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李严为什么没有安全感呢?一个是诸葛亮基本大权独揽,而李严和诸葛亮又估计都是骄傲的人,自视甚高。二是李严是刘备提拔的,两人难以像蒋琬和诸葛亮那样的关系就可以理解了。李严呢,对能不能接诸葛亮的班心里没底,反复向诸葛亮要权,譬如设立巴州,要开府治事,一是试探诸葛亮的态度,二是要壮大自己的力量。这些很难说是符合诸葛亮集权以图北伐的意图的,因此也都被诸葛亮驳回了。李严心里不服和不满乃至没有安全感是肯定有的。
从诸葛亮的角度而言,李严是先帝刘备指定的,诸葛亮也就不好太过那个,毕竟这样会伤刘备识人之明,还有刘备的遗诏在呢,也会在政治上被动。所以诸葛亮的策略就是和李严保持距离,如果李严勤勤恳恳就算了,该升官的时候就升官,不要闹矛盾,保持内部的团结,这个就是诸葛亮所说的;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於不意。
什么叫做苏张之事?苏秦,张仪,在诸葛亮时代的评价我们百度一下,汇总:
第一种观点:《史记》。
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擅长于权谋机变。而苏秦承担着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讳忌研习他的学说。然而社会上流传的苏秦事迹有许多差异,凡是不同时期和苏秦相类似的事迹,都附会到苏秦身上。苏秦出身民间,却能联合六国合纵相亲,这正说明他的才智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所以,我列出他的经历,按着正确的时间顺序加以陈述,不要让他只蒙受不好的名声。”
第二种观点:《吕氏春秋·知度篇》。
“桀用羊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苏秦是个什么人呢?除了桀、纣时代外,大概历史当中宋国的唐鞅可以有一比,宋之唐鞅,齐之苏秦,天下其无可亡矣。什么意思呢?原来宋国用了一个人,唐鞅,宋国完蛋了。齐国用了一个苏秦,齐国也完蛋了。殃国殃民之人就是你苏秦。这是小人说。
第三种观点:《荀子·臣道》。
齐之苏秦,楚之州侯,秦之张仪,可谓“巧佞便说,善取宠乎上。”这个巧佞是什么意思啊?就是花言巧语,取悦人、骗人,不说真话,口是心非,完全属于江湖骗子。
第四种观点:刘向《战国策书录》:张仪、苏秦“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刘向的《战国策书录》对苏秦的评价很高,当然他是把他和张仪一起评价的,张仪、苏秦什么人呢?这个人分量重,能量大,到了什么程度,“所在国重,所去国轻”。这个人在这个国家了,这个国家的地位就非常显赫,非常重要,不在了,这个国家当然无足轻重。证明这个人的能量和影响力非常大。这个可以理解为大人说、英雄说。
显然,在诸葛亮嘴里,苏张之事是贬义的,还有一个出奇不意的定语。楼主以为,大概第二,第三种观点。总之一句话,是善于权谋机变,口是心非的意思。
第三次北伐,大概是诸葛亮经过精心准备的,基本上诸葛亮把李严的力量也调来为自己所用,希望能够一举成功。如果李严能够勤勤恳恳的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话,他接诸葛亮的班就完全有可能了。毕竟你看啊,诸葛亮在祁山主持前线工作,后方的署理丞相府就是李严啊。想当初,诸葛亮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年在刘备手下,还曾被庞统,法正压一头,诸葛亮对刘备说啥了?还不是勤勤恳恳做个老黄牛。刘备那是看在眼里,所以才让诸葛亮托孤的。现在李严不能学习当年诸葛亮吗?
日期:2018-06-23 10:30:19
在第三次北伐中,诸葛亮的用兵与其他几次有所不同,那就是大打运动战,分兵上邽抢粮,这一战也是把司马懿弄得一头雾水,跟着诸葛亮的屁股在追,好像诸葛亮用兵的风格不是这样的,还引来了张合的攻击。我们把过程梳理一下:
1)太和五年春二月,蜀建兴九年,汉丞相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府事。严更名平。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
2)……。
3)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
4)六月,亮以粮尽退军,
2)发生了什么呢?就是诸葛亮到上邽抢粮:三月,亮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懿敛军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时间大概是三,四月之交。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用兵谨慎,突然分兵抢粮,其实是有危险的。魏国兵力较多,司马懿又把大军集合在一起,分兵并不是合理的选择。诸葛亮这次算是在弄险。如果司马懿不被诸葛亮所迷,而是一门心思去攻打诸葛亮留在祁山的部队,给祁山解围的话,战场形势不一定对诸葛亮有利。为什么诸葛亮如此不合常理出牌?唯一的解释就是诸葛亮军中可能粮食极度吃紧,于是诸葛亮就出奇招了,这个是被逼的。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打了2-3个月吧,(诸葛亮是一月出兵,而曹睿是四月从长安回洛阳的。),没有看到诸葛亮的粮食问题。第二次北伐陈仓之战,诸葛亮倒是打了一两个月就粮尽退兵了。随后的第二阶段武都阴平之战,时间不详。第四次北伐,诸葛亮从二月打到了八月,坚持了半年。这几次北伐,还没有诸葛亮去抢粮的战例。
因此,楼主推测,引发李严案的,恐怕不是夏秋之际大雨运不上粮食,这个已经是李严第二次失职了。而引发此案的,李严还有第一次的运粮失职,这次要早的多,还导致了诸葛亮冒着危险分兵去上邽抢粮。这个恐怕才是李严倒台的导火索。
那么,怎么战争刚开始,也就打了一两个月吧,李严就掉链子了呢?
日期:2018-06-23 10:32:36
上邽一战,既是体现了诸葛亮其实也有打运动战才能的,之所以没有展现出来,只不过是没有被逼到绝境上。同样,这一战也告诉我们,李严的后勤督运是多么的失职!这样对前线部队是不负责任和极其危险的。
真正的原因是被掩盖在历史当中了,如果想要知道原因,我们就只能合理的进行推测。我们把前面的几条汇总出来:
1)这样的事没有发生在第一次北伐,也没有发生在第二次北伐。却偏偏发生在第三次北伐,李严督运粮草的任上。是什么原因?李严被处理后,第四次北伐时间最长,也没有发生同样的事情。
2)如果李严只是因为大雨延误运粮,那么李严绝不可能做出诸葛亮回军之后的举动。一是拒绝和诸葛亮见面,二是率先上表攻击诸葛亮。最后看风头不对,又上表维护诸葛亮,还想杀督运岑述以掩盖什么。
显然,在之前李严就极有可能犯下什么大案,才导致李严如此惊慌失措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