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 全新解——传世文献+出土资料重述那段奠定中华走向的朦胧上古史》
第50节作者:
唐封叶 日期:2017-11-19 00:34:48
3000多年后的我们,已经不能搞清楚牧野之战时双方的实际兵力数字了。但是商军数量远多于伐商联军这一点,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这是各种古籍一致强调的。那么以少攻多的武王,具体会如何打这场兵力悬殊的仗呢?
《逸周书·克殷解》称,武王在开战之初,就命令周军中两员最勇猛的悍将—太师吕尚和一名百夫长,前往商军阵营“致师”。这“致师”是何意,我们前面在讲姜太公吕尚的故事时,已经讲过了,也就是“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
于是在辽阔的牧野之上,只见正值壮年的太师吕尚(姜太公)和那位不知姓名的百夫长,跪立在由四匹雄健的骏马牵引着的高大坚固的檀木战车里,率领百名同样精锐勇悍的战士,如盘旋而起、捕食猎物的雄鹰般,猛冲商军的军阵!这就是《诗经》中所歌唱的“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惟师尚父,时维鹰扬”!据考古证明,商末时的战车以两马为主,吕尚能乘坐四匹马牵引的檀木战车,可见其地位之尊崇高贵。
不过细心的人可能会说,你等等,你没写错吧?姜太公是跪立在战车里往前冲的?北京军事博物馆里有东周战车复原像,车后的两位甲士不都是站着的吗?那我请你注意,军博都说了,他们复原的是东周时期的战车,而非商代和西周的战车。考古学家测量出土的几百辆殷商、西周战车发现,商周战车车舆的栏杆是非常矮的,一般只有35-60厘米高,也就是在一个170厘米身高的成年人的膝盖部位上下。而且商朝的战车并没有后来用于做扶手的车轼;西周时期虽然有车轼了,也很矮,只有40多厘米高。人站着时重心本就很高,打仗时手上又拿着武器,重心越发高了,在栏杆很矮的疾驰的战车上,又没有扶手,谁能站得住?不服的找一辆三轮运货车,让人在泥土地上开到20码的速度,然后你举着根竹竿站在车厢里面,不准扶什么东西,看能站得住不?所以很多影视剧的镜头和连环画的插图上都是骗人的,殷商西周时期的战车,行驶时成员并不是站在里面的,而是跪立在里面的(古代称之为“跽”)。只有战车停下来或速度极慢时,成员才能站起来厮杀,否则必倒无疑。是到了东周尤其是战国后期以后,随着车舆围栏的加高、车轼的加高,部分战车内的御手和战士,才能在行驶中站立驾车或作战。
日期:2017-11-19 10:49:07
回过头来我们再说牧野之战。师尚父跪立(“跽”)在战车里,带领周人精兵锐卒向商人发起试探性攻击。师尚父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军人,他很快就寻找到商人军阵的薄弱点,然后对这里猛敲。商军虽然人数众多,但也挡不住这些如狼似虎的猛人。商人的军阵在他们的冲击下,就如同黄油遇到刀子,阵势中央立即被捅出了一个大豁口。武王看见吕尚“致师”一击得手,也迅速指挥虎贲勇士驾着战车,作为后续部队朝着太师吕尚打开的豁口猛进,以扩大战果。
那边商军面对如此情况,又有怎样的反应呢?很多古书都说商军士卒毫无战斗意志,甚至“盼望”武王来攻打。当武王指挥大军对商军猛攻时,商军士卒干脆都调转武器进攻纣王,为周人做内应去了。
商军士卒为什么会调转武器打纣王、做内应?古代的传统说法,都是说纣王对内残酷暴虐,所以商兵巴不得周人来“解民倒悬”。
到了上世纪,阶级斗争、五大社会分期理论传入中国后,中国史学界又流行一种解释,说是因为商军主力还停留在东夷地区镇压,或商军讨伐东夷损失惨重,王畿内商军力量薄弱,纣王手上兵力不多,只得临时把奴隶和俘虏的东夷战俘武装起来,来与武王作战。他们说倒戈攻打纣王的商军士兵,就是这些临时被武装起来、恨透了纣王的奴隶和东夷战俘。不过这种说法显然“左”的烙印太重,也不是太合情理。因为按照上古的惯例,当兵是贵族和平民的权利,奴隶和战俘是没有当兵的资格的。就算情势紧急,商朝主力在东夷难以转回,需要变通式地临时武装一些奴隶和战俘,这些人也不可能是商军的主力,顶多发根木棍在阵前当炮灰,阵后必有商人为主的部队压阵。试想如果牧野的商军多数都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战俘,纣王敢“御驾亲征”,站在他们中间吗?
其实牧野商军大规模倒戈的原因,我们上面已经透露过了,那就是胶鬲、微子启等商朝贵族大臣“里通外国”的结果。古今中外,打仗时一方有部分人投降、倒戈,不足为奇;但是出现大规模倒戈行为,必然不是“凑巧”,肯定是事先精心策划、组织好的结果。微子启是纣王的庶兄,他应该是看不惯纣王启动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改革”,甚至是不满自己作为兄长却未能继承商矯hong王位,所以才暗通周人,希望借周人之手干掉纣王;从周人曾许诺他世代奉守商朝祭祀、用商朝天子之乐的事情,可以大略看出微子的“野心”,那就是取纣王而代之,自己做商人的君主。微子启作为商朝“王兄”,他对商朝内部其他贵族大臣、世家大族的影响之大,不说也可想而知。而胶鬲不知道他原本就是周人安插进商朝的“间谍”,还是因为不满于纣王不够重视自己,反正他也背叛了纣王成为周人的内应;从周公旦这种“王弟”级别的周人贵族亲自出面拉拢他的情形来看,他在商朝的活动、影响能力也不小。胶鬲前些日子从武王口中得知甲子日伐商联军将会到牧野的消息后,肯定暗中和微子启一起,策反了很多不满纣王的商朝将领和族长,这才造成了牧野之战商军出现大规模士兵叛变并转回头攻击纣王的状况,也即古人所说的“纣卒易向”。
《史记》等古书说,因为商军士无战心,倒戈相向,纣王就仓惶逃走了,牧野之战也就顺利结束了。不过在后世已经失传的先秦古书《尚书·武成》篇里,却有不同的记载。《武成》称牧野之战“血流漂杵”,也就是说双方打得异常激烈,血流遍地,木棍子都能在血水里漂起来了。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武成》篇失传了,你咋知道里面有“血流漂杵”的描写的?这还要多亏战国时的孟子和东汉王充的评论。孟子看过先秦原版的《武成》后,曾愤愤然地说到:“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主张且坚信“仁者无敌”,积极劝谏诱导当时的战国君王们行仁政,所以不相信或不愿相信牧野之战有过“血流漂杵”式的激战。中国有句著名的格言,叫“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孟子针对《尚书·武成》篇有关“血流漂杵”的记载而说的。而东汉王充在《论衡·语增第二十五》里也说“牧野之战,血流漂杵、赤地千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