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中后期 ——诸葛亮身后的战争与和平》
第22节

作者: 任誉任健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尤其是进入三国中期,曹操手下大将乐进、于禁、夏侯渊、夏侯惇、张辽、曹仁、曹真等纷纷去世(于禁是被俘),曹魏方面也一度出现了严重的将才荒。司马懿正
  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得以机会并最后掌控局面。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由于特殊的政权文化,曹魏内部的各种叛乱从曹操时代开始便此起彼伏,到曹操去世后,曹魏皇帝为了避免形成新的隐患,对于同宗兄弟严加限制到近

  乎囚禁,有效解除了来自宗室内部的夺权威胁,但是曹魏方面的问题总是摁住葫芦浮起来瓢,随着宗室重臣先后凋落,曹家的皇帝却得不到同宗兄弟的护卫,结果权力很快落入异姓领军人物司马懿的手里,从而引起新的混乱。高平陵事迹发生后,北方频繁出现高强度的军事叛乱。因此,魏方在镇压内部叛乱上也耗费了极大精力,虽然拥有四五十万的常备军力、看起来无比强大,但是由于内乱外忧、所面临的威胁太多,军事力量总是显得左支右绌。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曾经说过:“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说明当年诸葛亮北伐已经对魏军带来空前压力,单凭西北战区的地方防御武装根本无法抵御,中枢只好调动中央军队东西奔命、疲于应付。

  《三国食货志》作者陶无珍的儿子陶世龙(学者、作家)在《<三国食货志>编余感言》中说:“编完先父《三国食货志》“户口”这一篇后,这才明白,不仅於此,当时北魏虽已占据中原,
  幅员广大,但人口稀少,并不比西蜀强多少。”
  应该说,蜀、吴联军轮番北伐,对于曹魏方面的打击是沉重的。魏臣杨阜曾经因此上奏魏明帝:“方今二虏合从,谋危宗庙,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就是说,蜀汉和东吴

  两方的联合攻击严重威胁到了帝国安危,导致十万军队在东西两条战线长途奔袭、疲惫不堪,关中和淮南边境几乎一天都没有消停过。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诸葛亮几次北伐征战中,曹魏
  军队没有表现出任何强势,反而时常显得精疲力尽、被动应付。
  因此从整体上看,三国鼎立的态势形成之后,蜀、吴联军与曹魏军队基本均势,联军没有取得什么决定性胜利,曹魏方面也没有占到大的便宜。当然,这是诸葛亮时代的整体态势。进入姜维时代,国际局势再次发生变化,一度朝着非常有利于蜀汉方面的方向演变。
  日期:2017-12-06 16:06:32

  据记载,蜀汉亡国时的全国兵力大致在十万人(王隐《蜀记》:“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东吴总兵力为二十三万人(《晋阳秋》记载东吴灭亡时“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双方总兵力为33万人。而北方的魏国据推测至少有兵力40万——有人预计在50万人以上。
  这样看来,就军事力量而言曹魏方面不仅远远高于蜀汉,也明显强于东吴,甚至把蜀、吴双方的军力加起来也无法与魏军相比。
  进一步说,蜀、吴双方尽管结盟,但是联军在协同配合上始终存在诸多问题,几乎从来没有形成过军事合力。
  关于三国时期的演义故事多以蜀汉人物为主角。这样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三国鼎立之后一直是蜀汉方面的诸葛亮、姜维在矢志不移地率军北伐,东吴方面好像是在看热闹。其实,东吴方面虽然没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向,但是他们出于江北战略纵深的考虑,也一直在接连不断地寻找机会攻打曹魏。东吴方面在赤壁战后先后对北方主动发动过二十多次军事进攻。
  《三国志》对魏、蜀、吴三方人物分别记述,这样也容易让读者把蜀汉北伐和东吴伐魏割裂开来,看起来好像蜀汉北伐与东吴伐魏是双方的单独行为,各自为战,互不协同。实际上,无论是诸葛亮、姜维北伐还是东吴方面对北方发起军事行动,双方都按照盟约采取的联合行动,事先有约定、行动有计划、相互间协同,是盟军之间的统一行动,基本上像双方在盟约中约定的那样:“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应该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与蜀汉方面达成的结盟条约得到了双方忠实履行,两军此后不仅从未发生过任何军事冲突,而且在攻打曹魏过程中确实做到了相约而行、联合作战。只是联军方面受当时的通讯条件和天气、地势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在协同作战过程中存在大量各自都无法克服的实际困难。蜀汉方面以陆军为主,北伐需要穿越崇山峻岭,尤其是在道路湿滑的雨季,几乎无法行军,各种后勤运输补给更是难以为继。而东吴方面则倚重于水军作战,雨季水涨船高,反而更有战斗力。当时的通讯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两军之间又远隔千里,即使用当时最便捷的通讯手段,所收到的军事情报也往往是对方半个月乃至更早以前的态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双方在作战中的协同配合是无法实现的。更何况蜀、吴联军也没有一个能够统筹协调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在出战时机的把握和相互支援上无法形成最基本的默契。所谓联合出击、互为犄角、相互支援,结果往往是这边战斗已经打响、那边军队还没有进发,这边战事已经结束、那边还没有与敌人接触,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轮番进攻的态势,虽然给曹魏带来了很大麻烦,但是从来没有形成过强有力的钳制效应。而北方的魏军不仅地广兵多,而且在军事上是一“支”部队、“一个号令”,因此面对蜀、吴联军的轮番进攻,总是能够做到通过全军统筹、协同配合而各个击破。如果单纯从军事实力对比上说,无论是诸葛亮、姜维还是东吴方面坚定主张北伐灭魏的诸葛恪,他们在某次征战中取得一些局部性的胜利是有可能的,他们却没有任何可能通过联合军事行动而达到颠覆北方、完成统一的政治机会。但是,实际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

  北方帝国疆域阔大、兵众将多,整体实力更加强大,这是当时的基本事实。但是魏方也有魏方的难处,更有其不堪承受的自身问题。曹魏横跨北方九州,幅员辽阔也是辽阔带来的麻烦。魏军不仅要防御分别来自蜀、吴两军的不断征伐,还时常要应对西凉、辽东方面的军事挑衅以及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武装袭扰,各种军事冲突不仅强度高而且点多、线长、面广,不堪其扰。从《三国志》有关记载看,曹魏方面的军情常态往往是这边战火未息,那边烽烟再起。魏军高级将领和中央军队时常充当“机动灭火队”角色,大范围、长距离机动调遣,左支右绌,苦不堪言。大将张郃在曹操时代本来司职西部战区,对付蜀军攻击。公元220年,曹魏西北方向发生少数民族叛乱,魏明帝晋升张郃为左将军并令他率军进入朔方平叛,226年张郃又被调到南方战区(荆州)对付东吴,两年诸葛亮首出祁山,张郃又紧急赶回凉州御敌并在街亭大败马谡,当年8月份再度急返荆州,年底诸葛亮第二次北伐,魏明帝又命令他紧急赶往陈仓支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