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中后期 ——诸葛亮身后的战争与和平》
第5节

作者: 任誉任健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名扬天下,实则不是隆中对战略本身如何高明独到。隆中对里提出的战略步骤,事实上在关羽痛失荆州之后便已无果而终。隆中对之所以扬名天下,关键是由于刘备集团由于有了诸葛亮的周密辅助而彻底结束过去那种播越失据、四处投靠的命运,继而确立以刘备为主体、以匡扶汉室为旗帜而谋求独立发展的全新发展战略。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出神入化地整合各种有效资源,精准抓位每一个有利时机,运筹帷幄、精准谋划,最终化无为有、变凶险为神奇,使刘备集团在摆脱困顿、绝路逢生之后形势豁然开朗,局面逆势勃兴。

  按照当时的政治规则,荆州牧刘表的嫡长子刘琦本来应该是合法继承人,开始也得到刘表本人的看重。但是由于刘表后妻蔡氏的缘故,刘表转而亲近他的小儿子刘琮而疏远了刘琦。蔡氏是荆州豪族蔡瑁的姐姐,蔡瑁就是《三国演义》里曹操得到蒋干的假情报而错杀的那个水军将领。历史上没有“蒋干盗书”这样的情节,曹操也没有错杀蔡瑁、张允(张允是刘表的外甥)。蔡瑁此后在曹魏历任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等职。

  刘表的小儿子刘琮娶了蔡氏的侄女为妻,因此得到荆州豪族的支持。 “蔡氏遂爱琮而恶琦,毁誉之言日闻于表。”刘琦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他因此多次找到诸葛亮,恳求为他谋划出路。刘琦前几次求计诸葛亮发生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当时出于各种考虑,每次只是笑而不答。

  诸葛亮在荆州的身份其实非常特殊,不像他在《出师表》里说的那样:“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他的岳父即是荆州大族黄承彦,黄承彦又和荆州牧刘表是连襟,同为荆州豪门蔡讽(蔡瑁的父亲)的女婿。因此他是公子刘琦的表姐夫。诸葛亮还有两位姐姐,大姐姐嫁给荆州豪门蒯棋(蒯棋后出任房陵太守,被蜀将孟达所杀),小姐姐嫁给隐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庞德公是谋士庞统的叔叔。诸葛亮与荆州名士司马徽、徐庶等都有很好的交情。应该说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家族在荆州已有深厚根基,诸葛亮本人也有着广泛的人际资源。

  在刘备“三顾茅庐”的第二年,刘琦再次找到诸葛亮求计。他把诸葛亮请到楼上然后指示下人把梯子抽走,说现在这里只有你我两人,所有事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决不可能有第三个人知道。那么就请您说说现在我该怎么办?这一次,诸葛亮仍然回答得非常含蓄:“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意思却非常明白,就是暗示他离开荆州的政治中心以保全自己,同时掌握相应的政治、军事资源。就在公子刘琦上楼抽梯之前,荆州发生了另外一件重大事件。当年年初,东吴孙权进攻江夏,镇守江夏多年的老将黄祖被吴军杀害。刘琦因此向父亲提出要外出任职。刘表于是把他派到江夏接任太守。

  江夏郡的大致范围是今天的湖北省东部和河南南部,是荆州方面与东吴军队对峙的前沿陈地,也是荆州部队的重点布防区域。诸葛亮暗示公子刘琦离开荆州的政治中心而外出担任江夏太守,因此成为激活刘备困局的神来之笔。荆州方面此后的局势发展显示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公子刘琦外任江夏太守后不久,荆州牧刘表病逝,蔡瑁、张允等拥立刘琮继任荆州牧。拥有江夏重兵的公子刘琦正准备讨伐刘琮,北方的曹操大军已经呼啸而至。
  随着新任荆州牧刘琮归降曹操,南郡、长沙、桂阳、零陵等荆州诸郡随即被曹军占领。只有刘琦控制的江夏是个例外。刘琦、刘琮兄弟势不两立,弟弟刘琮顺降了曹操,公子刘琦便别无选择地倒向刘备。刘备这才在仓惶南逃并被曹军击溃时,在前面有了支援力量。刘备南逃之前,先是按照诸葛亮的建议派出关羽南下组织水军,等到刘备势力在当阳被曹军击溃,正好赶上关羽率军前来接应。江夏方面所拥有的两万精兵随后也成为诸葛亮游说孙权结盟抗曹的重要筹码。

  现在看来,东吴方面当时也还没有到与曹操最终决战的时候。东吴孙权占有江东六郡之后一直向曹操控制的大汉朝廷纳贡称臣,在政治上与曹操保持一致,但是他一再拒绝向朝廷方面、其实是向曹操遣送人质。孙权与曹操之间始终处于斗而不破的状态,他其实原本不存在归不归顺曹操的问题。而且东吴方面在江东立足还不算很稳,自身实力非常有限。如果没有刘备在江夏的地盘和兵力发挥杠杆效应,孙权完全没有必要当即就与曹操翻脸。

  刘备由于没有家族背景,事业起点太低。他只在陶谦死后接任徐州牧的一小段时间里算得上是一方诸侯,而在其余时间只能长期流落,先后投靠过吕布、曹操、袁谭、袁绍和刘表。这使他形成了遇事投靠的习惯性心理。在赤壁战前的南逃途中,他还对鲁肃说准备去投靠苍梧的吴巨。苍梧远在今天的广西省境内(梧州市),如果刘备当时确实想远赴苍梧,这条路实际上是走不通的,因为从当阳到苍梧,沿途要经过荆州南部数郡,而这些地方很快就被曹军接管而变成敌占区。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辅助,刘备也有可能像他过去曾经多次做过的那样,前往江东投奔孙权。

  在当时的刘备阵营,只有诸葛亮能够洞悉当时天下局势,对下一步的发展走向走势了然于胸。刘备因此在这一次落难后的选择路径与以往任何一次都完全不同。这一次,他在诸葛亮的精心设计之下首先有夏口这么一处容身之地。诸葛亮然后主动请求前往江东去见孙权,请求东吴方面的援助。史书对此记载:“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诸葛亮自告奋勇地到东吴求援,意味非常明确:此时刘备手里有兵有将、有地盘,是江夏方面事实上的军事统帅,是与孙权身份并列的诸侯。诸葛亮代表刘备到江东出使不是一方投奔另外一方,而是同样处于劣势的诸侯之间友情互助。
  诸葛亮见孙权后陈述了如下观点:一、刘备占据夏口,手握两万精兵,具有相当实力;二、曹兵虽多但不习水战,而且劳师远征,并不可怕;三、孙、刘联合,曹操必败。四、大破曹军即可三足鼎立(《三国志》原文: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

  在赤壁战前,天下坚定抗曹的只有刘备集团,刘备因为“衣带诏”事件成为曹操誓必除之而后快的政治宿敌,他丝毫没有与曹操合作的机会。而东吴方面这场仗完全是可打不可打的。但是,由于刘备占据江夏、拥有两万兵力,这成了孙刘联合的最大筹码。由于这点筹码,刘备这一次破天荒没有再去投奔别人,反而是东吴方面迅速派出重兵支援上门来。这一点特别值得注意,赤壁之战的发生地点位于荆州的江夏境内而不在孙权控制区域。在诸葛亮的成功游说下,东吴援军前到江夏,在本土之外打了一场阻击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