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第41节

作者: 历史票友_康永聪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11-05 08:39:03
  (93)【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第六章  决战萨尔浒
  继抚顺之后,清河再度被女真攻陷。作为辽东经略的杨镐,再也坐不住了。
  其实,他早就坐不住了,想组织大军一举消灭努尔哈赤。只不过,按照他的想法,朝廷为此需要征兵的范围比较广,涉及到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浙江、四川、福建等地,一时难以到位。最关键的,由于经济困难,粮饷一时也凑不齐。
  因此,出兵时间,一拖再拖。
  经过长达数月的筹备,终于在天命四年(公元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大军整装待发。
  当日,杨镐在辽阳练武场誓师。
  不过,据史料记载,誓师大会似乎并不怎么成功。本来要杀逃将白云龙的头祭旗,结果因为屠刀不够锋利,砍了好几次才砍下来(三割而始断)。好不容易祭旗成功,旗杆又被风吹断了。
  过去的人都比较迷信,出现这种状况,明显不太吉利,而且又赶上前几天一直下大雪,道路泥泞。
  因此,许多将领建议暂缓出师。
  此时的杨镐突然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坚定地唯物主义者,坚决不迷信。他不仅自己不信,也不让别人信,放下狠话:“如果有谁再敢借口推脱,军法从事(若复临机推阻,有军法从耳)。”

  按照杨镐的计划,大军分成四路,按照进攻的方向,可称为东、南、西、北路军:
  东路军,主将刘綎,率领江浙等地官兵共一万七千余人,从宽甸出发,与朝鲜军(一万三千人)会合,从东面进攻赫图阿拉。
  刘綎,字省吾,将门之后。他的父亲也是武将,官至都督。刘綎本人的最大特点是力气特别大,最擅长用的武器是刀,据说他的镔铁大刀重达一百二十斤。
  可能有些经常健身的人,觉得这个重量也不算什么,自己一咬牙一较劲也能提起来。请别着急,后面还有个形容词—“轮转如飞”。这就有点耸人听闻了吧。就算平时再健身,你拿一个一百多斤的哑铃转转试试,估计够呛。
  因此,刘綎还有个外号,叫刘大刀。
  南路军,主将李如柏,统兵两万人,由清河方向,出鸦鹘关,从南面进攻赫图阿拉。

  李如柏,字子贞,辽东铁岭卫人。这个名字,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前面我们提到过李如松、李如梅,取名的模式一致。没错,他们有个共同的父亲,名叫李成梁。
  前面我们也说,“虎父无犬子”这句话基本正确,但也有例外。而李如柏,明显就算其中一个例外。
  当然,能力只是一个方面。就他而言,还有比能力更严重的问题:李成梁和努尔哈赤的微妙关系,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最关键的,李如柏娶了一房小妾,而这个小妾的父亲名叫舒尔哈齐。舒尔哈齐跟努尔哈赤的关系,就不必再介绍了吧。
  大明朝廷居然派他出征,说明人事组织调查做的相当不到位。

  西路军,主将杜松,率兵三万,从沈阳出发,沿苏克苏浒河,从西面进攻赫图阿拉。
  杜松,字来清,陕西榆林人。此人勇猛过人,多年为明朝廷镇守边疆,大小百余战,几乎没打过败仗,人称“杜太师”。
  这里的“人”,主要指蒙古人。他们对中原的官员配置不怎么了解,只知道最大的官是太师,比如也先,就封自己为太师。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如此生猛的人物,怎么也应该是个太师才对。
  按照能力来讲,四路将领里面最强的应该就是杜松,就连杨镐都看出这一点。虽说四路大军一同出征,但事实上主力精锐都分拨给了他。可惜,这人有个最大的缺点,脾气太倔。一般人生气都是伤害别人,而他却经常伤害自己。就在这次出征前不久,他就因为打仗不顺心意图自杀,后来经周围人百般劝阻,才勉强留了自己一命。可这哥们觉得不解气,居然烧了自家的军火库。所以,他这次出征,属于戴罪立功。

  有时候,性格决定命运。他也将带着这份倔强,走向命运的终点。
  北路军,主将马林,率兵两万,会合叶赫兵大概一万余人,从开原出发。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前面只介绍了三路大军,就敢断言杜松实力最强。原因就在于,马林是个文人。
  当然,文人不见得不会打仗,历史上打仗厉害的文人举不胜举。不过,在这里,我可以很负责人的说,这句话放在马林身上,可以把“不见得”三个字直接去了。他之所以能当上总兵,主要靠他爹。他爹倒是个货真价实的武将,而且很猛。不过,这场战争似乎受了诅咒,从李如柏到马林,“虎父无犬子”这句俗语根本派不上用场。
  就这样,这支临时拼凑的杂牌军,在杨镐的“科学指导”下,终于浩浩荡荡地向着赫图阿拉进发。
  日期:2018-11-05 10:39:00
  (94)【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那么,我们的主角,努尔哈赤在干嘛?

  明军刚出发不久,努尔哈赤已经对他们的行军线路了如指掌,并且开始着手准备如何应对此次进攻。具体的军事安排,我们暂且按下不表,大政方针就一句话:“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敌众我寡情况下,集中兵力,造成局部战场的优势。这又是孙子兵法的精髓:“…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击一,则我众敌寡….”
  我们都知道,努尔哈赤特别善于侦查。
  但这次的敌情,还真不是侦查出来的,而是有人将明军的部署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通过书信的方式。
  写信的人,名叫杨镐。
  不要惊讶,你没看错,正是辽东经略杨镐本人。
  很多人不能理解,觉得杨镐肯定疯了,甚至认为他早就被努尔哈赤收买,成了奸细。
  我觉得,应该都不是。
  杨镐把本来就不够多的兵力分成四路,形成围攻的架势,又写了这封“通敌”的信。我有个大胆的猜测,在他的思维逻辑里,很可能怕努尔哈赤跑了。
  也许有人觉得我胡扯,既然怕跑了,为啥还告诉努尔哈赤呢?“悄悄地进城,打枪地不要”,来个瓮中捉鳖不更好吗?
  每当读到这段史料,我总能联想起葛优在《没完没了》里那句台词:他不是不在乎你,他是太瞧不起我了!
  别看杨镐能力一般,水平有限,但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他压根就没把努尔哈赤这个小酋长放在眼里。他对自己的兵力、战争的结局都不担心,唯一担心这个小酋长会躲起来打游击。所以,他写信并非通敌,只想告诉努尔哈赤:小子,有种别跑,在家等我!

  只不过,努尔哈赤比他想象的有种,既不躲藏,也在家坐等,反而选择主动出击,打算各个击破。
  排兵布阵时,南路只安排少量兵力防守。这里的“少量”指的是500人,其实根本不够打仗。如果真的碰到南路军,估计不用打,踩都让人家踩死了。不过,努尔哈赤清楚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因为南路军的主将是李如柏。
  要说努尔哈赤和李家没有猫腻,鬼都不信。
  努尔哈赤看问题一向很准,深知四路大军中,唯有西路的杜松实力强劲,属于绝对主力。只要攻破杜松部,其他的都不在话下。

  因此,他制定的进攻顺序为,先破杜松,再破其他两路。
  于是,他率领八旗主力,快马加鞭,直扑明军西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