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中后期 ——诸葛亮身后的战争与和平》
第32节

作者: 任誉任健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12-22 08:22:16
  兴势之战爆发的时候,蜀汉方面由于蒋琬前一年将主力部队回撤到涪县,汉中兵力不足三万,与魏军实力相差悬殊。镇守汉中除了镇北大将军王平,还有蒋琬的表弟左护军、所威将军刘敏,及行参军、裨将军杜义。面对曹魏方面的十多万大军,杜义等建议把汉中的兵力适当回缩,固守汉城、乐城等几座重要的城池,而等待涪城前线总指挥部的救兵到来,然后对敌军进行合围歼灭。但王平、刘敏坚决否定了这一主张,他认为援军从涪城前来,其间距离太远、等待时间过长。如果放弃关隘而让敌军进入汉中盆地,形势极为危险。王平提出在汉中腹地只留千人左右的小股部队,由他负责镇后,而由刘敏、杜义率领主力部队前伸到兴势山一带的关隘地带,严防死守,拒敌于边境之外,等待涪城援军。

  兴势之战实际上是一场蜀汉军队的边境保卫战。《三国演义》对这场重要的战役只字不提,可能是因为姜维没有参战。姜维当时身为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主要负责凉州防务,汉中远在他的防区之外。这场边境保卫战的蜀军主将是费祎。按照《三国志》记载,蜀汉新任大将军费祎当时身在成都负责主持国家政务,距离汉中最近的高级将领是驻扎涪县的大司马蒋琬。可能是由于蒋琬身体不好,后主命令费祎紧急赶超汉中抗击魏军,并任命马忠为“平尚书事”,暂时主持成都方面的政务工作。 

  费祎从成都出发时,光禄大夫来敏前来送行。当时前线军情十万火急,人马均已披挂,严整待令出发。来敏提出和费祎下棋。尽管军情紧急,但费祎仍然放下繁杂军务,专心致志地与来敏对弈了几局,毫无畏惧、厌倦之色。来敏因此敬佩地说:“我是想试探您一下。见到您如此沉稳冷静,我就完全放心了,您一定能打败来犯之敌。”
  由于汉中守军严格执行盯紧关口、严防死守的传统战略,死死把魏军挡在了兴势山之外而无法前进一步。而当时魏军由于后勤运输线路太长,补给极端困难,牛马骡驴等运送畜牧死亡大半,空耗了一段时间后只好退兵。正好赶上费祎率领的蜀汉增援部队赶到汉中,蜀军主力迂回到三岭一带(三岭大概是沈岭、衙岭和分水岭)对魏军进行包抄截击。曹魏部队死伤过半,曹爽经过几番苦战这才死里逃生。

  兴势之战后,蜀汉大将军费祎声威大振,天子封他为成乡侯。蒋琬也执意把他在州中的官职让出来,大将军、尚书事费祎于是又兼任益州刺史,成为蜀汉政权的一线当家人。
  经过这场大捷,大将王平的声望也得到提升,成为与邓芝、马忠齐名的高级将领。
  从《三国志》关于兴势之战的记载看,蜀军内部在军事防御战略上很早就有争议。兴势之战的前期,军方多数人就提出要实现敛兵聚谷—这一防御战略后来被姜维所采用,但并不是姜维个人的主张。敛兵聚谷就是把遍布于边境各个险要关口第一道防线的守军撤退至汉、乐二城,诱敌深入然后调集重合关门打狗。而蜀汉方面在刘备攻占汉中之后,一直实行错守诸围战略,这是魏延主持汉中防务时提出的军事战略,就是在边境各个险要地段设置军事围卡,做到严防死守、拒敌于国门之外。

  三国对峙期间,蜀汉与曹魏之间共发生过各种规模的军事征伐20多次,多数对抗是由蜀汉方面主动发起,总共达到18次。其中刘备发动过一次汉中之战,同年孟达、刘封攻打过东三郡,关羽发动了襄樊大战;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马岱率军进行过一次偏师北伐;姜维先后发动过大概是九次北伐。而由魏方主动发起的对蜀汉战争只有三次,兴势之战为第二次。前一次发生在公元230年,当时的曹魏大司马曹真认为蜀汉屡次犯边,应该予以讨伐,于是出动多路大军进攻蜀汉。8月份,曹真率领关中军团从长安出发,走子午谷攻打汉中,另一路以荆州军团为主,沿汉水上行,由司马懿率领。两军约好在汉中会师。除了这两路主力,另有三路牵制性偏师同步推进。到9月,各地普遍连降大雨,伊水、洛水、黄河、汉水等多条河流泛滥成灾,栈道被冲毁多处,魏军漫长的后勤补给线愈发难以维持。其先锋部队又遭到蜀军迎头痛击,据魏略记载:“子午之役,(夏侯)霸召为前锋,进至兴势围,安营在曲谷中。蜀人望知其是霸也,指下兵攻之。霸手战鹿角间,赖救至,然后解。”在进退两难中苦熬一个多月,曹真终于接到皇帝命令撤军的诏书。各路大军原路返回。

  面对这两次魏军犯境,蜀军均是严格执行错守诸围的军事战略,以逸待劳,成功将敌军阻挡于边境之外,并对远征魏军造成沉重打击。只是现在看来,王平在兴势之战的整体部署显得有些保守。他在战前坚持错守诸围本身没有问题。但如果他在蜀军主力增援部队赶到之际再大胆一些,把魏军全部引进汉中盆地,然后内应外合、共同夹击,战果会比始终错守诸围要好得多。毕竟,曹魏方面难得出现重大军事失误,而兴势之战是一次不折不扣的重大失误,魏方主将曹爽才智平庸,又没有任何军事指挥经验,导致魏军战线拉得过长,后勤补给严重困难。如果蜀军能够抓住机会诱敌深入然后包抄围攻,这一次削掉的就是曹军主力,天下局势则有可能因此改观。

  到姜维执政后期,他表奏后主认为,错守诸围确实能够有效防御敌军,但是御敌于国门之外有一个很大的弊端是无法大规模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他因此提出面对敌军来袭,可以回撤守军、开放关口,把敌军全部放进来,以汉、东二城作为据点严防死守,同时在敌占区实现坚壁清野,并派出游击队伺机骚扰,使敌军不堪其扰、精疲力尽,然而各路军队倾城出动,全歼来犯之敌。
  姜维的敛兵聚谷主张在战略、战术上都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其中有一个极端关键的前提,是诱敌深入,双方的兵力差距不能过于悬殊。如果己方兵力严重不足而仍然坚持弃守险要关口,把大量敌军放进来的唯一后果就是反而被敌军“包饺子”,这种局面根本无须论证,三岁幼童都不会去这么做。这也正是蜀汉最终一次卫国战争中在汉中前线出现的情况。魏方钟会军团在顺利进入汉中盆地后对于汉、乐二城久攻不下,最后便不再攻城,而是派出重兵把两个据点死死围困,主力部队然后长驱直入…每次读到《三国志》里的记载:“蜀令诸围皆不得战,退还汉、乐二城守。”总不免会有一种错乱之感。姜维明明知道汉中守军只有两万,兵力严重不足,他仍然坚持敛兵聚谷的防御战略,难不成是在故意反水?这是后面详述的话题,暂不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