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中后期 ——诸葛亮身后的战争与和平》
第18节

作者: 任誉任健
收藏本书TXT下载
  魏帝曹髦被弑之后,司马昭单独找到尚书仆射陈泰问他:“现在,天下人是怎样看待我?”陈泰说:“只有腰斩贾充,才能向天下人表示歉意。”司马昭说:“还有没有能够再退一步的办法?”陈泰说:“只有此计,未有其次。”这个陈泰因为成济弑君,悲恸过度,随后吐血而死。
  司马昭为了缓解朝野的愤慨,最终决定诛杀成济、灭三族。成济兄弟对此表示强烈抗议,登上屋顶对司马昭泼口大骂,当即被乱箭射死。司马昭后与公卿商议,立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为天子。 
  日期:2017-12-04 08:34:31

  与北方和曹魏和东吴两方相比,蜀汉方面的事情要简单得多,局面也要平静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寿在《三国志》里把蜀汉中期写得极尽简略也不是没有任何理由。因为平淡不惊的事情远没有在内讧与屠杀之间反复震荡的局面那样写起来得心应手而又能引人入胜。
  诸葛亮去世后,留府长史蒋琬于当年(公元234年)担任尚书令,第二年升任大将军、录尚书事。蜀汉全面进入蒋琬时代,时间长达十年。到了公元243年蒋琬由于身体状况不好,主动把大将军、录尚书事的职务交给尚书令费祎,再一年又把兼任的益州刺史的职务主动让给费祎,从而全面进入费祎时代,时间大致也是十年。蒋琬、费祎两位大将军执政先后历时20年,期间只在蒋琬与费祎的权力交接阶段遭遇过一次来自北方曹魏军队的大举入侵(公元244年,兴势大捷),并由新任大将军费祎主导打了一场漂亮阻击战。这场战争的两方用兵规模都很庞大,但是两军的正面冲突发生在边境地带,魏军劳师远征,损失惨重,但蜀军方面并没有出现大的伤亡。除此之外,蜀汉也发动过几场规模有限的北伐,主要是由名特姜维率军执行,偏师出征,没有给境内带来太大负担。20年间,益州境内整体上持续保持“边境无虞、家邦如一”局面。到公元253年费祎遇刺身亡,此前与费祎共录尚书事的姜维由此开始执政并发动蜀汉新一轮北伐,到公元263蜀汉亡国之前,姜维先后发动了六次北伐,整体作战效能上略好于诸葛亮北伐,但是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战果。这在后面详述。

  相比曹魏和东吴两方混乱如麻般的宗室关系和权力倾轧,蜀汉王室内部更是单纯得令人吃惊。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立长子刘禅为太子,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太子即位。后主刘禅至少有两个弟弟,但是兄弟之间没有争权夺利的记载。后主的大弟弟刘永后期因为痛恨宦官黄皓而被疏远,十多年见不到他的皇帝哥哥。后主另外一个弟弟名叫刘理,生于公元215年。有人认为他是吴夫人所生——吴夫人名叫吴苋,是蜀汉名将吴懿、吴班的妹妹。吴夫人长得漂亮,当时有相面的说她“后当大贵”。益州牧刘焉(刘璋的父亲)因此娶她为自己的三儿媳妇。刘焉的三儿子名叫刘瑁,他刘备取川时已经去世,而刘备的夫人孙尚香当时也已返回东吴。于是在法正等人的说合下,刘备娶了这位吴夫人。事情发生在公元214年,也是刘理出生的前一年。

  从时间上推算,后主的第二位弟弟刘理有可能是这位吴夫人所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按照当时的政治规矩,这位刘理在蜀汉政权内部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不光因为他的母亲就是皇太后,而且还有两个手握重兵、位高权重的亲舅舅,其中吴懿官至车骑将军,吴班后来则升任骠骑将军。但是事实上,刘理丝毫没有威胁到哥哥的执政地位。吴懿、吴班虽然都是蜀汉军方独挡一面、功勋卓著的高级将领,但是这两位军方将领都没有干政的记载。蜀汉政权具有特殊的团队文化,政权班底是一批像诸葛亮、姜维、邓芝这样深受儒文化影响的正人君子,他们骨子里信奉皇家正统、家国一体。在这种信念和操守都不准许他们做出任何出格之事。

  当然,蜀汉内部自然也不是童话天地,刘备、诸葛亮作为顶级政治人物在纷乱局面中的谋划运作都有各种复杂的政治考量,有些事情很难简单地用是非标准予以评价。即使在诸葛亮时代,蜀汉内部也存在诸多为后世颂扬者所不愿提及的各种问题。据《魏氏春秋》记载,公元223年,蜀汉的牂牁太守朱褒反叛。诸葛亮之前委派益州从事常房前去调查情况。常房到达当地后收押了朱褒的主簿,严加拷问并予以处决。朱褒立即率众杀害这位朝廷命官,并上奏朝廷诬陷常房谋反。诸葛亮为了安抚朱褒便决定弃车保帅,把常房的几个儿子全部杀掉。但是此举并未使朱褒得到安抚。朱褒随后举兵造反。

  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北伐前夕借曹魏司马懿之手诛杀孟达,历来也倍受争议。孟达是刘璋部将,后来随着张松、法正等归降刘备并受到重用。公元217年刘备占领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沿汉水东进,夺取被曹魏占据的西城、上庸、房陵等东三郡。此后在关羽战败时他们没有出兵相救,再加上孟达没有处理好与刘封之间的关系,刘封又是刘备的养子,孟达自知不占优势,于是举兵投降曹操。东三郡因此重新被曹操控制,继续由孟达镇守。到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后,孟达担心在魏方无法容身,又多次接到诸葛亮等人的劝降信函,便决定再次回归蜀汉。在这个节骨眼上,驻守南阳的司马懿得到情报,急行军8个昼夜赶到城下。城里顿时乱作一团,孟达的外甥邓贤等人开门出降,孟达被斩,传首京师。《晋书?宣帝纪》里详细记载了孟达的败亡原因:“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劝降孟达的同时,又煞费苦心地把孟达降蜀的信息再透露给魏军?后人对此说法很多,有人认为诸葛亮是在报复孟达因为他曾经在十年前平定东三郡时杀害了房陵太守蒯祺(诸葛亮的大姐夫),也有人分析孟达与李严亲密,孟达归蜀将会壮大李严势力(李严与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但无论什么原因,诸葛亮假借司马懿之手除掉孟达,却使蜀汉方面彻底失去了重夺东三郡的大好时机。东三郡位于蜀、吴领土的衔接区域,沿着汉水可直逼襄樊,具有极高的军事战略价格。诸葛亮为了除掉孟达而轻易放弃东三郡,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是极其重大的决策失误。

  蜀汉第二任大将军费祎于公元253年的遇刺事件,现在基本可以判断事情出自蜀汉内部,曹魏方面既没有策划的动机,更没有相应的手段。陈寿在《三国志》里闪烁其词,可能是不便交代清楚因果。但是从他的简略叙事里已经隐约透露出事情原委的蛛丝马迹,因为所有重大事件都离不开事情背后的政治逻辑,这在后面章节细说。即使费祎遇刺事件的原因被确切被归结于蜀汉内部,但其与同期的魏、吴两方相比,事件过程和结果都要温和舒缓得多,事情的结局也只是除掉了费祎一个人,其他任何方面没有受到任何牵连。远不像魏、吴两方,动辙就是“夷三族”,一杀就是一大片: “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司马懿诛曹爽党羽,皆夷三族;王凌谋反案诸相连者悉夷三族;令狐愚被开棺戮尸,夷三族;诸葛诞兵败被夷三族;东吴丞相诸葛恪被害后诛三族。史书记载灭族最多的一次是在高平陵事变后,点名被灭族的便有10人:“于是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范、当等,皆伏诛,夷三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