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中后期 ——诸葛亮身后的战争与和平》
第4节

作者: 任誉任健
收藏本书TXT下载

  综上分析,隆中对作为蜀汉最高国家机密始终是无法对外宣扬的。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如果蜀汉国不置史、注记无官,陈寿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把几十年前的陈年旧事掌握得如此清楚、记载得如此详尽?
  陈寿把很多他曾经亲历的事情写得隐约含糊,自然有他自己不为人知的各种考虑。很多事情陈寿虽然没有交代清楚,但是史书文本仍然隐含着大量的关联信息,折射着关于蜀汉中后期历史真相的蛛丝马迹。
  日期:2017-11-29 09:54:26
  第二章 诸葛亮的政治遗产
  在中国文化语境里,“三顾茅庐”历来作为高层人物思慕英才、礼贤下士的典范,受到后人无限思慕颂扬。其实这在三国时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涉及到两汉时期的用人选拔制度——察举征辟制,所谓“察举”,就是由州、郡、国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寻找那些品德高尚、孝道廉洁的人才,然后以“孝廉”“茂才”“贤良”等名目推荐给中央政府;“征辟”则是由皇帝或其他官员出面邀请那些名望显赫、德才兼备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出面征召称之为“征”,官府征召称之为“辟”。西汉名臣东方朔就是一个底层青年。汉武帝即位年,征召天下有才之干,东方朔便上交了自荐材料——这份自荐书写满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起来。武帝读后认为东方朔气度不凡,于是予以征召。

  刘备三请诸葛亮大致接近于“辟”。 察举征辟在两汉时代本来是一件非常热门的事情,天下志士趋之若鹜。但是到东汉末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汉室中央蓑微,各方诸侯攻城略地,战乱杀戮此起彼伏。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为了自清自保而不愿意与掌权者合作。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自称“苟全性命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实际上是当时很多名士所共同选择的生存状态。《三国志》记载的多数文臣谋士都曾经有过拒绝征辟、回避作官的经历,像司马懿、张昭、袁焕、刘巴、庞德公等人为了逃避征辟而不惜装病、隐居或者更名改姓、远走他乡。荆州名士刘巴年轻时曾经多次被荆州牧刘表征用推举,都被一口回绝。刘备、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后也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他不愿与刘备合作,便远走到交趾(今越南一带),更改姓氏为张,后来从交趾展转来到益州,但益州随即又被刘备占领。刘备为了让刘巴为自己效力,在围攻成都时下令:“谁杀害刘巴,我就灭他三族。”刘巴这才向刘备低头认错。

  在当时的乱世之中,各方诸侯为了凝聚智慧、成就霸业,都不遗余力地邀请、笼络各方志士为其所用。荆州名士庞德公为了拒绝刘表的邀请,带着家人隐居山林、耕读为生。刘表多次登门邀请,但是始终没有把他请出山林。曹操也曾经一再征召司马懿出来做官,后来实在没有办法便威胁说:“这次他如果再不来,就直接抓了过来。”司马懿后来实在没办法才勉强同意出来做官。刘备三顾茅庐大致也是这种情况。当时的刘备客居荆州,空有大汉左将军之名却没有任何实际权力,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规格事实上并不算高。当时受征、辟规格最高的是名士管宁,他一生受到曹魏四代皇帝的高规格征召,从曹操到曹丕、曹壑、曹芳,无不许以高官厚禄、恩宠有加,太尉华歆甚至称病请辞,愿将太尉一职让给管宁来做。曹芳曾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礼节去聘请他,但都被管宁谢绝。而诸葛亮在追随刘备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被明确职务,以刘备当时的身份大概也给予不了他什么官职。历史上的诸葛亮不像《三国演义》里写的那样出山后即便被封为军师,地位仅次于刘备,能够调兵遣将。诸葛亮出山后的实际身份应该是刘备身边的一位宾客。直到两年后在赤壁大败曹操,刘备占领荆州南部诸郡并随即被表为荆州牧,这才正式加封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但此时他在刘备集团里的地位仍然低于关羽、张飞和糜竺等人。

  作为“三顾茅庐”的重要成果,诸葛亮与刘备“隆中对”响彻历史云霄。但是深入解析,“隆中对”谈不上有什么超凡脱俗的独到见解。刘备当时既没有地盘又没有整建制军队,他的追随者只有关羽、张飞、赵云和徐州豪族糜竺等。而曹操当时己经统一北方,兵精粮足,孙权在江东六郡也基本上站稳脚跟。因此对于刘备而言,曹操方面“不可与之争锋”,东吴孙权则“可以为援而不可图”,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明朗的基本形势,所有人都看得非常清楚,远非诸葛亮慧眼独见。

  既然曹、孙两家都无法与之对抗,那么天下有机会争取的只有荆州和益州这两个区域。但是在诸葛亮提出“跨有荆、益”之前,东吴和曹魏方面其实也都在紧盯着这两个地方。东吴方面的周瑜、鲁肃、甘宁等人都曾经提出要据有荆州、益州,继而统一天下。曹操也曾在公元203年便曾经起兵攻打过荆州,随后由于袁绍残余势力作乱,占领荆州的计划临时搁浅。到了北方平定之后很快又腾出手来大举南征。

  在曹操公元208年的南征中,新任荆州牧刘琮不战而降,西边的益州牧刘璋慑于曹操军事压力,也一再向曹操表示降服。可以说在赤壁战前,曹操差不多已经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荆州和益州——当时的荆、益二州,可能只有江夏郡为刘备所盘据而为曹操所无法染指。曹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率军从江陵出发顺流而下,他如果能够拔掉江夏刘备这个钉子,南方的局势基本上就算是平定了。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了震惊历史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诸葛亮大放异彩的时期。在小说演义里,诸葛亮作为“群英会”里的核心和灵魂出使东吴,舌战群儒,一手促成孙、刘结盟;草船借箭,备足兵器,和周瑜共同制定火攻之策,然后祭神坛、借东风,火烧战船,大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料事如神,而且法术无边、呼风唤雨,可以说赤壁之战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每一过程都离不开诸葛亮的周密安排。这让周瑜又敬又嫉,多次设计企图除掉他。但他每一次都能够从容化解,最终气死周瑜而又成功维护了孙、刘联盟。

  史料显示,赤壁之战的军事部署基本上是由周瑜和刘备共同主导、配合完成的。诸葛亮毫无疑问对这场战争作出了不可抹灭的首要贡献,但是他的传奇之处并非表现在排兵布阵、奇谋制胜。这不是诸葛亮的强项。诸葛亮祭神坛、借东风只是小说家的虚构,史书不可能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构思精妙的“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故事的主角不是诸葛亮,而是东吴孙权。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公元213年(赤壁之战五年后),孙权率军与曹军对垒。孙权在一个大雾天气乘船靠近曹营观察军情,曹操不知虚实,命令士兵以箭射击。由于战船单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孙权便让舵手调转航向,让另一侧接受箭射而达到船身平衡,然后平安返航。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