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三国(下):三国解谜》
第29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因此,曹睿提拔司马懿,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维护和世家大族的联盟,只不过,这次魏明帝曹睿是给自己曹家掘了坟墓。
  3)作为寒门出身的张合,由于其军事才能,被曹操赏识。由于曹操的唯才是举,在曹操的治下,寒门子弟和世家大族都有出头之日,双方都保持了微妙的平衡,而曹氏宗族则在其中扮演了最大的平衡者。随着曹丕为了建立魏国,跟世家大族的妥协,在文官集团中本就占据绝对优势的世家大族们,以司马懿为代表,又把手伸进了武官集团。这个大概让张合与司马懿的斗争某种意义上成了蜀国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的翻版。显然,这种门第之见,并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

  事实上,如果曹睿足够明智的话,就应该把张合调到荆襄地区,和司马懿平衡,而不是让司马懿做张合的上司。如果这样的话,司马家想夺取曹家的天下,怕还不是那么容易的。
  日期:2018-06-23 10:03:35
  要说魏明帝曹睿是无条件的信任司马懿,那也不可能,他曾经问过陈矫,按三国志陈矫传: 帝忧社稷,问矫:"司马公忠正,可谓社稷之臣乎?"矫曰:"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这个陈矫,也是一手被曹操提拔的,对曹家可谓忠心。但是最终曹睿还是选择相信司马家,这个也实在是因为司马懿生前那是小心谨慎,实在没有什么把柄可抓。晋书载:帝勋德日盛,而谦恭愈甚。以太常常林乡邑旧齿,见之每拜。恒戒子弟曰:"盛满者道家之所忌,四时犹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损之又损之,庶可以免乎?"我们前面说过,司马懿是喜欢道家的,从这番话也可以验证。

  诸葛亮围祁山城,就如何军事部署和增援张合与司马懿发生了第一次分歧,这个分歧还基本上是军事观点的不同:司马懿使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张郃欲分兵驻雍、郿,懿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

  张合想留下一些主力保护后方,其实不能算错,毕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有赵云出斜谷道,如果这次突然有蜀军出斜谷道,司马懿的部署就有点问题了。不过,这次司马懿的判断没错,诸葛亮没有分兵。
  不过,大概是迫于后勤补给的压力,在司马懿离开上邽进军祁山的路上,诸葛亮突然分兵进攻上邽:亮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懿敛军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
  诸葛亮这一手,算的上漂亮,毕竟魏军的后勤补给也要靠当地的粮食。本来司马懿可以继续进攻祁山,可是后方粮草被劫,不能不救,结果来不及,小麦还是被诸葛亮抢了。上邽的守将自然郭淮、费曜自然不能看诸葛亮抢粮,结果出城一战,被诸葛亮大败。等到司马懿回兵了,粮食也被抢的差不多了。
  诸葛亮突然玩一手运动战,司马懿完全摸不着头脑,充分的被诸葛亮调动了。按晋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在诸葛亮的调动下,司马懿是忽东忽西,被搞得疲劳不堪。魏军诸将为什么害怕呢?当然是因为后勤粮草被人端了。还好,这个时候雍州刺史郭淮建功了:五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

  诸葛亮随后安全回师祁山,和祁山主力部队会合。司马懿随后跟着诸葛亮的足迹,又来到了祁山。这个司马懿来来去去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走,张合发作了;懿等寻亮后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

  张合的建议,有点曹操的影子,曹操最喜欢干的就是分兵轻骑抄对方的后路,粮道。魏国前有祁山坚城,后有司马懿大军进逼,如果诸葛亮的后方再被骚扰,战争很难说。这个又是一个运动战的好方案。当然,我们不能说诸葛亮对此就一点不防备,张合就一定能稳赢。关键是张合对司马懿的语气。
  张合的发言,用可..,不宜...的语气,已经有点指导司马懿的味道。司马懿作为一代枭雄,当然不从。否则按张合的套路赢了,司马懿日后还能按的住张合吗?那么,司马懿为什么坚称己见呢?这个是从司马懿自身的政治利益出发的。
  诸葛亮名动江湖,司马懿此前从败诸葛瑾,讨孟达的战功来看,并不显赫。要想在军界收服那些军头,战绩是第一位的。而战绩,至少是不能败。奇兵胜利固然很好,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失败风险。一但失败,小败还好,大败的话,就会动摇魏国在关中的根基。这个对魏国和司马家都不是好事。而诸葛亮的弱点,又是十分的明显,就是后勤。诸葛亮都被逼的突然到上邽地区去抢收麦子了,虽然魏国的后勤压力也同样巨大,但怎么也比远道而来的诸葛亮好很多。因此,抓住诸葛亮的弱点,逼退诸葛亮是不成问题的。这个司马懿,用兵之谨慎,不下诸葛亮。

  因此,张合的建议,某种程度是和司马懿的战略再唱反调。而反对司马懿的做法的,譬如魏平,贾嗣(误写成贾诩),费曜、戴陵等都是是当年曹真的部下,有张合背后的支持,这几个人竟然敢嘲笑司马懿。资治通鉴用司马懿病之就充分表明了司马懿的态度,那就是这帮人都不是我的小团体,而是政敌啊。事实上,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这帮人包括费曜等人就都从雍凉前线消失了,譬如征蜀护军这个职位就从戴陵换到了秦朗。

  在众将的逼迫下,司马懿勉强出战: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王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司马懿并没有采用张合的分兵袭后之计,而是就是当面分兵两路向诸葛亮进攻。结果张合这一路没有讨到什么便宜,而卤城附近,主力司马懿在野战面对诸葛亮的主力,就吃到了一次大败仗。不过,这个败仗,对于司马懿还不能算伤筋动骨,却给了司马懿坚持自己战略的理由,并从此在众将中占据道义上风。这个败仗来的还正是及时啊。不过,无论如何,司马懿算是领教了诸葛亮正面野战的厉害。到了第四次北伐五丈原,司马懿是打死不出战,诸葛亮又不擅长运动战调动敌人,硬是被司马懿耗的没有办法。

  诸葛亮的粮尽,不得不撤军,却又引发了蜀国的李严一案,我们后面再说。有了卤城一败,司马懿证明了自己的相持战略的正确,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发言权。于是在要不要追击诸葛亮的问题上,司马懿又一次行使了自己主帅的权力,强迫张合追击蜀军,按三国志张合传: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