗身边的大臣,大都是一些跟他出生入死、一起建功立业的功臣良将。他们识大体、有见地、知进退,深知历史的车轮不能逆转。封建制这种古老的政治制度,早已是明日黄花,物是人非。据说,连新闻联播都不报道了,那就更没有复辟的必要了。而且,就算是复辟成功,也只能招来无穷的祸患,得不到啥好处,只会导致天下大乱!

  所以,这些人大臣赶忙跑出来,纷纷劝阻唐太宗不要异想天开,梦想着去搞什么封建制,还是现实一点好,搞郡县制吧!郡县制有前途!
  而唐太宗也不愧是一代明主,虽然心里老大不愿意,最后还是很坦然地接受了群臣的意见。不过,这一次很不成功的制度设计,倒也成就了一次君臣虚心纳谏的佳话——“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成语就是从这个典故里边儿出来的。
  在这期间,关于评议“封建制”的文章主要有李百药的《封建论》和颜师古的《论封建表》。二人的评论大体相当,都倾向于提倡郡县制、反对封建制。
  比如,李百药说:“爵位最好不要世袭,这样做才能更好的推行贤人政治;老百姓最好没有确定的主人,这样做他们才能为国家效力。”【18】
  而训诂专家颜师古说:封建是古制,放在今天既不合情、也不合理(“于理不合”)!我们大唐帝国不但不应该分封,还应该把分封的爵位都收回来,并对分封出去封的王侯加大监视力度,防止他们势力坐大,尾大不掉【19】,最后图谋造反,威胁中央的安全。
  ……
  当然了,所有这些关于“封建制”的评论,如果放在一位大神面前,全都属于小儿科,根本就不足挂齿。
  而这位大神就是柳宗元。
  日期:2018-09-06 15:44:02
  《历史的侧面》(40)
  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他写的《封建论》一文,对于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在这篇文章里,柳宗元首次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制”。
  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制度”。
  在柳宗元看来,西周是封建制,秦朝以后是郡县制。周代的灭亡,不在于施政的错误(“不在于政”),而在于制度本身(“失之于制”)。秦朝的灭亡则恰好与之相反,不在于制度本身(“不在于制”),而在于施政过程中出了一些政策上的失误(“失之于政”)。
  可以这样说,柳宗元的《封建论》是中国历史上对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点评的最为精彩的一篇文章。按照苏东坡的说法:
  “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矣。”【20】

  意思是说,柳宗元的《封建论》一出来,其他人的文章你都不用看了!看了也是白看!因为其他人评论的内容实在是太肤浅了,即使是圣人复活、从坟堆里爬出来,也写不出来这样的好文章,更没有办法改变郡县制代替封建制的历史潮流!
  日期:2018-09-06 17:37:50
  《历史的侧面》(41)
  柳宗元之所以要写这篇《封建论》,主要是为了对付当时甚嚣尘上的“封建之议”,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于当时纷乱复杂的社会局势的一种担忧。
  中唐以后,唐中央在边境地区和中原一些重要据点设置了很多“藩镇”。起初,这些藩镇只是军事组织,只能管军政,不能管民政。后来,随着势力的逐渐扩大,开始兼管当地的民政和财政,甚至有权任免当地的官吏。这样一来,就逐渐形成了武人割据的局面。
  当时的藩镇,虽无封建之名,却有封建之实。他们割据一方,不听中央号令,俨然国中之国,根本没把唐中央放在眼里。
  在这种形势下,一些有势力的“诸侯”开始聘请一些不知廉耻的御用文人到处鼓吹封建制的好处,要求中央“封国土,建诸侯”,以便为他们的封建造势。
  而柳宗元和当时的绝大多数朝臣都是中央政权的坚定拥护者,坚决反对地方割据,支持郡县制,反对封建制。
  所以在《封建论》里,柳宗元开宗名义就提出:封建制的出现并非出自于圣人的本意,而是历史时势的产物,也就是所谓的——“势也”!
  这里所说的“圣人”,指的不是“孔圣人”(孔子他老人家在当时的儒学体系里还排不上号),而是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这些个远古圣王。
  日期:2018-09-06 19:29:16
  《历史的侧面》(42)

  这些远古圣王之所以要实行封建制,并不是他们心里有多喜欢封建制,纯粹是形势所迫。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