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中后期 ——诸葛亮身后的战争与和平》
第33节

作者: 任誉任健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12-27 08:39:32
  蒋琬是荆州零陵郡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县)人,少时聪慧好学,气度不凡与他的表弟刘敏都以才学知名。表兄弟两个后来跟随刘备来到蜀地。蒋琬被任命为广都县县令。有一次刘备出巡广都,发现蒋琬政务不理,且沉醉不醒,于是勃然大怒,险些要将蒋琬加罪严处。这一情节在《三国演义》里被作者挪用到了“凤雏”庞统身上。庞统倒也有过担任县令的经历,在任期间因不理政务而被免职。东吴方面的鲁肃闻讯后便给刘备写信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也为庞统解释开脱。刘备见大家都对庞统盛赞有加,于是召见了他,经过交谈后大为器重,便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亲密程度仅次于诸葛亮,后来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诸葛亮同样为蒋琬作了一番开脱:“蒋琬是社稷之器,而非百里之才,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望主公明察。”刘备素来敬重诸葛亮,因此予以免罪,但还是将他罢免。蒋琬不久后再次受到推举担任什邡县令。到公元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征召蒋琬进入中枢担任尚书郎。
  蒋琬后来又多次得到诸葛亮栽培和提携。他于公元230年出任留府长史之后,更是以稳健务实的工作作风回报诸葛亮的知遇之情。诸葛亮带兵在前线打仗,蒋琬以留府长史的身份在后方精心筹谋兵员和后勤保障物资的征调运输,确保军事前线兵精粮足,也解除了北伐统帅的后顾之忧,因此进一步得到诸葛亮好评:“公琰(即蒋琬)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作为诸葛亮事业的继承者,蒋琬不是那种偏安守成的政治家。他全面主持工作后,先是派遣马岱发动了一场规模有限的北伐,后来又多次派姜维率领偏师出征,昭示蜀汉政权“嗣武二祖,龚行天罚”的基本纲领。进驻汉中前线后,蒋琬结合蜀、魏对阵形势提出了东征战略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他在汉中启动的造船工程曾经引起东吴方面的警觉。据《三国志》记载,公元244年(赤乌七年),东吴大将步骘、朱然等分别上疏孙权:“自蜀还者,咸言欲背盟与魏交通,多作舟船,缮治城郭…”

  只是马岱的偏师出征,显得有些蹊跷。此事仅见于《晋书》记载:“蜀将马岱入寇,帝遣将军牛金击走之,斩千余级。”时为曹魏政权青龙三年,即公元235年,诸葛亮去世的第二年。蒋琬于当年升任大将军录尚书事,全面接管蜀汉军政事务。这场仗得很不好,蜀方被斩杀士兵千余。当时,蜀汉方面“新丧元帅,远近危悚”,本来不该是用兵的时候。而且这种小规模的偏师征伐明显不会有什么大的军事斩获。

  那么,大将军蒋琬缘何在执政之初发动了这场没有任何胜算的北伐?这应该与蒋琬执政时所面临的政治环境有关。在先主刘备的人格魅力感召和诸葛亮精心谋划之下,蜀汉政权荟萃了一大批心忧天下、志在匡扶的理想主义者战士。尤其是经过诸葛亮北伐期间的宣扬教化,“嗣武二祖,龚行天罚”的旗帜飘扬全境,“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进取旋律响彻巴蜀大地。无数巴蜀志士为了实现汉室复兴的光荣和梦想而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前赴后继。蜀汉方面的史料信息相对有限,却有大量关于政权内部理想主义情怀的记载。

  《三国志》裴注引述《云别传》记载,刘备攻占益州后,准备拿出房产、田地奖励功臣。大将赵云却说:“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云别传》其实是无名氏撰写的《赵云传》,裴松之在作注引述时为了区别《三国志》里的《赵云传》而称之为“别传”。有人质疑《云别传》的真实性,但是如果将各种史料所对应的历史事件进行认真对照,《云别传》里所描述的赵云事迹与历史是吻合的,换句话说,《云别传》既符合《三国志》里所呈现的历史逻辑,也填补了《三国志》里诸多历史事件中的空白。像刘备与曹操第一次单独较量的汉中之战,曹操在夏侯渊被蜀军斩杀后气势汹汹地亲临汉中督战,到达汉中后没有怎么和刘备交手便很快决定匆匆退兵,很多人认为这不符合曹操的性格。但是《三国志》对于期间过程没作任何交代。《云别传》则详细交代了其中的原因。曹操为了在汉中与刘备打持久战,往前线调运了大量军粮物资,《云别传》记载是“数千万囊”,存放在北山下。这一情报为大将黄忠所获得,黄忠于是联合赵云前去偷袭曹操的北山粮寨。黄忠率军前去劫粮,赵云负责接应。由于黄忠没有在约定时间返回,赵云便让时任沔阳长的张翼留守营寨,自己率领小部人马前去接应,结果在途中遇到曹军主力。赵云一行且战且退,被追至蜀军营寨。留守将领张翼见敌军势众,本来准备闭门拒守。但赵云自知兵力太少而无法死守,于是急中生智地摆出空城计,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见状生疑,只好怏怏撤退。赵云乘势率军倾营而出,并以劲弩猛射敌方后军。曹军方寸大乱,全线溃败,自相蹂践,坠入汉水中淹死者不计其数。而在曹操的粮寨北山之下,黄忠成功偷袭得手,曹军粮寨被劫,顿时失去了与刘备对抗的资本,面对蜀将刘封的叫阵也只能闭关不应。后来只好草草撤军。这是汉中之战的情况。在人物的品行操守方面,《云别传》里的记载也与《三国志》一脉相承。《三国志》里的《赵云传》只有短短300字,记载极其简略。对于赵云的结局只有廖廖数字:“七年卒,追谥顺平侯。”赵云去世于公元229年(建兴七年),而他被后主追谥为顺平侯,则是三十多年后的事情(公元261年)。《云别传》则对赵云的谥号予以详细解释:“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应该说这一谥号与赵云的个人品行是相称的。赵云在成都劝谏刘备的这番话符合赵云的思想境界。按照赵云的理解,他本人和关羽、张飞等义无反顾地追随刘备,战赤壁、取荆州、进巴蜀,大家目的是为了兴复汉室、平定天下。当年霍去病还能谨记匈奴不灭、不考虑个人家庭的道理。现在虽然占领了益州,但是国贼曹操还在北方作恶横行,天下远未太平。等到除掉国贼、平定天下,我们再回到各自的家乡,归耕本土,安居乐业,这才是大家最终的目标和理想。

  赵云的这番话使一位公而忘私的志士形象跃然纸上,也完全契合蜀汉方面的政权文化氛围。《三国志》裴注里的“郭冲五事”,其中有一件事说,在公元231年的北伐征战中,魏明帝亲临长安并派司马懿、张郃率领大军赶赴前线,蜀军面临空前压力。当时正好赶上蜀军将士换防轮休,十万大军中有两万人即将启程返乡,后方补充兵员尚未到达。诸葛亮在这种情况下坚持让轮休将士马上启程,避免让家人翘首期盼。轮休将士闻讯后纷纷表示愿意放弃轮休,留在前线,奋勇杀敌。其他将士听后也倍感振奋。于是“临战之日,莫不拔刃争先,以一当十。”郭冲讲述这件事旨在颂扬、神化诸葛亮。但这件事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蜀军前线将士群情激昂、同仇敌忾的精神士气。诸葛亮去世后,《三国志魏延传》确切记载了魏延获知丞相去世后的第一反应:“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客观地说,魏延当时讲这番话,重点是在后半句,因为他和杨仪不和,他是在抗议由杨仪负责统筹蜀军撤离的临时安排。但是这番激愤表白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位高级将领对于北伐战事的理解,蜀军北伐,意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践行“嗣武二祖,龚行天罚”基本纲领的正义之举、“天下之事”。

  至此,蒋琬在执政之初便派遣马岱偏师出征、北伐曹魏,其意图已经非常明确。在那种理想与信念激情燃烧的社会氛围之中,将琬正是通过此举向蜀汉朝野发出明确信号,他蒋琬作为诸葛亮遗志的忠实继承者将始终牢记前丞相遗训,始终坚持“汉、贼不两立”、“王事不偏安”的政治信条,坚定不移地继续奉行“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和军事路线。唯其如此,蒋琬才能尽快树立他个人的政治权威而切实凝聚蜀中各方力量,实现政治和军事上的平稳衔接和过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