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中后期 ——诸葛亮身后的战争与和平》
第3节

作者: 任誉任健
收藏本书TXT下载

  更令人不解的是,姜维此后明知道汉中前线兵力不足,仍然命令汉中守将放弃位于边境上的多数险要谷口,而把主要兵力用于防守汉中的第二道防线——汉、乐二城和阳平关。这使魏军主力轻松突破第一道防线而直接进入汉中盆地。
  姜维军团一度扭转被动局面。他先是成功摆脱了魏军围堵而与张翼、董厥部和廖化部会师,三路蜀军汇集剑阁,固守险关,与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形成对峙。钟会军团当时面临的情况也非常被动,他们向南无法前进一步,背后的蜀军在汉、乐二城和一些边防据点奋勇抵抗,情势不容乐观。钟会因此产生了撤军的念头。
  转折出现在邓艾采取军事冒险,偷度阴平,随后江油守将马邈投降,诸葛瞻又接连出现军事失误而战死,绵竹失守——邓艾偷袭阴平,目的正是为了诱使姜维军团弃关回防,确保魏军主力突破剑阁。结果在绵竹失守后,姜维作出了最不可思议的军事决定,他不是在固守剑阁的同时,抽调兵力追赶邓艾军团,而是下令蜀军全面弃守剑阁,导致魏军主力轻松涌进成都平原,局面突然变得不可收拾。

  姜维军团此后陷入更大的被动,他们这时候已经与朝迋失去联系,不知道皇帝究竟是在成都坚守,还是已经到东吴或者南中避难。于是,姜维再次作出一个令费解的决定,他不是直接朝着趋近成都的方向机动,而是莫名其妙地先向东行进到达广安,然后又从广安向南。收到后主刘禅投降的敕令时,大军行进到郪县(今四川省三台县)。后人按照行进里程推算,蜀军主力如果没有绕道而是直奔成都的话,他们完全可以赶在刘禅递交降书之前追上邓艾军团。

  后主刘禅投降后即向全境发出敕令,这也是他作蜀汉皇帝发出的最后一道圣旨,内容像降书写的那样,要求全军将士抛戈解甲、放弃抵抗,官府里任何财物都不能损毁,在农田里耕种农民们要停止收获,各户要保存好家里粮产……因为我们这边已经投降,一切都已经属于大魏、一切都要听命于天朝赏赐……
  在蜀军的汉中前线,汉、乐两座防御重镇的万名将士在蒋斌、王含的带领下正在奋勇作战,收到后主敕令后才放弃抵抗。汉、乐二城再往北,在蜀、魏边境的险要关口,蜀将柳隐等也在顽强抵抗,击退了敌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直到收到后主要求他们投降的亲笔信函,这才无奈放弃。
  听到成都投降的消息,南中守将霍弋素服三日,哭祭自己的祖国。有人劝他随主投降,霍弋表示:“若(皇帝刘禅)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后来听说后主刘禅受到善待,这才率领南中六郡太守投降。
  后主刘禅的儿子刘谌坚决主张要与魏军决以死战。后主投降当天,刘谌来到爷爷刘备庙里哭祭,然后杀死妻子、儿女并自杀……
  姜维作为魏方降将而能在众多军政大员中脱颖而出、位极人臣,无疑具有超群的文资武略。他的军事才能不仅在历次北伐中得到验证,也为当世的军事大家所公认,蜀汉大将邓芝、张嶷和曹魏方面的钟会、邓艾对他的评价都很高。《三国志》裴注引用《世语》说: “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那么在蜀汉最后一场卫国战争中,具有超群才干的姜维为什么在关键时刻接连出现重大军事失误,很多失误明显违反军事常识,而且是一错而再错、处处被动?

  后主刘禅投降也是迷雾重重、疑窦丛生。现在看来,蜀汉在姜维弃守剑阁之后,局面确实到了糟糕透顶、难以收拾的地步。但是朝廷方面在绵竹失守便与姜维军团的联系中断,后主刘禅并不知道钟会大军已经进入剑阁。他所掌握的情况是姜维仍然在剑阁坚守,阎宇军队正在回师驰援,南中地区也还有一定实力,局面还没有到无法挽回的最后境地。他们即使等到邓艾军团突破雒城、兵临成都再开城投降,其实也照样能够争取一个好态度。后主还可以参照当年刘璋和张鲁的做法,象征性地略作抵抗然后开出条件,为投降换回些尊严。然而后主刘禅不仅决定提前投降,他甚至夸张到派出使节远迎数十公里而递交降书,在投降这件事上如此急不可耐,究竟是为什么?

  探寻三国往事的最大难度不在于史料信息之丰简而主要在于还原历史真相过程中的“去演义化”。受演义故事、戏剧曲艺等传统三国文化影响,人们提起关羽、诸葛亮,无不肃然起敬,而说到曹操、刘禅或谯周,总会产生一种背离仁善道义的负面之感。蜀汉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因为在后主投降过程中扮演着历来被认为中不光彩的角色而倍受指责。但是各种史料谯周和郤正并不是那种贪图荣华、奴颜逢迎的攀附之徒。恰恰相反,他们都是那种骨子里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刚直书生。他们力主刘禅投降,既没有个人功名利禄方面的企图,事后也没有凭借劝降之功而乞求个人、家族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富贵腾达。公元264年,晋帝诏令刘禅去到洛阳,当时因为时局艰险、前景未卜,很多旧臣不愿随同前往。只有卻正不顾个人安危,全程陪护旧主并始终悉心照护、不弃不离,其行为举止与传统观念里贪生怕死、卖主求荣的形象大相径庭。

  蜀汉光禄大夫谯周,他是蜀汉史上最复杂、最耐人寻味的官员。潐周自幼丧父,家境衰落,但从不关心仕途经济,而是醉心于钻研学问,史书说他“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谯周本人不修边幅,不计小节、不善言辞更不会巧言令色,却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作为一个熟读典籍的学者,他不可能不知道投降者在中国的正统道德语境里意味着什么,他劝降后主既没有任何个人名利或宗族荣辱方面的动机,那么谯周如此不计毁誉地极力推促葬送自己的国家,目的究竟是什么?

  蜀汉降魏是三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真实内情至今仍然疑点重重。这件事情上最有发言权的是陈寿。陈寿在《三国志》里说蜀汉“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这样的解释历来倍受质疑,后人不断列举各种史料予以反证。
  细想起来,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其实正是隆中对。
  现在看来,隆中对名扬天下是后来的事情。公元207年刘备在第三次拜访并最终见到诸葛亮时,两人的谈话内容因为涉及到敏感的政治话题,始终是秘而不宣的。像“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其主”指的就是荆州牧刘表。当时刘备得以寄居荆州,正是得益于刘表的接纳、资助。如果这一内容泄露出去,刘备在荆州怎么可能还有立锥之地?隆中对在提到益州牧刘璋时直呼其名:“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句话要是传到刘璋那里,他此后怎么可能会主动邀请刘备进入益州?进一步说,在整个蜀汉立国期间,隆中对的具体内容始终都是高度机密的禁忌话题,是不可能对外宣示的。因为刘备应邀入川后以不光彩的方式推翻刘璋然后据而有之,这是他一生中挥之不去的政治污点。但刘备与刘璋翻脸确实存在刘璋诛杀张松、敕令各地守将不要放过刘备的客观事实,蜀汉方面大可以将此事解释为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把隆中对里的内容昭示于天下,势必将陷先主刘备于不仁不义的道德非议:你刘备当初冠冕堂皇地拒绝与孙权合作攻蜀,后来假惺惺应邀入川却没有攻打张鲁而是“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原来所有一切是早就预谋好的,你们对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本来就没安什么好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