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第39节

作者: 历史票友_康永聪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10-30 12:43:08
  (89)【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第二天再战,努尔哈赤把时间选在了傍晚。
  那一日,阴,有风。
  他并没有让皇太极做先锋,而是将八旗部队的进攻方式变成,围攻。

  最近流行抗战剧,我们经常听到比较类似的台词,指挥官说,集中火力,给我打!
  大炮如何能发挥最大的威力,只有集中攻击,如果朝着四面八方散射,那么单位面积的杀伤力肯定变小。
  之所以选择围攻,正因为看到了火炮的这一劣势。努尔哈赤知道对方不可能将大炮分散,只能朝向一面。于是,他派一支精锐骑兵正面吸引火力,而其他队伍从周围包抄上去。
  每个人的成功,都有道理,没有平白无故的。
  作为三军统帅,努尔哈赤亲自到炮火最激烈的正面战场督战。
  士兵们看到他,士气大振,无不冒死冲杀。这样一来,其他方向的八旗部队基本没有受到炮火的干扰,势如破竹,没过多久,就将明军层层包围。

  此时的明军已经危在旦夕,只有决死一战,方能有一线生机。
  偏偏这个时候,右营游击刘遇节突然临阵逃跑,使得战局朝着不可逆的方向加速推进。其实仗打到这种程度,最忌讳他这种行为,因为容易产生骨牌效应。果不其然,从他的防区开始,各营相继发生混乱,士兵们四散奔逃。
  八旗军乘机追杀,战况急转直下。
  死伤无数,横尸遍野,主语当然是明军。
  总兵张成胤、副将颇廷相及以下军官数十人阵亡,士兵逃出去的也大概只有十分之一。
  总的来说,几乎全军覆没。

  就这样,摆平了追兵,努尔哈赤带着战利品,大摇大摆地返回赫图阿拉。
  抚顺这一仗,努尔哈赤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水平。
  虽然第一次与大明正面接触,战争的规模也不算大,但可以看出努尔哈赤的军事天赋。他对地形、天时、敌情的了解,远远超过明军的将领。像之前说的,他不太可能读过《孙子兵法》,却用实际行动,演绎了《孙子兵法》的精髓。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
  对于“用间篇”的演绎,努尔哈赤尤其得“真传”。
  千万不要小看谍战工作的重要性。咱们的周总理基本没有带兵打过仗,建国后的地位却远高于大多数将领,就因为他在“看不见的战场”干的十分出色。
  然而,有得必有失。似乎也正因为第一次的胜利,尤其战胜张成胤那一仗,让努尔哈赤产生了一种错觉:大炮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而这种错觉,直接导致了他最后那次彻底的失败。由此看来,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后面我们再细说。
  日期:2018-11-01 11:07:49
  (90)【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得知抚顺失陷的消息,明廷震惊了,万历皇帝震惊了,反正该震惊的都震惊了。
  为何如此震惊?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什么情况下,我们会震惊。比如国足,输给韩国,你会震惊吗?应该不会,只能算正常发挥。那么,输给泰国呢?你会震惊吗?大概也不会。那么,叙利亚呢?一个被战争摧残的满目疮痍,连一支球队都很难凑齐的国家。输给他们,我们会震惊吗?好像也没有,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但如果告诉你,国足战胜了巴西,获得了世界杯冠军,估计当时你就震惊了。因为绝对不可能,白日做梦!

  当年的明廷,当时的万历,大概就是这种心情。因为在他们心中,建州是“国足”,自己是“巴西”。
  不过,光震惊没用,还得应对。于是,经内阁大学士方从哲推荐,万历任命杨镐为辽东经略,全面负责辽东军事工作,主要任务是消灭努尔哈赤。
  如果以上帝视角来看,可以说,这项任命严重影响了大明的命运。至于有多严重,我们很快就会知道。
  如果万历能仔细分析一下杨镐的个人经历,我想他绝对不会下这样的命令。
  杨镐,字京甫,河南商丘(今河南商丘)人。
  早年他曾经带兵出塞,跟蒙古人作战。结果部队走散了,丢失了一些兵将。幸好跟他一起的副将后台很硬,才免于处罚。副将名叫李如梅,有个著名的爹,叫李成梁。
  此后,杨镐跟李如梅交往甚密,进而结交李家。

  没过多久,杨镐和李如梅一起参加了那场“抗日援朝”战争。前面说过,当时的主将是李成梁的长子李如松。
  其中的蔚山之战,明军眼看攻克小日本防线,杨镐见李如梅没有赶到,怕别人抢功,居然下令停止进攻。结果延误战机,战役失败。事后他还隐瞒军情,谎报军功。事情败露后,他被撤职查办。
  俗话说,千金易得,一将难求。说明一个好的领导,对于战争来说至关重要。
  像这种毫无大局观的人,居然被重新启用指挥辽东战场,而且还要面对势头正劲的努尔哈赤。不得不说,大明的气数真的要尽了。
  明史界有种说法,大明之亡,亡于万历。如此看来,也不无道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