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唐朝讲给你听——历史就是一本正经的八卦》
第23节

作者: 皮唐先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12-14 12:12:57
  [53]
  善后
  但是该怎样起兵呢。起兵这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谋臣武将、亡命之徒差不多够用了(基础工作搞得扎实),但是兵员的缺口还很大。私自募兵,李渊是没有这个权限的,一旦你敢私募,嗯私募是犯法,在隋朝也不行,那绝对是谋反叛逆,不等你动手大军就会打上门来。
  于是李渊让刘文静、李世民赶紧想想法子。
  刘文静是晋阳令,地方上的一把手,人脉众多、神通广大,自然很快就想出了办法。他利用自己行政长官的身份,诈称接到了一道诏书—朝廷要征集太原和周边地区的青壮男子去打仗,凡是二十以上五十以下都不能违抗。地点在哪呢?辽东。
  老百姓知道后,顿时群情激愤。因为是个人都知道去辽东就是打高丽,而高丽可是隋王朝的一块伤心地,从来都是去了就没几个能回来的。百姓们不愿到异国他乡当客死鬼,于是纷纷逃亡。
  打个没完了还,不去!
  见此情形,李渊乐得笑开了花,赶紧派出手下招呼这些逃亡的百姓,来我这儿吧,我这儿不用去打仗。来来来,屋里坐,里面请,看茶!不对,当时好像还没有喝茶的习惯,那就吃点水果吧。
  虽然这些百姓想逃跑,那也是被征兵逼的迫不得已,只要有一线留在故土的机会,他们就不会轻易离开。得知宅心仁厚、礼贤下士的留守大人也在招兵,他们当然乐得前来报名。
  于是,李渊在几天之内就招到了数万人,赚了个盆满钵满。
  兵员够了。
  李渊和刘文静搞得这一出征兵可谓搞得瞒天过海,十分隐蔽。但意想不到的是,他还是遭到了怀疑。
  疑者为谁呢?
  王威、高君雅。
  这二人都是隋朝在太原地区的地方官,王威的职务是太原副留守兼郡丞,高君雅时任武牙郎将,名义上是协助李渊工作的手下,实际上则是朝廷的耳目,专门负责监视这位封疆大吏、朝廷大员。

  李渊同志,亲表弟在看着你。
  其实这俩人在此前工作中和李渊配合还是不错的。但毕竟打小报告的职责摆在那里,而且眼看李渊最近举动反常,就有些起疑心了。
  前几天留守同志接纳了不少流民当兵,这也就罢了。没想到出来搞接待的居然有长孙顺德和刘弘基,这俩人可是隋朝在逃的要犯呀。刘弘基逃过高丽的兵役,还因为私宰耕牛入过狱(有前科),长孙顺德也是逃犯不说,还把侄女(长孙皇后)嫁给了留守大人的二子李世民。李渊呀李渊,你身为太原留守,居然和这种人搞在一起,分明是想造反!
  于是,两人便商量着找个机会把李渊干掉,来个先斩后奏。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李渊很快就知道了他们的密谋。一个叫刘世龙的乡长火速报告说“王威和高君雅企图利用去祠堂求雨的机会对您下手”。具体来说就是两人打算安排一个去祠堂求雨的仪式,这样身为留守的李渊一定会出席,那么到时候就可以乘机把他抓起来了。
  我个人以为,这次通风报信算得上是刘世龙这辈子干过的最正确无比的一件事。靠着这个功劳,他从一个小小的乡长当上了唐朝开国后省部级的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而且在史书中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名字。对那些无数渴望青史留名却不可得的人来说,刘世龙一句话就完成了他们的梦想,实在人比人气死人。
  李渊听了刘乡长的密报后,并没有惊慌。只是嘿嘿冷笑了一声,作出了应对的办法。
  该来的总会来。这俩家伙就是不搞他,他迟早也会动手的。
  日期:2017-12-14 21:22:55
  [54]

  初夏,五月十五日,这天风和日丽,微风拂面。
  留守同志李渊命令李世民带领五百名士兵埋伏在了太原城内。然后,他派人给王威、高君雅发出了邀请函,请两位来府上交流一下工作情况。
  两人不知是计,大摇大摆的来到了李渊的府上。李渊热情的接见了他们,并立刻在会客厅召开了工作会议。双方传达贯彻了杨广陛下对太原地区近期工作做出的重要批示,坦诚交换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并充分的、默契的达成了一致。会议在友好、热烈的气氛中进行。
  突然,门被撞开了。刘文静领着一位叫刘政会的官员气喘吁吁的跑了进来,他手里拿着一封状纸。

  “报,留守大人,有急报!”
  在场的人都把目光聚焦到了刘政会身上。
  李渊身子离开座位,故作惊讶:
  “什么事慌慌张张的,有话慢慢说。”
  刘政会看了一眼旁边的王威和高君雅,面露难色,不肯开口。
  “此事只能报告留守大人。”

  李渊心领神会,马上说道。
  “既然如此,你过来说吧。”
  刘政会快步上前,递过状纸,嘴巴凑到李渊耳朵旁边,似要低声说些什么。但他还没来得及张口,料事如神的留守大人就迅速判断出了一桩惊天大案。
  李渊把状纸狠狠的摔到地上。
  “王威!高君雅!你们竟敢勾结突厥作乱!左右纟.”
  还没说完,刘弘基、长孙顺德突然领着伏兵四出,七手八脚把王威、高君雅按住捆成了粽子。反应过来的李渊方才觉得状纸摔早了,没经过彩排的群众演员确实差点火候呀。不过总而言之,人拿住了就好。
  王威、高君雅明白自己被抢先暗算了,对着李渊破口大骂。
  “我们没有造反!是造反的人要杀我!”
  但说什么都已经没用了,就在此时,李世民带领的军队已经控制了整个太原城,两人的党羽也被分头擒获。
  人抓住了,眼中钉就算拔掉了。
  李渊心里却闪过了一丝不安,这出戏要穿帮。
  日期:2017-12-14 22:48:40
  [55]
  因为他没有证据,或者说证据很不充分。

  你口口声声说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人作乱,但是大家都看到了,城内城外都安静的很,压根儿连个突厥人的影子都看不到,你这番言论又何以服众呢?就凭这封状纸吗?拜托,这东西谁都可以写一张的。
  更何况,人家还是朝廷命官,而擅抓朝廷命官的后果.
  但李渊到底是李渊,吉人自有天相。就在他发愁的功夫,突厥人真的来了,他们就是这么巧合的出现在了太原城外。而且规模还不小,远远望去大概有个几万人吧。至于他们从哪里来、为何而来,那自然谁都不知道,反正肯定不是王威和高君雅招来的。
  李渊此时的心情真是有些哭笑不得,一边庆幸突厥人及时给自己圆了场,一边又恨自己的乌鸦嘴怎么招来这么多兵。可事已至此,突厥人是必须要应对的。人家都已经兵临城下了,或战或和总得拿个办法吧。
  没啥好说的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李渊立刻传军令出去: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人作乱,罪不可赦,着推出门外,就地正法。然后,士兵把两人的首级悬挂到城门外示众。老百姓们看到以后,都表示这两位勾结突厥的汉**得好,死有余辜。
  然后,他硬着头皮静下心来,回顾了一下从小到大爸爸妈妈给自己讲过的民间故事。突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这个计策大家都知道,就是—空城计。
  李渊让裴寂、刘文静悄悄守备城池,但与此同时,又下令把所有城门大开,所有旗帜撤下,军队全部入城,门外不留一兵一卒,城里的人也不要随意走动,都静悄悄的不要高声说话。
  突厥军队终于走近了。他们看到了一副奇怪的景象。偌大的太原城城门洞开,城内却空无一人,不仅没有逛街购物的,甚至都没有一个站岗放哨的。这哪里像个要被入侵的城池啊.突厥人心里顿时七上八下的打起了鼓,生怕中了李渊的空城计(好像真的中了),迟疑之间居然不敢进城。
  对李渊来说,这个迟疑的时间差就已足够了。
  当天晚上,他挑选的一支军队就悄悄出城而去,第二天早晨,又大战旗鼓从别的道路上开进来,看上去就好象是援军来了一样。然后,第三天、第四天循环往复。

  看着源源不断的“援军”过来,突厥人更加狐疑,也更不敢攻城了。他们终于完全钻入了李渊的迷魂阵,彻底被忽悠傻掉,在城外徘徊几天之后,就悻悻的离去了。
  到这里,李渊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不过,这一次有惊无险的来犯也给他敲响了警钟,虽然两军没有交手,但他也真切感受到了来自突厥的威胁之大。自己此番要起兵南下,背后却有这样的敌人环伺,不能不说是芒刺在背。
  为了消除南下的后顾之忧,李渊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和突厥结盟。
  如果更直白一点说,其实就是变向称臣。虽然古代很多史书上出于为尊者讳的情面没有直说,但李渊向突厥称臣一事是许多学者都有的定论。不过话说回来,我们没必要因此苛责他。在当时北方那种恶劣的环境下,突厥人根本是一道绕不过的坎儿,如果想干成点大事,不抱他们的大腿是不可能的。而且我们都懂得,同样是卖国,蒋介石和汪精卫那也是有区别的,同样是称臣,李渊和刘武周、梁师都这些直接给突厥跪下当傀儡的人也是有区别的。相对来说,他做的已经够独立自主了。

  更重要的是,李渊并没有一味的对突厥人唯命是从。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他做这些事本质上只是权宜之计,将来可是要翻盘的。若干年后,他的儿子李世民将反戈一击灭掉东突厥,最终为他找回失去的尊严。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这样做其实更类似勾践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咦?说起来反倒是像一个正能量的故事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