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道德经》
第29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4-26 07:48:44
  讨论7:和大怨为什么作为帛书甲本乙本的终结篇?
  通行本是把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做为终结篇,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有的;
  通行本的做法大概也是儒家后世编订时候做的调整,应该不是老子的本意。通行本的做法更像是把道德经这样一本讲治国理政的大道之书矯hong王,君子的个人修德得道的方向去调整,事实上是拉低了整本道德经的格局。
  也不能怪儒家,儒家本来也调和王和百姓的利益冲突的,不过方法思想不同而已。自然,儒家觉得老子方法不可行。这是又为什么呢?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知道,王和百姓的阶级斗争,那是千古不变。因此,维持社会的稳定要怎么做呢?
  翻遍道德经,我们会发现这是一本讲内圣外王之道的书,书中的教育对象,几乎都是王。为什么如此?
  归根结底,老子认为,人性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不可信的,人性本私的成分要远远大于人性本公,那么,如果要和大怨,还是要从王开始。至于百姓,最好绝圣弃知。
  王为什么能被教育好呢?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王的群体毕竟是一小戳人,而王先天的条件比百姓好的多,吃穿用不愁,是不是更可以觉悟呢?

  不过,在儒家看来,王是靠不住的,让王讲道,讲大爱,讲仁义,恐怕是鸡同鸭讲,要维持社会的稳定,还是得从百姓着手。百姓懂得道理了,懂得各守其分,各安其命的道理,那么整体来看,就算王不靠谱,那么整体社会也可以保持稳定。儒家为什么对百姓有信心呢?因为儒家相信,人都是差不多的,人都是可以教育好的,有教无类。
  说的更直白点,老子不是对所有百姓都忌惮,孔子也要教育所有的老百姓。百姓也不是个个天资聪颖的,老子和孔子所针对的,都是百姓中的聪慧之士。老子的想法还是打压,孔子的想法是把他们拉入统治阶级。
  一个寄希望于王,一个寄希望于百姓。可是历史告诉我们,儒家是对的,王不可信,可是,历史也同样告诉我们,王不善待百姓,就企图维持统治,那早就不可能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道德经教育王,要用慈爱,一视同仁,同时自己还将节俭等各种美德等等等,对于统治阶级的顶层,能这么自觉吗?但是呢,从逻辑上讲,要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要天下大同,老子的思想比孔子要高的多。为人民服务,楼主以为,也从道德经中而来的。

  日期:2018-04-26 12:25:28
  讨论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道篇二十五的,和德篇四十二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一副上下对联啊。
  我们讨论下联道生一。三可以解释为三阴三阳。这是网友@欧阳典政从黄帝内经里解的。当然,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唯一的问题是,道德经在先,而黄帝内经再后,显然这个是后人对三的解释。而三,似乎在道德经里没有解释。一,和二,大家没有歧义。

  那么上联呢?天圆地方,其思想与道德经哪个更古老,楼主也不知道。
  但是这个可以解释上联。
  方,对于人而言,可谓是原则一类的,不妥协。人一出生,就是学习各种规矩,可谓方。但是呢,一味的不妥协,容易走极端,所以德篇四十质真如渝,大方无隅。
  所以地方,人法地,就是学习地的原则,(有点别扭),地法天,就是地向天学习,大方无隅,天法道,就是圆不能圆滑过头了,我们要有道的原则,道法自然。这个自然,就比较难解。
  楼主以为,自然包括道,但道不过是自然的近似,包括不了全部自然的东西,所以说,道法自然。在楼主看来,德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日期:2018-04-26 15:46:53
  讨论9:道德经按什么标准分的道经和德经?
  其实道德经的体裁有点混乱,德经很多,可以归到道经去。不过呢,勉勉强强,楼主分了一下:楼主以为,道经更多的是个人修道和领悟,德经更多的是国家的治理。
  为什么会把国家的治理归到德呢?道和德有什么区别呢?
  楼主简单的认识就是:道法自然,无为而为,不言之教,这个更多的是精神的范畴,宗教和信仰的要求,是属于圣人的范畴,而德,强调的国家治理,那么利益是第一的,怎么把利益分配好,这个是德。这个过程中,执行的更多的是王。
  按现在的社会现实,圣人就是各派宗教长老,而王就是政府机构领导人。

  当然,道德经更喜欢的是内圣外王之道,这个道篇十六致虚极也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楼主好像也没讲的很清楚,欢迎大家发表意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