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而言,司马懿的心思就隐藏的比较深了。这个大概也是因为两人的阅历不同吧。诸葛亮年少得志,刘备一直很器重他,后来更是以托孤重任,相对而言,蜀汉集团内部的斗争也比魏国内部大概要简单不少,再加上诸葛亮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诸葛亮的坦荡,也是有政治基础的。
司马懿懿历经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代君主,前三位都不是易与之辈,而司马懿能够屹立不倒,也是堪称奇迹。曹操临终,嘱以后事的有曹洪,陈群,贾诩,司马懿等人,曹丕临终,嘱以后事的有曹真,陈群,司马懿等人,曹睿临终,嘱以后事的有,曹爽,司马懿等人,可见司马懿真的是不倒翁,除了司马懿活的够长以外,大概司马懿的政治智慧大概也是不可少的。每次托孤,司马懿都不是排名第一,但结果是司马懿坚持到了最后,这个大概就是司马懿的智慧了,不敢为天下先,典型的老子思想。
要说司马懿的思想,大概是和胡昭有点类似。胡昭,字孔明,东汉末期大隐士,就名字而言是第二个孔明,就隐士而言,似乎是第二个司马徽。胡昭对司马懿的赏识,大概和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赏识差不多。
皇甫谧著一本高士传,胡昭有记载如下: 胡昭字孔明,颍川人也。始避地冀州,不应袁绍之命。武帝亦辟昭,昭自陈本志。帝曰:“人各有志,出处不同。勉卒高尚,义不相屈。”昭乃隐陆浑山中,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至嘉平初,年八十九,卒于家。初,晋宣帝为布衣时,与昭有旧。同郡周生等谋害帝,昭闻而步陟险,邀生于崤、渑之间,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昭因与斫枣树共盟而别。昭虽有阴德于帝,口终不言,人莫知之。信行著于乡党。
胡昭和司马懿为友,又如此看重司马懿,这个说明两人的思想有类似的地方。而胡昭自己大概就是老子的思想,喜欢避居山林名泉之下。
司马懿自己的政治手段,又都是以退为进,这个颇有点老子道德经的致虚极 守静笃精髓。楼主推测,从以胡昭为友,到司马懿的种种手段,司马懿大概学习的是黄老之学,可能与张良类似。这个也很正常,毕竟在汉文景之治,遵循的也是黄老之学,这个也算是显学之一了。
只不过,诸葛亮的法家,对司马懿的道家,最后是司马懿获得了成功。不过,这个成功不能说是诸葛亮在治国上的失败,楼主以为,诸葛亮的失败,更多的是诸葛亮的军事战略的失败,这个和诸葛亮的性格又是分不开的。除此以外,司马懿以堂堂数倍于蜀国的魏国国力,以静制动,最后获得胜利,不能不说是合乎情理的结果。
日期:2018-06-22 16:23:24
解析四:诸葛亮的陇右战略:隆中对的副本
由于曹丕接受了士族门阀的代表陈群—颍川士族陈家-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基本上曹魏集团内部基本安定,这个也是曹丕三伐吴国的基础。黄初四年二月,黄初五年七月,黄初六年五月,曹丕三讨吴国。为什么曹丕要把吴国作为打压的第一对象,除了当初孙权演戏欺骗曹丕之外,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夷陵之战吴国战胜了蜀国,导致吴国的国力明显超越蜀国,对于老大而言,打压老二是天经地义的,不能放任老二的发展。可是这么看来,好像曹丕也是均势策略的信奉者。
如果曹丕准备用攻势策略,更应该进攻蜀国,毕竟夷陵之战蜀国损失了小半的主力部队。不过,魏蜀远在西边,距离中原太远,而魏吴可就一江之隔,在江淮平原相对峙。如果曹丕不把孙权的势头打下来,估计曹丕是不会放心远征蜀国的。
当然,这个时候对于蜀国来说,由于不知道曹丕的策略,因此极有可能面临魏吴的两面夹击,这个真的是如诸葛亮所言,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不过由于曹丕三伐吴国,都是无功而返,因此,也就没有时机去攻击蜀国了,这个大概又出乎蜀国的意料了。
为了跳出两线作战的窘境,黄初四年九月,在刘备死后五个月,诸葛亮准备与孙权议和,按资治通鉴:汉尚书义阳邓芝言于诸葛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即尊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以中郎将修好于吴。冬,十月,芝至吴。时吴王犹未与魏绝,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吴王见之,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脣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吴王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绝魏,专与汉连和。
孙权为什么默然良久?其实对于老二孙权而言,基本上他是没有选择权的。那么孙权的默然,就很值得体味了。其中的战略含义,是非常浓的。
日期:2018-06-22 16:24:22
在吴蜀魏三国中,吴国是最为尴尬的。吴国缺乏骑兵部队,在合肥方向和江淮平原的争斗中,总是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双方总是在拉锯战,这点吕蒙当初上书孙权决策偷袭关羽时就说的很清楚。如果合肥方向突破不了,那么选择襄阳方向呢?其实基本上是一样的。这样看来,吴国如果和蜀国结盟,那么吴国攻则不足,守则有余,所以说是最尴尬的。可是如果不和蜀国结盟,现在魏国已经吴国这个老二作为头号对手了,也实在是不能多树敌人了。
所以孙权的默然,大概是进不能进,退不能退的心镜最真实的写照了。其实如果鲁肃的榻上对实现不了,而曹魏集团内部又非常统一,这个就已经注定了吴国的结局了。当然,后来司马昭其实给了吴国一些机会,例如诸葛诞之叛,可是吴国也没有抓住。
所以,吴蜀结盟,得利最大的是蜀国。诸葛亮还是运用均势策略,重新改变了战略处镜。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希望跨有荆益二州,这个规划已经不现实了,诸葛亮重新做了改变。其实这个改变对隆中对来说,可以算的上是隆中对的副本了,那就是放弃荆州,跨有益凉二州,这个规划大概也是刘备同意的。我们前面说过,孙权在催讨南郡的时候,刘备就曾经说过,如果拿下凉州,就把荆州还给孙权。
那么这个隆中对的副本靠谱吗?
日期:2018-06-22 17:26:45
六盘山,又称陇山。
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的凉州为陇右。陇右地区位处黄土高原西部,界于青藏、内蒙、黄土三大高原结合部。
我们前面说过,给诸葛亮能够参考统一天下路线的,就是秦国据有关中,刘邦出益州攻取关中,而后向东进攻统一中国,还有就是刘秀统一黄河以北,以北攻南。当然,袁绍曹操走的是以北攻南的路线,而诸葛亮地处益州,自然只能向秦国和刘邦学习了,以西攻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