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唐朝讲给你听——历史就是一本正经的八卦》
第11节

作者: 皮唐先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12-05 15:56:58
  [25]
  杨广的日常
  杨玄感灭了,李密跑了,李浑死了,李渊也老实了(表面上)。

  杨广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就像没事儿人一样恢复了常态。不仅没有一丁点的收敛和醒悟,反而变得比以前更加穷极奢靡、荒淫无度。
  杨玄感造反的时候,焚毁了杨广的龙舟水殿,现在杨广着手重新建造啦,而且体积比原来的还要大,数量也比原来的还要多(涨到了几千艘)。
  龙舟做好以后,杨广在长安、洛阳自然也待不住了,在大奸臣宇文述的逢迎下,他马上开始筹备例行的旅游活动—乘舟南巡,目的地是他最钟爱的城市—江都。
  临行前,有几位大臣对这一行为进行了劝谏,但他们的下场却十分悲惨。其中一个在朝堂上被当场杖杀,一个被关进了大牢,还有一个被切掉了下巴然后砍了头。

  杨广当然有理由对他们的劝谏动怒。因为他真的太喜欢南方,太喜欢江都了,他年轻时就到过这里,从这里出发平定南方的陈国,立下了不世功业。他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喜欢这里的美女佳人,甚至喜欢上了这里的吴侬软语,时不时的还要拽上几句。每当来到这里,他总是能回忆起那段青葱少年的岁月,而那种美妙的感觉是对任何人无法言说的。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谁不让我去,谁就死。
  去往江都的路上,杨广的排场一如既往的浩大。龙舟船队浩浩荡荡长达二百余里,上面载着诸位亲王公主、文武百官、后妃宫女等接近二十万人。
  同时,作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吃货,杨广还亲自下令,沿途经过的州县,只要在五百里以内的,当地官员都要过来贡献食物。
  杨广叫你给他送吃的,那可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
  这送的食物要是不好吃,地方官就要倒霉,轻则丢官,重则丢命,总之不会让你舒坦。但食物要是好吃,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好吃他还会接着管你要,而你要是完不成任务,那还是免不了重复上一种下场。
  这还不是最让人气愤的。最让人气愤的是,贡献的食物不论好不好吃,只要没有吃完,它们就会被像垃圾一样填埋或是扔掉。
  当时的海内已经遍地都是食不果腹的农民、饥肠辘辘的饥民。杨广竟然还如此挥霍浪费,穷凶极奢,宁可扔掉都不愿给他们一口饱饭,这种不把人当人的思想读来实在令人怒发上指。
  隋朝的起义烽火早就熊熊燃烧了,杨广又迫不及待在火上浇了一桶油,火苗腾腾的冒起来,几乎要把这个外强中干的王朝吞噬。而这其中,烧的最旺的那一片就在瓦岗寨,给火煽风的人就叫李密。
  李密怎么又冒出来了?

  日期:2017-12-05 21:49:46
  [26]
  再度崛起
  杨玄感造反失败以后,李密和几个同伙秘密潜逃。
  本来,他们是准备逃往地僻人荒的关西以西地区,但不走运的是,在经过潼关的时候被官军捉住了。
  抓获了这几个人谋反要犯,官军们非常高兴,立刻哼着歌唱着曲押着他们赶往高阳(杨广的临时驻地)立功邀赏。
  等待李密的毫无疑问将是—死亡。
  至于是怎么个死法,我们可以参考杨玄感的下场,他在自杀后仍然享受了一遍曝尸、脔割、焚烧的一条龙待遇。不过话说回来,李密毕竟不是造反的首谋,他的下场可能会“好”上那么一点,当然我们说的“好”也无非是砍头、腰斩或是大卸八块的区别,横竖一死是肯定免不了的。如果赶上杨广心情不好,或是一下认出了这个从前的侍卫,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一怒之下来个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凌迟也不是没有可能。

  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一个谋反作乱的死刑犯又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呢?让你怎么死你就怎么死吧。
  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自怨自艾,谁叫你想不开非要去造反呢?反正人早晚都要死的,既然摊到你头上了就想开点吧,没准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呢。
  .
  但李密不甘心这样死去。他从来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也不是一个肯于引颈受戮的人。他有伟大的理想,有远大的抱负,有过人的智慧,有超凡的胆识,在理想抱负实现之前,他怎么就可以这样默默无闻的死了呢?绝对不能。
  一路上,李密都在苦苦的思索脱身之计。

  可我们必须沉痛的承认,他脱身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全副武装的官兵正把他们看的严严实实,一路上眼珠子瞪得溜溜圆,没有丝毫懈怠。人家抓住的毕竟是谋反要犯,不是什么小毛贼,一旦把李密送到皇上那里,功名和利禄绝对手到擒来。对这几个身份低微的大头兵来说,这恐怕是这辈子距离屌丝逆袭最近的一次机会。
  所以指望他们动个恻隐之心放你一马是绝对不可能的,指望趁他们偷懒打盹然后借机溜走也几乎没戏。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些官兵已经是如此严苛,手无寸铁的李密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办法还是有的,因为李密还有一项特殊的能力—公关。
  大家一定还没忘记,李密当年就是以自己独特的公关能力得到了杨素的赏识,不仅征服了这个大隋朝的第一重臣,还和杨家大公子成了好兄弟。到现在,对付这几个小兵自然更不在话下。
  李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琢磨出了一个自我营救的办法。他和几个同伙耳语几句之后,便准备着手实施。
  很快,他们一起拿出随身带着的钱财,贿赂押解的官兵,还主动买酒买肉请他们吃饭。
  世上有哪个人不爱钱,又有哪个人不爱酒呢?虽然行贿的是犯人,但伸手不打笑脸人,官兵因此对他们十分客气,每天一起吃吃喝喝十分开心。而且,李密等人表现的也太没心没肺了点,虽然他们有的是临时客串,演技却十分精湛,每天淡定自若,该吃吃、该喝喝、该笑笑,就像完全不知道自己死期将至一样。

  看到这些死到临头还傻乐呵的死人,官兵觉得非常好笑,逐渐放松了警惕。
  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官兵们又一次被李密等人灌的酩酊大醉。不过李密并没有醉,不仅没醉,反而还清醒的很。待官兵们沉沉的睡去之后,他们便开始忙活起来。
  几个时辰之后,牢房的墙壁上被挖出了一个洞。
  这个洞不大,却足够人逃跑。嘿!聪明的李密。

  日期:2017-12-05 22:45:18
  [27]
  脱身之后,李密便和几个同伙分道扬镳,各自逃命去了。别人去的哪我们不知道,反正李密是辗转去了不少地方。
  他先是去投奔平原县的义军头目郝孝德,但郝孝德这个粗人却瞧不起他。李密不能忍受别人的轻视,转头又去投靠造反中的老字号王薄,但意外的是,王薄对他也爱答不理。 
  李密没有办法,只得再次离开。接下来的日子,他的境遇窘迫到了极点,像丧家之犬一样找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只能漫无目的的四处游荡,可谓是风餐露宿、饥不择食,有时甚至不得不靠吃树皮来充饥。苦涩的树皮难以下咽,高贵的蒲山郡公李密或许从未想过有天会吃这种东西,但若不吃,他就会饿死。

  然而上天终归不会让这样的豪杰饿死野外的。
  不久之后,他逃到了淮阳(河南淮阳)乡下。在古代那种识字就算有文化的年代,李密这熟读汉书的人应该算是一个大知识分子。在这里,他改名为刘智远,聚集一帮人开了私塾,做起了教书先生。以李密的文化水平,教几个乡下粗人自然绰绰有余,很快就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和尊敬。
  辗转逃亡的罪犯过上了安定日子,到这里也该知足了吧。但是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生性不安分的李密却觉得空虚了。他那颗躁动的心注定无法与世隔绝下去。
  有一天,学生们放学之后,李密老师独自一人留在了学堂。或许是回想起了从前的事情,他在学堂里来回走了很久很久。
  不一会,他突然心有所感,拿起笔在墙壁上题了一首诗—《淮阳感怀》。
  这首诗比较长,没必要全文摘录下来,大家只看最关键的几句就可以了。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且不说这首诗的文采、韵律等等,我们不做评价。单看上面这几句,我们就可以下一个定论—这是一首反诗。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反诗很多,比如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宋江的“敢笑黄巢不丈夫”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李密这首虽然名气差一点,但意思还是很明显的。

  我就试着来解释一下吧。樊哙是个市井无赖,萧何是一个刀笔吏,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是一朝赶上风云际会就成了千古传诵的英雄。而我这样牛逼的人,就在这山沟沟里虚度一生,岂不惭愧惭愧。嗯,这就是李密在诗里表达的核心意思。
  然而,樊哙、萧何是什么人呢?他们是汉朝的功臣,却是秦朝的反贼。如果你缅怀他们如何建功立业倒也没问题,而李密明显是仰慕他们起义造反飞黄腾达的经历。
  好啊,一个教书先生,写这样倾慕造反的诗,实在是太让人匪夷所思了。再加他上本来就不明底细、形迹可疑,十有八九也是个潜伏的反贼!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