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七年,司马懿可以说是一直在基层历练。司马懿出山的时候,天下初定,形势比较明朗,好处是虽然可以押对人,坏处曹操的队伍已经很庞大了,司马懿不能像当初的郭嘉那样被曹操超拔,只能慢慢升迁。司马懿天分很高,但是却能耐得住寂寞。南阳太守同郡杨俊名知人,见帝,未弱冠,以为非常之器。尚书清河崔琰与帝兄朗善,亦谓朗曰:"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司马懿兄长司马朗,一向是被当做郡守这一级别的典型,见识之明,治理之善,当世皆为称道。(见三国志司马朗传)而大家都一致认为司马懿的见识能力是超越司马朗的。
虽然初期很长时间没有声音,并不代表司马懿就没有想法了。晋书一句,使与太子游处,就很值得体会。这个使字,看起来是曹操的指派,其实这个其中跟吴国的两宫之争很是雷同,譬如全琮父子,诸葛恪父子。或者说历史上的大家族都是这样的,那就是脚踏两只船。
对于司马家来说,恐怕就是司马懿进入曹丕阵营,而他的弟弟司马孚进入曹植阵营吧。对于司马家在魏国的布局来说,司马朗比较年长,出仕较早,所以跟定曹操,司马懿,司马孚两个弟弟,一个帮曹丕,一个帮曹植,无论政坛如何变迁,司马家都有一个稳定的基础。
这种家族政治的选择,在中国历史是屡见不鲜的。司马家所不同的是,司马懿和司马孚,并没有十分积极投入曹丕和曹植之争。曹丕的太子四友,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其中司马懿,陈群是世家出身,吴质是寒门出身,朱铄算是曹丕的老乡,应该也不是世家。司马懿陈群知道曹丕得胜的话,上台离不开自己,在太子之争中比较超然,倒是寒门出身的吴质,富贵险中求,屡次替曹丕出主意。另一方的曹植,偏偏喜欢显聪明的杨修,杨修事事替曹植冲在前面,结果不言而明。本来以杨修家族的地位,他应该比司马懿还要牛,他应该不露声色才对。结果司马孚在曹植阵营,也同样选择不显山不露水,最终也没有受到牵连。
从曹丕,曹植之争来看,司马懿颇有点稳坐钓鱼台的姿态。确实也是,吴质虽然立下大功,曹丕上位了,结果却被司马懿陈群这些士族大户们联手排挤,结果也就位至振威将军而已,离出将入相还远的很。当然,这个跟吴质急躁的性格也是有一定关系。
总之,前期的司马懿,虽然历史资料不多,我们也能感受到司马懿那种不急不徐,稳如泰山,不以人争,但是,他的成功入局,还有他的身份,最后都让司马懿成了曹丕时代的大赢家。
司马懿这种水到自然成的思想,在一则记载也得到体现:既而从讨孙权,破之。军还,权遣使乞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魏武帝曰:"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答曰:"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
功夫不到,耐心等待机会,功到事成,绝不谦让,司马懿不像诸葛亮,他既是耐心的狩猎者,表面上看人畜无害,但狩猎成功后绝不心软,猎物绝无逃脱的机会。一切都按政治斗争的套路来办,没有一丝的妇人之仁。这个司马家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是有着充分认识的,三国演义罗老先生对此也做了一些描述;
1)至嘉平三年秋八月,司马懿染病,渐渐沉重,乃唤二子至榻前嘱曰:“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言讫而亡。
2)师心神恍惚,自料难保,遂令人往洛阳取司马昭到。昭哭拜于床下。师遗言曰:“吾今权重,虽欲卸肩,不可得也。汝继我为之,大事切不可轻托他人,自取灭族之祸。”言讫,以印绶付之,泪流满面。
相对诸葛亮,诸葛亮对政治斗争这一套就温情的多。固然其中有蜀国弱小,没有本钱大搞内部政治斗争,但是从诸葛亮对李严的处置,我们还是能感觉到司马懿和诸葛亮是不同的。历史上像诸葛亮这样的,不多,像司马懿这样的,屡屡皆是。
日期:2018-06-23 22:33:01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立为魏国太子,司马懿迁太子中庶子。借助太子之争,司马懿站对了阵营,成功成为下一代领导的核心团队成员。虽然看起来比丞相主薄,这个职位要差点意思,不过干的好,却是未来的领导。奠定了自己未来的政治地位,司马懿觉得要干活了,不能再韬晦,要显示自己的能力了。
司马懿给曹操献了四策,全面介入魏国军政人事和大政方针,基本上都是说中:迁为军司马,言于魏武曰:"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纳之,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帝又言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并不可居边。魏武不之察。及蜀将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修、方果降羽,而仁围甚急焉。是时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欲徙河北。帝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权果遣将吕蒙西袭公丨安丨,拔之,羽遂为蒙所获。魏武以荆州遗黎及屯田在颍川者逼近南寇,皆欲徙之。帝曰:"荆楚轻脱,易动难安。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今徙其善者,既伤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从之。其后诸亡者悉复业。
从司马懿突然在魏国政坛上显露英姿来看,司马懿在曹丕立太子之前的隐忍,不是司马懿没有才能,而是司马懿的一种政治斗争策略,这个和司马懿在曹操,袁绍未分胜负之前,不肯出山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政治斗争就是这样,你掌握好时机十分重要,只靠才能是不够的。老是韬光养晦,谁知道你的才能呢?一味的卖弄聪明,不看时机,像杨修那样,结果身死。这个司马懿的老奸巨猾,把握时机的能力,在出山时机选择和曹丕太子之争中,显露无疑。不过,这个才是政治斗争的高手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日期:2018-06-23 22:34:05
刘备集团和曹魏集团不同的政治生态,各自都造成了不同的一代政治家,诸葛亮和司马懿。前三国的刘备和曹操,恰如后三国的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一个时代的高峰。如果说道家文化孕育的司马懿像水的话,那么外法内儒的诸葛亮就如日中之太阳。我们不能说太阳比谁水好,比水重要。我们只能说我们更喜欢诸葛亮。
道家对水有诸多赞美: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而解释道家道法自然的态度和善于守拙,则有流水不争先,避高趋下。司马懿就常怀恐惧:帝勋德日盛,而谦恭愈甚。以太常常林乡邑旧齿,见之每拜。恒戒子弟曰:"盛满者道家之所忌,四时犹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损之又损之,庶可以免乎?"司马懿的谦恭是不是装出来的,就像王莽一样?这个个人认为更多的是道家思想的影响,也许其中不乏收买人心的考虑。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