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三国(下):三国解谜》
第35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刘备托孤,我们前面也说过。刘备为什么放心诸葛亮,除了我们前面说过一堆的理由,譬如诸葛亮的忠诚,政治洁癖不搞党争等等,诸葛亮的家庭状况也是极为重要的考虑的因素。
  刘备在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去世的,刘禅十七岁。而诸葛亮呢,他的第一个儿子诸葛瞻四年后才出生的,这个时候诸葛亮已经46岁了。之前,诸葛亮还怕无后,还从大哥诸葛瑾过继了一个儿子。刘备敢说,君可自取这句话,除了对诸葛亮的信任之外,其信心大概也是从诸葛亮的家庭状况考虑的。
  这个不能不说是中国的传统的家,国,天下的政治结构定义的考虑出发点。家族利益其实是很多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诸葛亮没有儿子,自然没有太多私人的家族利益的牵挂,而且诸葛亮为人又算公正,忠诚,这样的人,刘备都不信任,刘备还能信任谁去??
  看看司马懿,有一大堆兄弟,有一大堆儿子,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魏明帝曹睿为什么问陈矫: 帝忧社稷,问矫:"司马公忠正,可谓社稷之臣乎?"矫曰:"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显然,曹睿是担心司马懿的,为什么呢?从司马懿的作为是非常谨慎的,几乎没有什么把柄,司马懿其人也是非常谦虚,懂进退的。就这样,曹睿还不放心,就是因为司马懿家族太庞大了,这样的家族一旦得势,实在是对大魏的威胁。

  所以,曹睿临死对要不要把司马懿列入托孤大臣是非常矛盾的。三国志明帝纪:十二月乙丑,帝寝疾不豫。辛巳,立皇后。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鳏寡孤独谷。以燕王宇为大将军,甲申免,以武卫将军曹爽代之。【汉晋春秋曰:帝以燕王宇为大将军,使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对辅政。中书监刘放、令孙资久专权宠,为朗等素所不善,惧有后害,阴图间之,而宇常在帝侧,故未得有言。甲申,帝气微,宇下殿呼曹肇有所议,未还,而帝少间,惟曹爽独在。放知之,呼资与谋。资曰:"不可动也。"放曰:"俱入鼎镬,何不可之有?"乃突前见帝,垂泣曰:"陛下气微,若有不讳,将以天下付谁?"帝曰:"卿不闻用燕王耶?"放曰:"陛下忘先帝诏敕,藩王不得辅政。且陛下方病,而曹肇、秦朗等便与才人侍疾者言戏。燕王拥兵南面,不听臣等入,此即竖刁、赵高也。今皇太子幼弱,未能统政,外有强bao之寇,内有劳怨之民,陛下不远虑存亡,而近系恩旧。委祖宗之业,付二三凡士,寝疾数日,外内壅隔,社稷危殆,而己不知,此臣等所以痛心也。"帝得放言,大怒曰:"谁可任者?"放、资乃举爽代宇,又白"宜诏司马宣王使相参",帝从之。放、资出,曹肇入,泣涕固谏,帝使肇敕停。肇出户,放、资趋而往,复说止帝,帝又从其言。放曰:"宜为手诏。"帝曰:"我困笃,不能。"放即上床,执帝手强作之,遂赍出,大言曰:"有诏免燕王宇等官,不得停省中。"於是宇、肇、献、朗相与泣而归第。】三年春正月丁亥,太尉宣王还至河内,帝驿马召到,引入卧内,执其手谓曰:"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宣王顿首流涕。【魏略曰:帝既从刘放计,召司马宣王,自力为诏,既封,顾呼宫中常所给使者曰:"辟邪来!汝持我此诏授太尉也。"辟邪驰去。先是,燕王为帝画计,以为关中事重,宜便道遣宣王从河内西还,事以施行。宣王得前诏,斯须复得后手笔,疑京师有变,乃驰到,入见帝。劳问讫,乃召齐、秦二王以示宣王,别指齐王谓宣王曰:"此是也,君谛视之,勿误也!"又教齐王令前抱宣王颈。魏氏春秋曰:时太子芳年八岁,秦王九岁,在于御侧。帝执宣王手,目太子曰:"死乃复可忍,朕忍死待君,君其与爽辅此。"宣王曰:"陛下不见先帝属臣以陛下乎?"】即日,帝崩于嘉福殿,【魏书曰:殡于九龙前殿。】时年三十六。

  从曹睿临死的反复来看,曹睿对司马懿是不放心的。这点和刘备对诸葛亮的放心是完全不同的。
  日期:2018-06-23 22:12:50

  中国的问题,既成于家族政治,又往往毁于家族。曹家和司马家,就是典型的例子。没有曹氏宗族和夏侯宗族成员对曹操的支持,曹操又怎么能平定中原呢?可是为了防范家族成员窃取最高权力,从曹丕开始,就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严加防范,那些曹家的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国的府里待着,等闲不能外出,更不能私交当地的官员。这样,好嘛,方便了司马家的篡权。等到司马炎代魏,觉得魏国这样搞是找死,结果给自己的兄弟姐妹全部封为有实权的诸侯王,以拱卫司马家的皇帝。这些一来,外人是没有机会了,自己人先打个你死我活再说,搞出了八王之乱。虽然帝国搞了几千年的忠君教育,可是也基本上摆脱不了历史的循环。

  后人评价汉朝独以强亡。确实没错,汉朝基本上是中国武功的巅峰,西汉灭匈奴,东汉击败西北羌人,环顾四周,没有对手。即使是东汉末年军阀连年混战,国力大衰,公孙瓒,曹操,也把当时北方的霸主乌桓,鲜卑收拾的不敢正视中原。可是霸王也经不起再三折腾,西晋的八王之乱,终于让胡人入主了中原。纵观中国历史,无论是西晋,北宋,南宋,明末,基本上都是内政的问题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还真的不是敌人多么强大。可内政问题确实是很难解决,除了每两三百年来一次格式化。譬如家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问题,就很难解决。在皇权不下乡的局面,如果再以家族利益为重,最后都势必走到兼并的路子,挖空帝国的根基,帝国几乎都没有好的结果。可是家族的体系,又是维系中国种族和文化传承不被消亡的重要支柱。

  资本主义和现代政党的发展,以金钱和现代政党组织消融了传统的家族体系。当然,传统的联姻还是被保持了下来。无论是帝党,还是官僚集团,几千年这种由人性之私所决定的,都很难改变,那就是相信什么理想和主义,不如相信血缘,相信自己的儿子。
  譬如2000年前的司马懿,临终就不是把权利交还给魏国,而是交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而凭借家族势力的庞大,又为这种交接保驾护航,就如当初的曹家。
  反过来,家族势力在蜀国弱小的诸葛亮,诸葛亮就基本能做到公正执法,虽然也有派别利益,但基本都做到了团结大多数。尽管司马懿和诸葛亮基本的政治立场没有什么区别,但这个司马懿和诸葛亮执政的区别,还真的值得仔细体会。从这点看,托孤的刘备比托孤的魏明帝高明了好几个等级。当然,也可以这么说,司马懿常有,而诸葛亮不常有。刘备遇到诸葛亮,何尝不是刘备的幸运呢?
  日期:2018-06-23 22:16:35
  后世对诸葛亮的批评,主要大概集中在几点:不顾蜀国国力,屡次北伐,这个我们已经说过了,这个不存在对错的问题,这个就是诸葛亮的理想,完成统一,是诸葛亮的自许。成不成功,那是天意。另外两点是诸葛亮事无大小,俱决于亮,不像个干丞相的料子。还有,太过集权。其实这两点基本上是统一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