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 全新解——传世文献+出土资料重述那段奠定中华走向的朦胧上古史》
第51节作者:
唐封叶 但同一场“牧野之战”,一边有古书说“纣卒易向”,一边又有古籍记载“血流漂杵”,到底哪个对呢?其实,历史是复杂的,并非非黑即白,以上两个说法可能都存在。也就是说,牧野之战,应该是既有部分商军在胶鬲、微子启等人的策反下成规模地叛变倒戈,又有部分商军与伐商联军进行了殊死战斗,甚至血战到底。那哪部分商军会这么与伐商联军拼命呢?首先,商纣王自己选拔的亲兵卫队,应该是支持纣王的。第二,俗话说得好,“秦桧还有仨好朋友”。在纣王在位的30余年间,既有不满纣王政策的人或者失意者,但肯定也有支持纣王政策的人,以及在纣王政策下获利的既得利益者。尤其像那些被纣王从寒微地位提拔上来担任要职的“小人”(古代小人主要指地位),大都理应感激纣王的“知遇之恩”而为纣王死战。退一步讲,就算他们不感激纣王,也该明白,一旦纣王死了、周军获胜,他们作为纣王的亲信必无好下场,为了自己,他们也该与纣王同生死共命运。第三,牧野之战,和后世普通的改朝换代不同,可以说是商、周两族之间的“民族战争”。打个比方,商周易代,有点类似后世的“满清入关”,都是偏远地区的落后民族,进攻中原地区的先进民族(当然商人其实也是从中原东北方向来的,只不过已经占据中原几百年了)。一些商军将士,即便对纣王本人忠诚度不够高,但是出于“民族大义”,也会在周军即将攻占本国首都的时候,奋力一战。这些或忠于纣王本人,或忠于商朝商族的势力,在周军突破本方第一线、部分商军叛变倒戈的时候,依然殊死一战,奋力搏杀。所以血肉横飞之下,刚下过雨的牧野之上,坑洼中的积水都被双方将士的鲜血染红了,而且“血水”多得几乎都能漂起木棒来,这就是所谓的“血流漂杵”。
日期:2017-11-19 21:02:38
伐商联军与忠于商纣的商军,从甲子日的清晨开始,激战竟日,一直打到当天下午。忠于商纣的军队,尽管在纣王的指挥下拼尽了全力,但因为先前大批商军叛变倒戈,使商军阵势早已经千疮百孔;在志在必得的伐商联军的不间断凌厉攻势下,他们最终无力回天,在日落时溃败四散。纣王的亲信大臣费仲等百余人,被周人擒获。曾经骄傲自信的纣王,不得不狼狈逃回别都朝歌城中。
血色残阳下,原本喧嚣的战场,终于变得宁静下来。牧野之战以周人为首的伐商联军取胜而告终,中国历史就此翻开了一页新的篇章。
日期:2017-11-19 21:20:31
29,纣王拥玉自焚,武王平定四方
甲子日傍晚,疲惫、惊慌、气愤的纣王,从牧野逃回了商朝的副都—朝歌城。这时他早上带出的“其会如林”的几万大军,或降或死,已经片甲不剩。以周人为首的伐商联军马上就要乘胜攻入朝歌,而纣王此时已经再也组织不起力量去阻挡了。想想自己登基30余年,几乎百战百胜;这一次却在优势兵力、以逸待劳的有利局面下,因为部下叛变倒戈,一战输掉老本乃至祖宗打下的近600年江山,一股英雄末路的悲凉,想必会涌上纣王的心头。他恨周人,当然会更恨那些倒戈的“叛臣”—不是那些“叛臣”,自己此战怎么会失败?不过这时朝歌周边的商王畿内外,还有众多属于商朝的城邑和侯国。如果纣王能学习后来的宋高宗赵构,抱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宗旨先逃走保命再说,说不定他还有与周武王继续较量的机会。但不知是因为高傲的纣王无颜面对失败,还是由于他目标太大、被伐商联军和胶鬲、微子启的商朝叛军紧盯不放,纣王最终没能够逃出朝歌城。走投无路之下,他只得回到朝歌的王宫中,登上那高大的鹿台。
鹿台上的纣王,万念俱灰,不得已选择了自杀。他把宫中收藏的大批宝玉,包括五枚最珍贵的“天智玉”,都围裹在自己身上、堆积在自己周边,然后举火自焚。刹那间,朝歌的夜空被火光映红。纣王拥玉自焚,除了不让周人得到自己的遗体,以及把最珍贵的东西烧毁也不给周人这两种想法外,也许还有深意。古人认为,玉乃集天地精华之物。纣王应该是至死也不服气,想在烈火中借助“天地之精”复活或变为厉鬼,来向周武王复仇吧。
回过头来再说武王这边。牧野商军崩溃、胜负已分后,一部分联军继续追剿残敌,武王则以胜利者的姿态,挥动着太白军旗,向联军中的诸侯们致意。和今天人们把白旗当成投降的象征不同,在商周之际,大白旗可是至高军事权力的象征。诸侯们见状,一起礼拜恭贺武王,武王又作揖还礼。随后武王率军浩浩荡荡向朝歌城进发。
来到城郊不远,一帮商人贵族已经带着商朝宗庙里的祭器在此等候、迎降,他们就是微子启、胶鬲以及他们拉拢来的反对纣王的殷商贵族大臣。望见武王车驾来到,光着上身、双手反绑、嘴里衔着玉璧的微子启,跪着向前挪来迎接。他左边的侍从牵着羊,右边的侍从则拿着茅草。
武王见状连忙下车,亲自解开微子启的绳索,接受了其进献的玉璧,并为微子启举行了消灾去祸的仪式,表示接受了以微子启为首的商人贵族的投诚。紧接着他下达命令,宣布保留微子启为首的殷商贵族原来的官位爵禄。
见此商人贵族迎降的情景,武王的臣下和诸侯们都来到他面前,恭贺道:“这真是上天降下的大喜之事。”说完,他们又向武王拜了两次。武王答礼后,率先进入城中。
武王等人一路前行,直奔商朝的王宫,最后寻到鹿台前。不知道是否是因为纣王身上和周围堆的宝玉太多,他的尸身并没有化为灰烬,而是基本保留下来。武王确定鹿台上的焦尸就是纣王后,先是张弓搭箭,向尸身射了三箭。随后他下了战车,拔出所配的轻吕剑刺砍纣王的尸身,最后又用黄钺砍下其脑袋,取下悬挂在太白军旗上。紧接着武王又来到妲己等两位纣王宠妃居住的宫殿,妲己等二妃也已经自缢身死了。武王像刚才一样,分别向她们的尸身连射三箭,再以轻吕剑刺砍,最后用黑色的玄钺斩二女之首,挂在小白军旗之上。对于武王的举动,可能现在人不能理解,会觉得过于残忍。其实古代的一些儒者,读到这也觉得太残忍,接受不了。他们宥于后世的“君臣”观念和“仁义”思想,认为作为儒家“仁者”典范的武王,不应该做出这等砍下自己前任君主尸体的脑袋并吊在旗子上的事,于是只得愣说《逸周书》、《墨子》、《荀子》等先秦古籍的相关记载都是假的。但实际上在商周之际,砍下敌方首领的脑袋并挂在旗子上的做法,是当时的通行惯例。据西周青铜器小盂鼎记载,一直到西周周康王时,周人大将南宫盂讨伐鬼方得胜后,也是扛着挂满鬼方首领脑袋的旗子入太庙献祭的。我们后人不能以后世的仁慈观念,去责备上古之人;也不能以后世的君臣观念,去要求商周之际的武王。因为商朝时君臣观念还并不像后世那么严格,那时候世人眼中的商王,更类似于天下盟主的地位。后世“君臣名分”严定的局面,是到后来周公“制礼作乐”以后才逐渐形成的,这个我们后来会讲到。何况对于武王来说,商朝于他有杀祖父之仇、囚父亲之恨,灭商兴周既是争夺天下,又是报仇雪恨,武王怎么会心慈手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