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第40节

作者: 历史票友_康永聪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11-02 13:40:19
  (91)【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回过头,再看这边的努尔哈赤。攻取抚顺之后,他表现的倒还相当冷静。作为一个实战中成长起来的军事家,他深知,打仗主要靠实力。尽管他的子侄们,包括皇太极在内的各大贝勒,一再劝他要乘胜进攻,扩大战果,他都没有动心。除了小规模的几次掠夺战外,再没有发动大规模战争的迹象。
  要想提高实力,必须消化之前的胜利果实,就好像蛇吞下比自己大的动物,总要找个地方盘旋摩擦来把食物磨碎。
  努尔哈赤就像一条蛇,时刻保持着机警,沉默只为了蓄积力量,一旦时机成熟,便会冲向目标,一击必中。
  目标,清河城。
  清河城(今辽宁本溪附近),位于赫图阿拉西南一百六十里,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在当时,作为辽、沈屏障。该城据说四面环山,有人可能觉得奇怪,那不成被围起来的坑了吗?还能进攻,或者说有进攻必要吗?

  其实,四面环山不假,但东面比较平坦,直通鸦鹘关(辽宁抚顺新宾县南苇子峪)。等于说这个城,只有一个出口。而这个出口恰恰是明长城的一处重要关隘。此关口为成化年间辽阳副总兵韩斌所建,专门用来限制女真人出入的。
  作为辽东经略,杨镐上任之初,便对清河城守将邹储贤下令:如果努尔哈赤进犯,务必出城据守鸦鹘关,不可龟缩城内,坐以待毙。
  杨镐一生犯过很多错误,但这一道命令无疑是正确的。然而。非常可惜,这个可能成为他一生少有的一次正确决定,邹储贤居然没有执行。
  杨镐的一生,是悲哀的一生。他的悲哀,或许只有现在炒股的人能懂:无数次抄底,都被套牢,好不容易看准一次,居然没买。
  既然杨镐都能看到,自然也逃不过努尔哈赤的法眼。在向清河进发的当天,他就先派兵围困了鸦鹘关。前面说鸦鹘关是清河的唯一出口,那么现在的清河城,已经没有出路,成为努尔哈赤的囊肿之物。夺下它,只不过时间早晚而已。
  不过,努尔哈赤的性格,喜欢落袋为安。
  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八旗大军抵达清河城,依旧选择围城。
  然而,努尔哈赤实践版的“孙子兵法”,跟孙子本人相比,功力似乎还差了一层。
  孙子说,围师必阙(军争篇第七)。
  对此,后人有比较精辟的注释:“围其三面,开其一面,以示生路,使不坚战。”
  再说的直白点,围困敌人的时候,要故意放开一面缺口,表示放人一条生路。
  数千年前,孙子便意识到:战争,首先应该是一门心理学。
  虽然我们的目标是要消灭敌人,但千万不要给敌人太大压力,反而要让敌人觉得自己“死不了”。甚至明明很强大的时候,却要向敌人示弱。如果让敌人觉得自己必死无疑,那么在强烈的求生欲驱使下,反而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战争本身非常残酷,但它背后的规律,有时候让人觉得很意思。

  当时的努尔哈赤,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许他围城的目的比较单纯,因为在他的印象中,这样可以降低火炮的杀伤力。
  可对于城内的明军来说,本来已经堵死了逃生的唯一出口,现在还四面围城。
  只剩下一种选择,叫做没有选择。
  决一死战。
  日期:2018-11-03 22:02:34
  (92)【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随着努尔哈赤一声令下,清河之战正式拉开帷幕。
  八旗军奋力冲杀,如潮水般涌向城池。然而,结果并没有逃出孙子总结的战争规律,他们遭到了更为激烈的抵抗。
  守军将滚木、石块,以及一切可以利用的重物,一个劲儿地往城下扔。
  城头的火炮轰鸣,炮弹在后面增援的骑兵中间炸开。

  一时间,八旗军伤亡惨重。
  万万没想到,敌人会如此凶猛。努尔哈赤赶紧亲自督战,发起第二轮猛攻。受到激励的八旗将士更加奋不顾身,可惜等待他们的,却是更为惨烈的伤亡。
  由此可见,在客观规律面前,个人的力量十分渺小。
  仗打到这种程度,努尔哈赤也只好下令暂时停止进攻,将部队后撤到火炮射程范围以外,继续围城,以便于休整。
  与此同时,派出李永芳,目的显而易见,劝降。
  此时的邹储贤已经杀红了眼,哪里肯投降,对着城下的李永芳大喊:“你这不义小人,我生是大明的人,死是大明的鬼。城破之日,唯有一死而已。”
  李永芳说:“何必呢?”
  邹储贤说:“要不你先死?”说罢,拉满弓,准备射杀李永芳。
  李永芳见状,赶紧逃了回来。

  其实,努尔哈赤本来对劝降也没报多大希望,无非拖延一下时间而已,除了让自己的队伍休息之外,还想让敌人松松劲儿。就好像排球比赛中,比分交焦灼时,教练就会叫暂停。很多时候,谁能取得战斗的胜利,关键看谁牙关咬得更紧。
  既然劝降不成(中场休息结束),唯有一战。
  八旗军继续猛攻。
  战斗从天明打到黄昏,又从黄昏打到深夜。

  随着时间的推移,努尔哈赤已经意识到一个问题:八旗军的优势在于骑兵,而骑兵擅长平原作战,以速度取胜。攻城显然要向上爬高,属于力气活儿,而守城恰恰是对方的强项。以弱攻强,必败无疑。抚顺的成功,主要因为李永芳他们没认真守。现在清河如此坚决,这样下去,恐怕难以成功。
  那么,攻城,守城?攻,守?关键在于,城!
  努尔哈赤灵光一闪,立刻派人传令皇太极,把城拆了。
  看到这,大家一定觉得要么努尔哈赤疯了,要么我疯了。
  然而,事实再一次证明,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对于父汗的命令,皇太极没有质疑,坚决执行,马上组织敢死队,举着木板,冒着被炮弹、石块、滚木砸死的危险,在攻城士兵的掩护下,向城下推进。

  越危险的地方,往往越安全。
  紧贴城根儿的地方,反而有些死角,炮火和碎石都砸不到。
  来到城下的士兵,没有了干扰,便立即执行长官的命令,挖!
  无论哪个朝代,豆腐渣工程都坑人不浅。

  没过多久,东北角的城墙就被掏出窟窿,随后士兵们又沿着窟窿继续向两边挖,慢慢地将整个墙体的底部完全掏空。忽然,轰隆一声巨响,整面墙倒塌。
  城内的士兵惊慌失措,争相大喊,墙塌了!墙塌了!本意想把情况传递给战友,提醒大家注意。
  结果,反而帮了八旗军的忙。因为其他方向的攻城部队并不知道拆墙的命令,还在那里埋头爬云梯。他们虽然不一定听得懂汉语,但从明军的表现也能看出东北角那边出了状况,于是,纷纷丢下云梯,往缺口方向跑。
  后方的努尔哈赤看的清楚,指挥八旗护军(巴牙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杀进去。由于八旗军行动迅速,一进城就将守军杀得晕头转向。
  邹储贤得到消息,自知难以守住城池,便烧死一家老小,抱定必死决心。
  有决心的人,往往很容易成功。没多久,邹储贤便在乱军中战死。
  我们作为后来人,从历史全局角度看,邹储贤固守待援,可能犯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但在当时的情境,或者从人性的角度,他确实也值得尊敬

  虽然清河城被攻破,但事情远远没有努尔哈赤想的那么简单。也许受到了邹储贤精神力量的感召,城中军民并没有放弃抵抗,居然跟八旗军展开了巷战。
  八旗军由于地形不熟,经常遭到突然袭击,死伤不少。
  仗打到这个份上,实在无话可说。
  事到如今,可能努尔哈赤估计也不会意识到,正因为他的步步紧逼,才造成了现在的局面。可是,事已至此,他已经近乎疯狂,不再愿意纠缠下去,下令烧毁清河城,并将附近堡垒、村庄所有的房屋,全部烧毁。
  清河城一战,虽然取得胜利,杀死明军一万余人,但八旗军的伤亡也达到前所未有的了八千多。
  按比例来说,名副其实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从某种角度讲,只能算打了个平手。
  如果没有后面的那场惨败,这一战,恐怕能成为努尔哈赤整个战争生涯中,最惨烈的一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