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唐朝讲给你听——历史就是一本正经的八卦》
第10节

作者: 皮唐先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12-04 12:09:07
  [23]蒙混过关
  杨广怎么就这么盼着李渊死呢?其中缘由,李渊能懂,而且太懂了。这要从当时流传一曲童谣—《桃李歌》说起。
  “桃李子,鸿鹄绕阳山,宛转花林里。”
  这首童谣很短,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它的关键之处在于,其中有一个“李”字,还有一个“阳山”(阳和杨同音),所以,在别有用心的人解读下,其含义就是暗指姓李的要夺姓杨的江山的意思。

  当时的隋朝百姓和现在差不多,觉悟普遍不高,素质相对较差,吃饱了没事儿干就喜欢信谣传谣。一来二去,这个童谣就被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这个知道的人自然包括杨广。
  不过,李姓毕竟是一个大姓,全国各地姓李的人很多,说是姓李的要造反,你真要确认是哪一个也是不太现实的。
  不久之前,李密率先造反注册了冠名权,算是应了那句谣言。可是我们都知道,李密很快就失败了,他没有夺到杨家的江山,而且看起来也不会再有翻身的机会。
  莫不是还有其他姓李的?素来多疑的杨广心生疑忌,转而又盯上了自己的身边人—大臣李浑,他的结局十分凄惨,一家三十二口人被全部诛杀。但令人失望的是,李浑死后天下也没有安定,干下灭门惨案的杨广不肯罢手,继续搜寻着其他姓李的人.

  就在此时,那首童谣又被解读出了另一个版本—升级版本。升级版本很简单,只有一个改动—“桃”被解读成了“陶”。
  麻烦大了。
  因为“陶”这个字往往是和“唐”连在一起的,而这个连在一起的“陶唐”,就是尧帝(尧舜禹中的尧)的氏。在上古时代,姓和氏是分开的。姓代表有同一个祖先,氏则代表同姓的各个分支,它一般以本部所在的地方命名。比如商矯hong王室,他们的姓是子,商朝灭亡后其后裔分封到宋国,以宋为氏。等到宋国再灭亡,这一批人懒得再搞那么复杂,直接姓氏合一,就叫宋某某了。
  我们再说尧帝,他姓是尹祁,氏是陶唐,年轻时先后在陶、唐两地待过,所以把两地合并成了自己的氏。后来,这位尹祁姓,陶唐氏的尧帝成为了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帝王。
  巧合的是,当时的李渊,恰恰就是封在唐地的唐国公。

  桃李子,陶李子。陶唐氏,唐国公,实在是太巧了。
  怎么会这么巧呢?
  这分明是暗示李渊要追随尧帝的脚步称帝呀。
  根据我们对李渊所作所为的了解,他应该是有这种想法的,但是有归有,你们不要说出来呀,说出来就太尴尬了。所以知道表弟的诅咒以后,李渊顿时毛骨悚然,生怕他往这上面胡思乱想。更何况,当时杨广已有过诛杀过李姓大臣的前科,说不定哪天自己脑袋就搬家了。
  该怎么办呢?
  李渊思来想去,耍了一个非常俗套的把戏。
  日期:2017-12-04 21:08:11
  24]
  这个俗套的把戏就是自污
  所谓自污并不是说某人比较“污”的意思,而是往身上泼脏水,把自己搞臭,这样别人就懒得踩你了。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许多人都用过这套把戏,但许多人却又偏偏吃这套把戏。
  比如秦国名将王翦,亲率六十万大军灭楚时,每次打仗前总会问老大要东西,那个我家的房子还没装修呀,那个我儿子还不是公务员,那个我院子里的花花草草没人照看呢。请组织务必帮忙解决.王翦这样看起来自私贪婪,但奇怪的是嬴政反倒对他十分放心,因为按常理来说,一个顾家的人是绝不会造反的。自污,就是摸透了帝王心术。比如汉代名相萧何,刘邦外出平叛让他看家。起初尽职尽责反倒受猜疑,每次汇报工作刘邦都沉默不语。后来抢夺民田,贪污受贿反倒让刘邦十分满意,因为刘邦也知道,一个贪污犯是不可能得民心的,不得民心自然就威胁不到皇帝。

  李渊或许听过前辈们的故事,那天之后,他便迅速腐化堕落起来了。作为一个没有家室所累的老光棍(老婆已经去世),他开始纵情享乐、酗酒纳贿、沉迷女色,每当群众出来逛街的时候,总能看见李将军拿着酒坛子搂着失足妇女喝得醉醺醺的影子。父老乡亲们,瞧一瞧看一看啊,我李渊这辈子就喜欢喝个酒、好个色、贪个财。嗝儿,来来来,干杯。
  很快,十分关心臣下思想动态的杨广听说了表哥的光荣事迹。一个人的爱好是很难伪装的,本性暴露却很容易,而不懂得控制本性的人是绝无法干成大事的,杨广明白这个道理(他自己就是),是以对李渊的表现深信不疑。
  贪财、好色、酗酒.没有媳妇管着立马原形毕露,这样的人能有什么出息?至于什么陶唐氏、桃李子,哈哈,你们都想多了吧。啥?你说还有没有姓李的?再也不会有了。
  终于,好酒贪财的李渊顺利过关了。不久之后,还被杨广亲自点将当上了山西河东慰抚大使。而这个地方,将会成为他开创不世基业的龙兴之地。
  只不过,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他还需要蛰伏、隐忍,在狂风巨浪中悄悄的积蓄力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