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本关乎心灵与智慧的书》
第25节

作者: 昆X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3-23 17:45:50
  0306 一声叹息:东岳大帝又怎会接受贿赂呢?
  这时,孔子似乎想起什么,便向学生冉有问起季氏旅于泰山之事。
  冉求:

  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冉求以政事见称,且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公元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孙肥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季氏旅于泰山:
  季氏:这里应指季孙肥,谥康子。
  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泰山:古代认为泰山有神, 即东岳大帝。泰山亦便成为当时文化精神的集中点,一直有封禅之说。
  女弗能救与:
  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从本句来看,季孙肥已有旅泰山打算,但尚未成行。

  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呜呼:感叹词,有轻蔑之意。
  曾:副词,难道。
  日期:2018-03-23 17:46:13
  本章,可如南怀瑾先生所言:“古人说‘聪明正直,死而为神。’这八个字是神的资格,任何一个人,凡是聪明正直的人,都可以修到死而为神。林放是个普通的人,尚且知道问礼,更何况是聪明正直东岳之神!更是知礼。季氏去拜他,拍拍马屁,泰山之神就会帮他?如果神不分善恶,有求必应,那么做人岂不很容易,尽管去做坏事,只要天天去拜他,或做了坏事再去忏悔就可以了,显然不是神的意旨。所以孔子悲凉之余,又觉得好笑,‘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李泽厚先生、《论语诠解》等亦持有类似观点。

  日期:2018-03-23 17:46:19
  【原文】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
  伯峻先生:
  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道:“你不能阻止吗?”冉有答道:“不能。”孔子道:“哎呀!竟可以说泰山之神还不及林放[懂礼,居然接受这不合规矩的祭祀]吗?”
  论语茶馆:
  季孙氏欲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谏他别去吗?”冉有答曰:“不能。”孔子说:“唉!难道神明的泰山还不如凡人林放?”
  日期:2018-03-24 22:13:45
  0307 从古代射击比赛看君子之争
  本章,孔子以“举一隅”(比赛射箭)的教育方式,来说明君子立身处世的所应具备的风度。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必也:《论语》**有七处“…,必也…”格式,可译为“如果要说有的话,那一定便是…”。
  揖让而升下而饮:
  可有三种句读。一、揖让而升下,而饮;二、揖让而升下而饮;三、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中,句读一、二,在表达上并无任何区别,即:双方上场比射前和结束下场前时,均要相互作揖,然后在一起饮酒。而句读三,其区别亦只是在于双方只需在上场比射前相互作揖,下场时则无需再作揖,直接饮酒即可,少了道程序。我个人认为,多作一个揖还是少作一个揖,并不影响本章主旨地表达。这里取句读二:当射箭比赛开始的时候,对立双方行礼作揖,以示礼让。比赛完后,双方亦行礼作揖,赢了的人说“承让”、输了的人说“领教”,但不论谁输谁赢,彼此对饮一杯酒。

  其争也君子:
  此乃本章的主旨所在:君子即使是比赛或是竞争,亦要争得合理,不伤和气、无伤大雅,要始终保持人文的礼貌,即我们现在常讲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当然,并非所有竞争、比赛,无论其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均要在开始时彼此作揖,而结束后非得“承让”“领教”。我想,两人过招,即便没有开始前的客套寒暄,但在较量中,彼此能够惺惺相惜、光明磊落、点到即止,那么这两人便不失君子风范;相反,两人未动手之前客客气气、彬彬有礼,可动起手来,却暗中耍手段、使绊子、下杀招,那么即便这两人的礼仪做得再到位,亦不能视作君子行径。因此,断定一个人是否具备君子的风度,并不是看其礼仪有多规范,而是要看其是否遵循了礼的精神。

  日期:2018-03-24 22:20:21
  【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
  伯峻先生: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箭吧,[但是当射箭的时候,]相互作揖然后登堂;[射箭完毕,]走下堂来,然后[作揖]喝酒。那一种竞赛是很有礼貌的。”
  论语茶馆: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要说有的话,那一定便是射箭比赛了。彼此先作揖谦让,然后登堂比射,射毕,又相互作揖、退下饮酒。这便是君子之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