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三国(下):三国解谜》
第31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6-23 10:16:24
  公元231年,太和五年春,蜀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这次北伐距离上次北伐两年,诸葛亮在粮草方面准备的时间不算充裕,不过也应该是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个时候吴蜀已经再一次联盟,两家把魏国的地盘都分好了。按三国志陈震传:建兴七年,孙权称尊号,以震为卫尉,贺权践阼,诸葛亮与兄瑾书曰:"孝起忠纯之性,老而益笃,及其赞述东西,欢乐和合,有可贵者。"震入吴界,移关候曰:"东之与西,驿使往来,冠盖相望,申盟初好,日新其事。东尊应保圣祚,告燎受符,剖判土宇,天下响应,各有所归。於此时也,以同心讨贼,则何寇不灭哉!西朝君臣,引领欣赖。震以不才,得充下使,奉聘叙好,践界踊跃,入则如归。献子適鲁,犯其山讳,春秋讥之。望必启告,使行人睦焉。即日张旍诰众,各自约誓。顺流漂疾,国典异制,惧或有违,幸必斟诲,示其所宜。"震到武昌,孙权与震升坛歃盟,交分天下:以徐、豫、幽、青属吴,并、凉、冀、兖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

  建兴八年,曹真司马懿入寇蜀国,诸葛亮调李严率江州军2万支援汉中,李严还跟诸葛亮讲条件,不过李严总算奉命了。诸葛亮准备第三次北伐,于是让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代理丞相府政事,负责督运粮草,我们来看历史记载:
  1.三国志李严传: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2.资治通鉴:汉丞相亮之攻祁山也,李平留后,主督运事。会天霖雨,平恐运粮不继,遣参军孤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又欲杀督运岑述以解己不办之责。又表汉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违错。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3.诸葛亮回军后,李严一直躲着诸葛亮,据三国志李严传中诸葛亮的上表:自度奸露,嫌心遂生,闻军临至,西向讬疾还沮、漳,军临至沮,复还江阳,平参军狐忠勤谏乃止。这个是很奇怪的举动,如果李严不是干了什么,他为什么如此选择?
  很多人都对李严一案表示肯定有隐情,确实奇怪。
  第一,粮草运不上去,这个李严肯定有责任,但是看史书,夏秋之际,连绵大雨,主要还是天气因素。如果说诸葛亮看李严不顺眼,想借机修理李严,那也有限。毕竟这个天气不可控嘛,如果诸葛亮肆意打击报复,那么诸葛亮还怎么治理蜀国呢?
  第二,李严还派人去说了,劝诸葛亮撤军,诸葛亮也同意了。那接下来李严的举动更不理解了,而且还前后矛盾:
  第一时间,李严上表攻击诸葛亮,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李严这是吃错药了吗?诸葛亮是粮尽而退,这个李严你还有责任,怎么反倒先咬诸葛亮?难道李严还能掩盖粮草的后勤问题吗?不可能嘛。
  随后,李严上次给刘禅上表,这次立场来了个180度大转弯,给诸葛亮说起好话了: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但就是不提粮食的问题。
  这两次上表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李严如此颠三倒四的?
  第三,更奇怪的是,按资治通鉴,李严还准备欲杀督运岑述以解己不办之责。这个更奇怪了,难道李严想掩盖什么吗?
  本来是一件后勤的督运责任,在李严莫名奇妙的行动下,变成了一起诬告,意图扳倒诸葛亮的政治事件,这个李严,难道他不知道自己有信在诸葛亮手中?如果李严连这点政治智慧都没有的话,那他早就不用在政坛上混了。

  日期:2018-06-23 10:18:16
  在三国志陈震传中,记载了一段诸葛亮对于李严案的看法。一般来说,当事人的说法比较有助于寻找真相,尽管李严是没有留下什么辩词,不过看看诸葛亮也好:九年,都护李平坐诬罔废;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於不意。可使孝起知之。"
  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於不意,这句话大概是诸葛亮对此事的评价。苏张,大概是指苏秦张仪。那么苏张之事是什么意思呢?还有一个形容词出于不意。
  二十四史,三国志是公认的良史。什么意思呢?有一句话,叫做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话虽然有点过了,却是说出了很多的真相。譬如卤城之役,应该是司马懿方败退的。可是,晋书为了粉饰司马懿,硬把说成司马懿方大胜,我们对比一下:
  1)三国志诸葛亮传:引汉晋春秋: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当然,很多人说,汉晋春秋是贬曹魏的,不足为信。
  2)三国志王平传: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这个是王平本传,与汉晋春秋基本一致。
  再看晋书宣帝纪: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三国志作者陈寿的时代也是三国归晋了,不的不替司马家遮掩。但良史的作风是可以少写,不写,但不能歪曲事实。像晋书这样直接歪曲事实的,就不能算良史了。

  因此,楼主相信,如果我们信任三国志的话,还是应该能找到答案的。
  对于李严案,我们先看看三国演义罗贯中先生是怎么写的。
  日期:2018-06-23 10:20:13
  李严案扑朔迷离,很多老先生就说事出有因,譬如易中天就一直说李严和诸葛亮不对付,再加上李严性格不好等等,但是这个还是没有解决问题。但也有很多人都从不同角度对李严案做了推测,不乏有脑洞大开的。
  大家若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三国谜案系列之巴州新区:李严悬案与降吴“莫须有”,这个作者出发的角度,不过是用苏张之事来联想,楼主觉得,还是过于牵强了。

  对于三国的一些迷案,作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他也做了一些合理的推测,虽然在楼主看来,有不靠谱的,但也有一些靠谱的。
  譬如,对于关羽之死,张合之死,罗贯中老先生就不怎么靠谱。一个是曲解了关羽北伐的意义,以为单纯是和曹魏集团的斗争,忽视了其中为汉室效忠的故事;一个干脆是把张合写成一个莽夫,忽视了张合和司马懿之间的斗争。
  但是,对于李严案,楼主以为,罗先生的想法有一些道理。楼主不是赞同罗老先生的细节,而是他的一些考虑的出发点。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被改写成两次,当然,这个作者是为了六出祁山的数字嘛,为了好听和传播,可以理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