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 全新解——传世文献+出土资料重述那段奠定中华走向的朦胧上古史》
第30节

作者: 唐封叶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而且我们知道,吕尚在历史上,是以军事谋略出名的,传说他还写过名为《六韬》(又称《太公兵法》)的兵书。当时能精通谋略并写书的人,必然得是饱学之士,不像现在教育普及、阿猫阿狗都能写本书。要知道上古之时,“学在官府”,直到春秋时期都是如此。是孔老夫子以后,才开始“有教无类”,平民才能有机会学知识、学文化。历史上真实的吕尚若是地位低下的“小人”,吃了上顿没下顿,怎么可能有钱、有闲去学知识?何况当时知识都掌握在贵族阶层,你就是有点钱、有时间,人家贵族也不可能低下高贵的头颅教你文化,尤其不可能教你兵法、治国这些属于贵族的“专业”—你一介贫民学兵法、治国,你想干嘛?所以上古之时的吕尚若真是个军事家、谋略家,他的身份就不可能是平民、贱民,而只能是贵族。

  日期:2017-10-21 20:42:07
  其实史书上还明确记载了吕尚的一个高贵身份,很多人不知道。《左传·昭公元年》“武王、邑姜方震(娠)大叔”这一句原文下,有晋代历史大家杜预写的一个注脚:“邑姜,武王后,齐太公之女。”众所周知,吕尚后来封于齐国,又称“齐太公”。原来这吕尚,还是周武王的老丈人!有人会疑惑了,这又怎么样?其实这个信息非常重要—这证明吕尚的历史真实身份绝不是贱民,而是贵族!上古贵族和平民、贱民之间的界限是像鸿沟一样严格的,绝不像战国以后,贵族、平民身份转换相对容易和频繁。那时王公贵族的婚姻,都是政治婚姻,因为要通过婚姻巩固扩大政治势力,所以最讲门当户对。也就是说,那时王公贵族,必与王公贵族通婚,不可能跟平民通婚。看看武王之前周国君主的正妻:季历的老婆是殷商挚国的次女,文王的老婆是夏朝支系有莘氏之国的女儿。周君的正妻,都是其他国家的“公主”。如果真的如战国古籍所说,吕尚以前是个贱民,背后没有强大的政治势力做支撑,那周人的君主,怎么可能娶这样人家的女儿当王后?周国君主娶平民、贱民之女为王后,这岂不是白白浪费了一次用联姻来扩张政治势力的机会?尤其当时周人正企图灭商,在这当口浪费联姻其他国家的机会,更是匪夷所思!周国、文王,显然不会这样做!

  日期:2017-10-21 20:50:01
  因此武王娶吕尚女儿邑姜为王后正妻一事,足以证明当时吕尚家绝非平民,而必是当权贵族无疑!吕尚当时应该是姜姓吕国的高级贵族,甚至可能是公子、国君之类的人物。文王安排儿子发娶吕尚之女,不但是笼络吕尚这个人,而且是要以联姻的方式,联合吕尚背后的这个姜姓国家。战国古籍中称吕尚前半生潦倒,干过各种贱业,要么是战国时士人们为了励志、为了宣扬“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编出来的;要么是如《孙子兵法》所说,是吕尚潜伏在商朝当间谍时用的掩护身份。

  日期:2017-10-21 21:45:30
  吕尚的出生地,我们也得来纠正一下。传统史籍如《史记》说,吕尚是东海边人,也即东夷人。但是我们知道,古代姜与羌同字,羌人起源于西方,姜姓也为起源于西方之姓,姜姓的吕尚怎么可能是东夷人?何况古籍《礼记·檀弓上》记载:“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古人又有诗云:“狐死必首丘,越鸟巢南枝”。之所以从齐太公吕尚开始,一连五代齐国君主死后都要从齐国返回周原安葬,显然西方才是他们的祖居地。故而历史上真实的吕尚,应该是西方人。而且我们说过,按古人以国为氏、以地为氏的传统,他应该就是当时的吕国人。据王玉哲等历史学家考证,最初的吕国位于现在山西西南部的霍太山附近一带,霍太山即古代姜姓神山四岳(四岳并非四座山,而是一座山,王玉哲考证“四岳”应写为“太岳”,战国古文中“太”、“四”形近,故而讹误为“四岳”)。所以吕尚应该是西边的山西人,而不是东海边人。所谓吕尚是东海边人的说法,无疑应该是因为后来吕尚被分封在东海边的齐国,所以后人才倒果为因产生的错误。

  日期:2017-10-21 21:59:19
  因此吕尚的第二个面孔,也即接近历史真实的面孔,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出生地:西方吕国(今山西霍太山一带)
  出身:贵族
  现实身份:当权高级贵族,文王亲家、武王丈人
  形象:壮年猛将(遇文王时)
  能力:熟悉谋略、韬略,惯于冲锋陷阵
  吕尚的历史真实形象既然如此,那么所谓“文王渭水得贤人”的故事,显然是后世编造的神话而已。“文王渭水得贤人”的故事既然是编造的,那么吕尚那个“太公望”的称呼,自然也不可能是“我(指文王)太公(爷爷公亶父)盼望已久的人”的意思。其实“太公”就是对祖上或老者的尊称,而“望”则是吕尚的名字。西晋时期的碑刻《齐太公吕望表》中就记载了一个“天帝托梦文王向其推荐吕望”的故事。该故事中还有一个文王问吕尚名字的桥段—文王问:“你名叫望吗?”吕尚答:“是的,叫望”。既然吕尚本名“望”,那么“尚”,自然就应该是吕尚的字。当然吕尚的字的全称应该是“尚父”,因为《诗经》里就把吕尚叫做“师尚父”,“师”为太师之意,是武官名。至于“子牙”,很可能是吕尚的又一个字。现在我们就能弄懂吕尚的称呼了:吕尚,名望,字尚父,又字子牙。叫他“吕尚”,是“氏+字”的称谓模式。如按“氏+名”的称谓模式,我们其实该叫他“吕望”。

  日期:2017-10-21 22:44:57
  笔者推想,历史上吕尚的真实事迹应该如下:因为姬姓周人与姜姓国家长期通婚,况且吕尚所在的吕国(山西一带)也在周国东边不远,关系本就密切,西伯昌也许很早就认识吕尚,知道他的能力。后来西伯昌被纣王囚禁在羑里,闳夭等人又找能力超群的吕尚一同到商朝营救西伯昌。可能西伯昌被囚羑里7年间,吕尚还曾深入到殷商以各种贱民身份做卧底,甚至打入商朝朝廷,侦察商朝民间、朝堂的动向,故而留下很多他是屠夫、小贩、仆人、上门女婿等身份的传说。由于吕尚在策划营救文王上出了大力,所以西伯昌回来后就重用于他。西伯昌出于笼络吕尚本人和其所代表的姜姓吕国的目的,再加上姬姓与姜姓的长期通婚的亲密关系,所以让儿子太子发娶了吕尚的女儿邑姜作为正妻。按古代的习俗,女子“十五及笄”,出嫁都很早,邑姜嫁给武王时应该只有10多岁、不超过20岁。想见,吕尚在被西伯昌重用、并跟西伯昌结成亲家时,正在40岁上下的壮年时期。

  了解了更接近历史真实的吕尚事迹后,我们应该得出结论,那就是吕尚被西伯昌重用,绝不是像战国时期幻想“一步登天”的穷士人宣传的那样,是“从老屌丝到凤凰男”的励志典型,也不是“大器晚成”的典型,而是一个有权势、有能力的壮年贵族,在贵族时代,顺理成章地被另一个国家的君主重用的普通之事。因为吕尚本就是当权贵族,所以他被文王重用,也算不得“发迹”(“发迹”一词多指穷困之人从底层一跃而富贵起来),只不过是贵上加贵罢了。

  当然,虽然吕尚的真实身份和我们的传统认识大相径庭,但是有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用太史公司马迁的原话来说,就是“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也就是说,虽然关于吕尚的出身、怎么到周国做官的故事版本很多,但吕尚是文王、武王的国师这点,是大家公认、众口一词的。并且太史公还写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指出了吕尚对于周国崛起的非凡作用。

  日期:2017-10-21 23:35:37
  19,文王因何“受命称王”?
  讲完了吕尚的真实身份,我们再还得回过头来继续说西伯昌。西伯昌在更加积极地笼络各国、争取人心、招贤纳士的同时,还做了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按周人的说法是,当时出现瑞兆,标明这时“天命”已经归周了,这就是古籍、周代钟鼎文上一再提及的“文王受命”或“文武受命”;而打这以后,西伯昌就开始“称王”,并宣布改元了。后世于是称文王改元的那一年为“文王受命元年”。

  日期:2017-10-22 00:02:00
  古籍、金文上关于“文王受命”或“文武受命”的资料有: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
  《诗经·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
  《尚书·康诰》:“天乃大命文王,殪戎商,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
  《尚书·文侯之命》:“惟时上帝,集天有大命。”

  訇簋铭文:“王若曰:询,丕显文武受命,则乃祖奠周邦。”
  大盂鼎铭文:“王若曰:盂,丕显玟王,受天有大命。”
  …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