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唐朝讲给你听——历史就是一本正经的八卦》
第47节

作者: 皮唐先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李密的大将李勣就这样成了唐朝的臣子,小李算是被老李狠狠占了一次便宜。但老李对这个便宜似乎不太领情,原因就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对这个年轻人,他无时无刻都要有所提防。
  于是,表面看上去,李渊把表妹独孤氏嫁给了李密,一如既往和他攀亲戚(常呼为弟),还给了上柱国、邢国公这样显耀的爵位,但暗地里却没有给他一点实际权力。
  除了那些虚有其表的勋位、爵位,李密的实际职务只是一个光禄卿,这个职务是干嘛的呢?是负责宫中膳食的。听起来简直有点像宫廷食堂管理员,对这样的结果,心高气傲的李密当然深以为耻。
  但这还不是最可耻的,就是在这样人微言轻的岗位上,他也干的很不顺心,经常受到唐朝大臣的奚落,甚至有时还有人公然向他索贿。
  这可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落毛的凤凰不如鸡啊,李密因此整日郁郁寡欢,牢骚满腹。

  当初来投唐的时候,虽然他不是那么情愿,但打定主意之后也曾满怀过希望。
  “我拥众百万,一朝解甲归唐,关东地区有数百座城池,若是将士知道我在这里,派人去招降,也会全部归顺。这个功劳,比起窦融都差不多少吧?唐公要是高兴起来,还不得给我一个宰相当当!”
  这些话才是李密的本意,当不成魏公了就不当吧,凑合凑合当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也是可以的。但没想到现实却如此的嘲讽,他竟然沦落到了如此田地,心理的落差可想而知。
  但李密这样想到底合不合理呢?我们就看看他以谁自比吧。

  窦融?唉,他怎么会像窦融呢,他哪有一点像窦融。
  我们知道,窦融出自西汉名门,是文帝窦太后家的后人(这一点和李密倒是有点像)。王莽篡权之后,天下大乱,他拉起队伍占据了河西之地。窦融这人很有治国才能,把河西治理的有声有色,户口殷实,兵强马壮,百姓生活非常安定。任何一个人处在这种情况下,都可以像当年彭越一样坐观天下成败,或者像韩信一样对未来的主子漫天要价。但窦融却没有,他在大好形势之下主动上表,归附了刘秀,让东汉王朝兵不血刃的完成了统一,而且入朝之后谨小慎微、深居简出,多次辞让爵位和赏赐,从不以功臣自居。所以子孙后代长享富贵,留下了千古佳话。

  而李密呢,他根本就不是心悦诚服的归顺唐朝,他的归顺只是在大战失败瓦岗军成了一盘散沙,将士离心之后,不得已做出的一种选择。而且归顺之后还自以为居功至伟,政治失意之后又对官职待遇挑三拣四,完全无法做到一个臣子的本分,可见二人的行为是有本质区别的。
  我们再看刘秀,刘秀是一个罕见的厚道之人,这种厚道的性格在历代君主里更是绝无仅有。他从小喜欢干农活(性勤于稼穑),在乡中以忠厚老实闻名,哥哥刘縯慷慨侠义,喜欢结交死士,经常取笑他胆小怕事,以至于后来刘秀参加绿林军造反的时候,大家看到他都交头接耳的惊叹道:“这老实巴交的都起来造反了?”(谨厚者亦复为之?)
  刘秀就是这样一个厚道到有些夸张的人。
  而李渊的性格则与厚道完全不沾边,在几十年宦海沉浮中,他磨砺出了很深的城府,从他镇压农民军时手段的狠辣,起兵时杀掉王威、高君雅的诡诈,打下长安却不称帝的韬光养晦就可以看出,李渊的心胸其实不那么宽广,性格更算不上忠厚。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做事果决、不留尾巴的人,对李密这样的“落水狗”,他不仅不会放过,反而一定会痛打。

  因此,李密不是窦融,李渊也不是刘秀。李密没有窦融那样安分守己的心境,他更喜欢自己来指点江山。李渊也没有刘秀那像庄稼汉一样宽厚的性格,他对待潜在的竞争对手从来不留情面。
  二人之间,必有一战。
  日期:2017-12-30 12:01:05
  [106]
  英雄末路
  在一次朝会的时候,身为光禄卿的李密履行了职责—在众目睽睽之下贡献食物。
  朝会结束之后,李密终于感觉耻辱到无法容忍了,于是私下找到王伯当发牢骚。伯当啊,我在这里可算受够了。
  哪知王伯当对当下的境遇也一肚子怨气,再加上他向来对李密忠心耿耿,于是应声说道。
  “天下大事还在您的掌握之中!李勣在黎阳,张善相在罗口,各地群雄在河南一带的兵力都非常空虚,只要我们能够回去,就还有从头再来的机会。”
  李密听后大喜,于是计划找借口离开长安。
  当然了,想出去需要得到李渊的批准。他心怀忐忑的找到李渊,说出了一个理由。
  “陛下,关东群雄多未归附,而他们当中很多都是我的旧部。如果您派我去说服他们,一定可以成功。然后再回过头来收拾王世充等人,一定易如反掌。”
  这个理由实在很有诱惑力,关东那么多的地盘,那么多精兵,那么多人口,如果能不战而下,谁又忍心拒绝呢?谁都不能。
  去吧。
  李渊痛快的答应了。不顾大臣们的劝阻答应了。
  临行那天,李渊亲自在宫里给李密摆酒践行,一起在座的还有贾闰甫,他当过李密的秘书(记室),也是一起来投唐的成员之一。

  李渊斟了满满一大杯酒,递给了李密,拍着胸脯说道。
  “今天和你说句心里话,有人确实不想让你走,但是大丈夫一诺千金,我没有听。你只管去吧,到了关东就好好建功立业,为兄等你的好消息。”
  李密面色冷峻,恭敬的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然后,他带着入关时的两万军队辞别李渊,离开了长安,直奔关东而去,王伯当、贾闰甫等人也一同随行。
  十二月的冷风如刀,李密却没有感觉到冷。在西北风的吹拂下,他只觉得周身都变得轻快了,就像一只挣脱牢笼的鸟,即将飞到关东那片广袤的天空。

  但启程刚刚不久,朝廷就传来了命令,要李密把手下人马的一半留在华州,只能带另一半出关。李密对这个命令有些不爽,但能带上一万人也总比没有强,于是留下了一万人,带着剩下的一万继续前进。
  可等他们走到稠桑(河南三门峡)附近的时候,却又收到了朝廷另一道命令—召李密单骑入朝,听候节度,其余军队慢速前进。
  和前一道命令比起来,这一道命令就有些诡异了,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这是李渊的圈套。事实也的确如此,一个跟在队伍中的人已经察觉到了李密的异样(至于是不是身负秘密使命尚未可知),深恐他作乱受到牵连,于是秘密上表汇报了他的动向,并十分肯定的说—李密必反。而李渊为了稳住李密,也方才下了这道看似不痛不痒,事实上却可能把他致于死地的命令。
  但李密怎么可能被稳住呢?聪明过人的他马上猜到可能走漏了风声,事已至此,无论如何也不能回去了。
  李密面色沉重,对众人说道:
  “唐廷无故召我回去,明显是猜疑我了。我要是回去了,恐怕有去无回。为今之计,不如袭取附近的桃林县,收缴兵粮,然后渡过黄河北去。”
  这道命令确实居心叵测,李密回去了也可能遭遇不测,但目前的形势毕竟不太明朗,在这种情况下就贸然在人家地盘上反叛,李密的想法也有些莽撞。
  贾闰甫对此不以为然,劝说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