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三国(下):三国解谜》
第36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怎样当个丞相?西汉陈平似乎有个例子。有一次汉文帝问右丞相周勃:“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周勃答不出来。汉文帝又问周勃:“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
  ”周勃还是答不出来。左丞相陈平答得爽快,“有主者。陛下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身为宰相,不该样样琐事都管,宰相的责任是辅佐皇帝, “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周勃很惭愧,觉得自己的能力远远不如陈平,就称病辞去相位,于是陈平就一人独相。
  我们再看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魏氏春秋曰:亮使至,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诸葛亮的事事躬亲,是为什么呢?之前也有人劝过,主簿杨颙劝他以“陈平不知钱谷之数”“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他却说“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
  难道真的是诸葛亮权欲之心太重了吗?
  恐怕不是这样的。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讲究的是以法治理蜀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说的容易,做到却很难。当年诸葛亮面对法正,恐怕就有枉法之嫌。为什么?
  因为法律还是要靠人去执行的。法治的背后,其实还是脱不了人治。如果掌握法律权利的,他肆意寻找法律的漏洞,故意曲解法律的本意,你又能如何呢?诸葛亮深知法治和人治的矛盾对立关系,他自己公正,不代表别人能够做到啊。为了实现依法治国的理想,诸葛亮不得不事事躬亲。
  第二点,陈平时期,西汉已经统一了,天下太平。自然陈平的压力就小,可以居中平衡。诸葛亮面对的是三国鼎立,蜀国最为弱小的形势。如果蜀国治理再不好,很可能就会一振不起。诸葛亮那也是不得以而为之。
  当然,诸葛亮能力出众,与之相比的人蜀国也实在没有。但是诸葛亮又是一个追求完美的性格,所以也是让他轻易不相信别人的另外原因吧。
  日期:2018-06-23 22:21:24
  事实上,诸葛亮是个相才,他和刘备的配合,就很好。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在蜀国实际上承担了君王和丞相的双重角色。这个再加上蜀国的弱小,诸葛亮希望励精图治,凡事做到完美,这个就有点责任太重了。如果军事上能够有所进展的话,估计诸葛亮也不会太过郁闷,乃至早亡。
  说到这里,我们还是回顾一下诸葛亮的几个败笔:

  1)刘备进位汉中王太早,这个政治选择是刘备集团失败的关键选择。这个选择,丢失了扶助汉室的旗帜,几乎导致了关羽和刘备的分裂,使得刘备集团面临了两次大失败,这个刘备称王,诸葛亮应该是劝进的主要大臣吧。
  2)和关羽,魏延一类出身寒门的,搞不好关系。事实上,诸葛亮对于自己不是太欣赏的,或者可能成为政治对手的,譬如李严,很难做到人尽其才,结果李严内讧,魏延在诸葛亮死后内讧,又一次严重削弱了蜀国的力量。这个其实是诸葛亮君王的角色没有扮演好。
  3)军事上,诸葛亮不善于出奇。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过于小看魏国,和赵云两路分兵部署不是很好,导致对魏国军情判断失误,结果错用了马谡,又一次吃到了大败。
  这几次失败,对蜀国的影响是深重的。
  与之相比,司马懿面对的曹魏集团内部的形势其实复杂的多,但司马懿的操作,可圈可点。司马懿在几件事上处理的都不错:
  1)押宝曹丕,为太子四友,但不显山露水。保存自己。

  2)曹丕代汉。和陈群行九品中正制,改变曹操的唯才是举的人才选拔制度。
  3)在魏明帝曹睿的手下,勤勤恳恳,维护了魏国内部的团结。保持好曹真,曹休等二代的关系,做好自己都督荆襄的方面司令官的本职工作。其中,击败诸葛瑾的入寇,讨伐孟达,都干的不错。
  4)和诸葛亮对峙不吃亏。守住了陇右。提拔了邓艾这个寒门子弟,把雍凉的军权不动声色的抓到了自己手上。
  日期:2018-06-23 22:24:10

  诸葛年少得志,一进入刘备集团,基本上就是前三位的角色。虽然诸葛亮天赋异禀,但但确实少了磨炼,和司马懿相比,少了坚韧,少了打不死的小强那种生命力。诸葛亮为什么要躬耕南阳,不去投靠最强的诸侯曹操集团,大概原因是诸葛亮年轻,自视甚高,性格追求完美,有政治洁癖,不愿意在庞大的曹魏集团中靠搞政治斗争上位,而刘备集团恰恰能满足诸葛亮的这种想法,所以诸葛亮和刘备一拍即合,君臣相得,刘备对诸葛的赏识,而诸葛亮能够鞠躬尽瘁,成就一段千古佳话。

  不过,楼主前面说过,司马懿常有,而诸葛亮不常有。为什么?因为司马懿是面对正常的政治局面,靠个人能力和经营,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这个才是历史的常态,像诸葛亮这种,只能说是历史的偶然。
  前面说过,基于家族政治的盘算,司马懿在袁绍和曹操没有分出胜负之前,司马懿并不愿意押宝曹操,因为司马家的老大,司马朗已经投靠曹操了。所以,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北方,司马懿终于出山了。从这点看,司马懿这个人善于忍耐,不见兔子不撒鹰。从政治传统来看,司马懿走的是道家的路线,很有流水不争先,无为无不为的风范。这点和诸葛亮的外法内儒,有为政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虽然两人谨慎的性格十分雷同。

  道家基本上属于帝王之术,讲究都是统治的艺术。相对而言,儒家法家基本上属于统治的手段,两者在层次上感觉还是不太一样的。譬如,从简单的一点来看,儒家尙贤,道家却说不尙贤,使民不争。
  司马懿初入政坛,面对的是曹魏内部纷繁的局面,曹魏集团内部派系林立,从出身看,文官集团中以颍川的荀家,陈家的世族大家为代表,还有不少出身寒门的,譬如以郭嘉为代表。武官集团基本以曹氏夏侯氏为主。曹操兼并了吕布,袁术,袁绍,刘表集团,又形成了各种历史渊源的不同力量格局。曹操自己还没有定下继承人,围绕继承人,又形成不同的派别。所以说,对于一个政治素人,在曹魏集团中想脱颖而出,何其难也。

  日期:2018-06-23 22:30:54
  和诸葛亮一样,司马懿出身的河内郡世族阶层的身份,为他进入政坛铺平了道路。所不同的是,诸葛亮是主公三顾,司马懿是主公两逼。晋书宣帝纪: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于是,使与太子游处,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

  我们前面也分析过,司马懿并不是忠于什么汉室。值得注意的是,司马懿的政坛之路。我们前面说过,曹魏集团内部山头林立,作为一个新人,如何去做确实是值得探讨的。从建安十三年出山,到建安十六年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再到建安二十年曹操讨伐张鲁,整整过去了七年,司马懿才第一次发声献策:从讨张鲁,言于魏武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魏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言竟不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