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中后期 ——诸葛亮身后的战争与和平》
第20节

作者: 任誉任健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入蜀汉中后期,鼎立的魏、蜀、吴分别走向完全不同的演变路径,魏、吴两个政治集团都如前文所述,内讧此起彼伏、局势接连震荡、朝堂上下一片腥风血雨。在曹魏方面,权臣擅自废立,

  换皇帝就像是换鞋子;东吴方面也出现过权臣孙綝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废黜皇帝孙亮的史实。只有蜀汉政权保持着正统政权特有的平稳清明的基本政治秩序。君臣之间相互信任,臣僚之间精
  诚合作,民族之间和平相处,境内基本没有发生战乱,生产应该得到全面恢复。
  诸葛亮曾经在政论名篇《正议》里提出:“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诸葛亮还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此予以论证:当年的霸王项羽曾经强大到横扫千军、不可一世,但是由于不行仁德,
  很快便身败名裂、遗恨千古。后来的光武帝刘秀由于能够做到克勤克俭、励精图治而赢得民众支持,结果在昆阳城下以弱势军力一举击溃敌军四十万,成功逆转了天下局势。
  诸葛亮在《正议》里所表达的观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正义必将占胜邪恶”。如果我们把正义——即“道”解析为创新、构建、谐调、有序、正向发展,而把邪恶——即“淫”、“无道”

  解析为肆意摧毁、混乱无序、恶性演变,应该说诸葛亮在《正议》里所表述的观点是确凿无误的。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到了蜀汉中后期,随着魏、吴两个政权内部丛生乱象甚至都一度濒
  临分崩离析,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出并为之苦苦期待到生命最后一刻但始终没有出现的“天下有变”的态势日趋明朗,那么政权内部平稳安定、整体局面谐调有序的蜀汉方面为什么没有
  像诸葛亮预言的那样实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政治理想,反而在魏军的一次军事征伐中几无还手之力,倏然而亡国?
  对此,后世众口一词的解释是实力,蜀汉政权偏居一隅,幅员过于狭小,实力明显不足,根本无力担负“嗣武二祖、龚行天罚”的重大政治使命。甚至有认为蜀汉方面在关羽痛汉失荆州之后

  事实上已经完全失去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机会。诸葛亮的《正议》所批判的其实正是这种观点。但是这篇政论大作所依据的只是“道”或“无道”,连睿智周严的诸葛亮当年也没有完全
  意识到――他的继任者可能都没有意识到,除了“道”即正义、德行和民心所向这些关键因素之外,单纯就实力对比而言,蜀汉方面自汉中之战一直到最后亡国,蜀、魏双方始终处于势均力
  敌的状态,甚至有某些时段还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强势,尤其是在北方和曹魏方面后期出现大规模、高强度的军事叛乱期间,北方局势风雨飘摇,断不能说蜀汉方面没有任何机会。
  历史无法凭空妄说,史料为此提供了详实的评估信息。
  日期:2017-12-05 08:05:16
  由于当时特殊的低温气候,民族融合是当时三国及两晋时期根本绕不过去的重大社会问题。特别是因为北方牧草减产,如何应对少数民族大举内迁是当时统治者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从这个角度看,蜀汉政权的民族政策毫无疑问在当时是最好、最适宜的。如果这种自治包容的政策机制得以弘扬,势必将改写中国此后数百年的历史。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至为关键的重大问题:进入蜀汉中后期,鼎立的魏、蜀、吴分别走向完全不同的演变路径,魏、吴两个政治集团都如前文所述,内讧此起彼伏、局势接连震荡、朝堂上下一片腥风血雨。在曹魏方面,权臣擅自废立,换皇帝就像是换鞋子;东吴方面也出现过权臣孙綝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废黜皇帝孙亮的史实。只有蜀汉政权保持着正统政权特有的平稳清明的基本政治秩序。君臣之间相互信任,臣僚之间精诚合作,民族之间和平相处,境内基本没有发生战乱,生产应该得到全面恢复。

  诸葛亮曾经在政论名篇《正议》里提出:“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诸葛亮还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此予以论证:当年的霸王项羽曾经强大到横扫千军、不可一世,但是由于不行仁德,很快便身败名裂、遗恨千古。后来的光武帝刘秀由于能够做到克勤克俭、励精图治而赢得民众支持,结果在昆阳城下以弱势军力一举击溃敌军四十万,成功逆转了天下局势。
  诸葛亮在《正议》里所表达的观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正义必将占胜邪恶”。如果我们把正义——即“道”解析为创新、构建、谐调、有序、正向发展,而把邪恶——即“淫”、“无道”解析为肆意摧毁、混乱无序、恶性演变,应该说诸葛亮在《正议》里所表述的观点是确凿无误的。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到了蜀汉中后期,随着魏、吴两个政权内部丛生乱象甚至都一度濒临分崩离析,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出并为之苦苦期待到生命最后一刻但始终没有出现的“天下有变”的态势日趋明朗,那么政权内部平稳安定、整体局面谐调有序的蜀汉方面为什么没有像诸葛亮预言的那样实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政治理想,反而在魏军的一次军事征伐中几无还手之力,倏然而亡国?

  对此,后世众口一词的解释是实力,蜀汉政权偏居一隅,幅员过于狭小,实力明显不足,根本无力担负“嗣武二祖、龚行天罚”的重大政治使命。甚至有认为蜀汉方面在关羽痛汉失荆州之后事实上已经完全失去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机会。诸葛亮的《正议》所批判的其实正是这种观点。但是这篇政论大作所依据的只是“道”或“无道”,连睿智周严的诸葛亮当年也没有完全意识到――他的继任者可能都没有意识到,除了“道”即正义、德行和民心所向这些关键因素之外,单纯就实力对比而言,蜀汉方面自汉中之战一直到最后亡国,蜀、魏双方始终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甚至有某些时段还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强势,尤其是在北方和曹魏方面后期出现大规模、高强度的军事叛乱期间,北方局势风雨飘摇,断不能说蜀汉方面没有任何机会。

  历史无法凭空妄说,史料为此提供了详实的评估信息。
  日期:2017-12-05 21:54:15
  由于三国时期特殊的低温气候,北方牧草减产,如何应对少数民族大举内迁是当时统治者无法回避的重大政治课题。从这个角度看,蜀汉政权的民族政策毫无疑问在当时是最好、最适宜的。这种自治包容的政策机制如果能够得以弘扬,势必将改写此后数百年的中国历史。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至为关键的重大问题:进入蜀汉中后期,鼎立的魏、蜀、吴分别走向完全不同的演变路径,魏、吴两个政治集团内讧此起彼伏、局势接连震荡、朝堂上下一片腥风血雨,曹魏方面的权臣擅自废立几乎成了常态机制,换皇帝像是换衣服;东吴方面也是权臣在内讧与混乱局面下几经更替,第二任皇帝孙亮则先是被废,后被毒杀。第三位皇帝孙休尽管除掉了权臣而一度推行良政,但是局面只稳定数年,孙休一死便出现了权臣矫诏事件。新皇帝孙皓登极后,东吴政权进入极端残暴荒诞的混乱时期。期间只有蜀汉政权始终保持着正统政权特有的稳定清明的基本秩序,君臣之间相互信任,臣僚之间精诚合作,民族之间和平相处,境内又一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动荡与战乱,蜀地经济生产得到全面恢复。诸葛亮曾经在政论名篇《正议》里提出:“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这一观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正义必将占胜邪恶”。如果我们把诸葛亮所谓的“道”解析为正义、创新、谐调、有序,而其所谓的“淫”解析为邪恶无道、肆意摧毁、混乱无序,应该说诸葛亮在《正议》里所表述的观点是确凿无误的。那么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随着魏、吴两个政权内部丛生乱象甚至都一度濒临分崩离析,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出并为之苦苦期待到生命最后一刻但始终没有出现的“天下有变”基本态势到了蜀汉后期终于日趋明朗,整体局面平稳有序的蜀汉政权却为什么没有像诸葛亮预言中的那样“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反而在魏军的一次军事征伐中几无还手之力、倏然而亡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